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张庆辉闻梓钧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09期
【摘要】目的:探討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研究组给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近期疗效、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73.1%,高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5 d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的大脑前、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低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血流动力学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免疫功能
Effect of Rupture Aneurysm Clipping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ZHANG Qinghui, WEN Zij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17(09): 0-04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upture aneurysm clipping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April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upture aneurysm clipping. The changes of immune function,cerebral hemodynamic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complications,dura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and hospitaliz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After 5 days of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gA, IgM and IgG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hort-term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73.1%, which was higher than 46.2%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5 days of treatment,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5 days of treatment,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anterior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1.5%, lower than 46.2%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uration cerebral of vasospasm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ruptured aneurysm clipping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ut also effectively regulate hemodynamic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ebral hemodynamics Ruptured aneurysm clipping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vasospasm Immun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Panjin Liaoyou Gem Flower Hospital, Panjin 12401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9.011
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降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针对性治疗[1-2]。

此外,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考虑,与未破裂性动脉瘤相比,破裂性动脉瘤瘤壁需承受更高的压力,加上瘤内血流改变复杂,出血概率更高,因此,积极处理破裂动脉瘤十分必要。

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临床上对动脉瘤的治疗也日益满意[3-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超过75%。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脑血流速度,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5]。

本次研究使用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探讨此治疗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颅脑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均为动脉瘤破裂所致;(2)患者均适合保守治疗也适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3)患者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完成各项检测;(4)患者既往无精神、神经类疾病史;(5)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患者因伴发严重其他系统疾病,造成预计生存时间不足1年;(2)因动脉瘤形态位置等原因,无法随机分组患者;(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4)患有终末期
的临床疾病;(5)合并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

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保守治疗。

方法包括:加强防治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及酸碱平衡;酌情给予降血压药、降颅压药;应用神经功能恢复药;应用药物防治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抗抽搐、抗炎;早期应用酚磺乙胺等大量止血剂;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血压增高的因素。

1.2.2 研究组给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本组患者发病72 h内采用全麻下开颅显微夹闭手术。

于显微镜支持下进行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操作。

入路根据载瘤动脉行左或右侧翼点,同时在手术开始持续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生产厂家:拜耳先灵医药保健股份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578)至起病2周后,剂量1~2 mg(5~10 mL)/h。

术后常规皮下放置引流管,引流脑脊液24~48 h。

患者均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止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脑细胞、补液、抗感染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于治疗前、治疗5 d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

(2)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对患者随访90 d,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近期疗效,包括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等残疾、恢复良好[6]。

植物生存:有局部动作、自主呼吸、能吸吮、有眨眼动作,存在反应性降低而觉醒的持续状态,但无意识反应;重度残疾:具有躯体残疾、语言障碍、构音障碍,需要24 h有他人照顾完成生活活动,保有意识反应;中等残疾:表现为记忆减退、神经麻痹、癫痫、共济失调、轻度偏瘫等残疾,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均可独立,仅丧失部分工作活动能力、社会能力;恢复良好:已经恢复正常社会活动和从事职业工作,仅有轻度持续性体征、症状。

良好=恢复良好+中等残疾。

(3)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由同一名神经超声医师进行检查,于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15 d同一时间段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采集两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神经功能低下、再出血、颅内感染等。

(5)比较两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年龄33~62岁,平均(47.5±5.9)岁;男11例,女15例;动脉瘤直径:11~25 mm者3例,5~10 mm者14例,<5 mm者9例;動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1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2例,Ⅱ级13例,Ⅰ级11例;出血次数:第3次2例,第2次6例,第1次18例。

研究组年龄31~64岁,平均
(47.9±5.5)岁;男13例,女13例;动脉瘤直径:11~25 mm者4例,5~10 mm者15例,<5 mm者7例;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13例;术前Hunt-Hess 分级:Ⅲ级3例,Ⅱ级16例,Ⅰ级
7例;出血次数:第3次1例,第2次6例,第
1次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Key words] Cerebral hemodynamics Ruptured aneurysm clipping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vasospasm Immun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Panjin Liaoyou Gem Flower Hospital, Panjin 12401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9.011
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降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针对性治疗[1-2]。

此外,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考虑,与未破裂性动脉瘤相比,破裂性动脉瘤瘤壁需承受更高的压力,加上瘤内血流改变复杂,出血概率更高,因此,积极处理破裂动脉瘤十分必要。

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临床上对动脉瘤的治疗也日益满意[3-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超过75%。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脑血流速度,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5]。

本次研究使用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探讨此治疗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颅脑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均为动脉瘤破裂所致;(2)患者均适合保守治疗也适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3)患者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完成各项检测;(4)患者既往无精神、神经类疾病史;(5)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患者因伴发严重其他系统疾病,造成预计生存时间不足1年;(2)因动脉瘤形态位置等原因,无法随机分组患者;(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4)患有终末期的临床疾病;(5)合并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研究组,各26例。

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保守治疗。

方法包括:加强防治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及酸碱平衡;酌情给予降血压药、降颅压药;应用神经功能恢复药;应用药物防治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抗抽搐、抗炎;早期应用酚磺乙胺等大量止血剂;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血压增高的因素。

1.2.2 研究组給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本组患者发病72 h内采用全麻下开颅显微夹闭手术。

于显微镜支持下进行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操作。

入路根据载瘤动脉行左或右侧翼点,同时在手术开始持续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生产厂家:拜耳先灵医药保健股份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578)至起病2周后,剂量1~2 mg(5~10 mL)/h。

术后常规皮下放置引流管,引流脑脊液24~48 h。

患者均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止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脑细胞、补液、抗感染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于治疗前、治疗5 d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

(2)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对患者随访90 d,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近期疗效,包括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等残疾、恢复良好[6]。

植物生存:有局部动作、自主呼吸、能吸吮、有眨眼动作,存在反应性降低而觉醒的持续状态,但无意识反应;重度残疾:具有躯体残疾、语言障碍、构音障碍,需要24 h有他人照顾完成生活活动,保有意识反应;中等残疾:表现为记忆减退、神经麻痹、癫痫、共济失调、轻度偏瘫等残疾,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均可独立,仅丧失部分工作活动能力、社会能力;恢复良好:已经恢复正常社会活动和从事职业工作,仅有轻度持续性体征、症状。

良好=恢复良好+中等残疾。

(3)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由同一名神经超声医师进行检查,于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15 d同一时间段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采集两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神经功能低下、再出血、颅内感染等。

(5)比较两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年龄33~62岁,平均(47.5±5.9)岁;男11例,女15例;动脉瘤直径:11~25 mm者3例,5~10 mm者14例,<5 mm者9例;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3
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1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2例,Ⅱ级13例,Ⅰ级11例;出血次数:第3次2例,第2次6例,第1次18例。

研究组年龄31~64岁,平均
(47.9±5.5)岁;男13例,女13例;动脉瘤直径:11~25 mm者4例,5~10 mm者15例,<5 mm者7例;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13例;术前Hunt-Hess 分级:Ⅲ级3例,Ⅱ级16例,Ⅰ级
7例;出血次数:第3次1例,第2次6例,第
1次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Key words] Cerebral hemodynamics Ruptured aneurysm clipping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vasospasm Immun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Panjin Liaoyou Gem Flower Hospital, Panjin 12401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9.011
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降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针对性治疗[1-2]。

此外,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考虑,与未破裂性动脉瘤相比,破裂性动脉瘤瘤壁需承受更高的压力,加上瘤内血流改变复杂,出血概率更高,因此,积极处理破裂动脉瘤十分必要。

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临床上对动脉瘤的治疗也日益满意[3-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超过75%。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脑血流速度,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5]。

本次研究使用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探讨此治疗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颅脑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均为动脉瘤破裂所致;(2)患者均适合保守治疗也适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3)患者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完成各项检测;(4)患者既往无精神、神经类疾病史;(5)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患者因伴发严重其他系统疾病,造成预计生存时间不足1年;(2)因动脉瘤形态位置等原因,无法随机分组患者;(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4)患有终末期的临床疾病;(5)合并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

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保守治疗。

方法包括:加强防治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及酸碱平衡;酌情给予降血压药、降颅压药;应用神经功能恢复药;应用药物防治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抗抽搐、抗炎;早期应用酚磺乙胺等大量止血剂;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血压增高的因素。

1.2.2 研究组给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本组患者发病72 h内采用全麻下开颅显微夹闭手术。

于显微镜支持下进行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操作。

入路根据载瘤动脉行左或右侧翼点,同时在手术开始持续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生产厂家:拜耳先灵医药保健股份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578)至起病2周后,剂量1~2 mg(5~10 mL)/h。

术后常规皮下放置引流管,引流脑脊液24~48 h。

患者均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止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脑细胞、补液、抗感染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于治疗前、治疗5 d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

(2)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对患者随访90 d,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近期疗效,包括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等残疾、恢复良好[6]。

植物生存:有局部动作、自主呼吸、能吸吮、有眨眼动作,存在反应性降低而觉醒的持续状态,但无意识反应;重度残疾:具有躯体残疾、语言障碍、构音障碍,需要24 h有他人照顾完成生活活动,保有意识反应;中等残疾:表现为记忆减退、神经麻痹、癫痫、共济失调、轻度偏瘫等残疾,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均可独立,仅丧失部分工作活动能力、社会能力;恢复良好:已经恢复正常社会活动和从事职业工作,仅有轻度持续性体征、症状。

良好=恢复良好+中等残疾。

(3)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由同一名神经超声医师进行检查,于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15 d同一时间段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采集两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神经功能低下、再出血、颅内感染等。

(5)比较两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年龄33~62岁,平均(47.5±5.9)岁;男11例,女15例;动脉瘤直径:11~25 mm者3例,5~10 mm者14例,<5 mm者9例;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1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2例,Ⅱ级13例,Ⅰ级11例;出血次数:第3次2例,第2次6例,第1次18例。

研究组年龄31~64岁,平均
(47.9±5.5)岁;男13例,女13例;动脉瘤直径:11~25 mm者4例,5~10 mm者15例,<5 mm者7例;動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13例;术前Hunt-Hess 分级:Ⅲ级3例,Ⅱ级16例,Ⅰ级
7例;出血次数:第3次1例,第2次6例,第
1次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