公输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一.解词
(1)将以攻宋:以,;将:(2)闻之:闻,。
(3)起于鲁:起,;
(4)至于郢:至,
(5)命:(6)侮:(7)愿:借:(8)说:
(9)义:(10)固:再:(11)请:说:(1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为,以,(13)智:不可谓:(14)仁:对人亲善,友爱。
(15)知而不争:争,(16)知类:类:(17)服:(18)已:(19)见:
二问答题
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2分)
3.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体现了墨子的主张。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二)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一解词
(1)见:(2)牒:(3)九:(4)距:(5)守圉:圉,(6)诎:。
(7)所以:
(8)寇:(9)已:。
(10)虽:(11)不能绝也:绝,
二.问答题
1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________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用原文回答) (3分)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三)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万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
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1.解释加黑的字词:
(1)敝舆____________ (2)舍其文轩____________
(3)舍其锦绣____________ (4)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__________ (5)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___________ (6)为我为云梯____________ ______。
(7)粱肉:______。
(8)短褐:______。
2.“为与此同类”“此”指代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连设三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行为怪诞荒谬,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的评价“__________ ”
4.第③段中,从楚宋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__________来显示楚攻宋的非正义性。
5①、③两段联系密切,用“文轩”、“锦绣”、“粱肉”比楚国之;用、、比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
6.比较①、③段,可以看出楚王攻宋的行为跟是一样的。
7.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的方法,“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8.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9.墨子的劝说艺术可着重从这些方面来把握: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或强悍有力或形象夸饰或尖锐直截的语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