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设问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的设问技巧
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则是关键。

那么,问题如何设计才有效?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本人作了简要归类与梳理,我觉得历史问题设计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与技巧。

1.抓教材的关键词语。

认真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语言非常精炼,用词也非常准确到位。

细细品味很有启发。

基于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进行发问或追问。

这里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略举一二。

如必修一第1课依据书中小标题以及教材内容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分封制等级森严?为什么说宗法制要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第4课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第8课为什么说美国独立之初的形势非常严峻?第9课为什么说法兰西共和之路异常艰难?第12课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

类似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课都能举出若干,而且有一定趣味性,问题的答案也基本都能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

我觉得这是设计历史问题最常见也是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2.依思维顺序整合。

事物发展一般遵循这样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而历史事件通常也要具备这样三要素,即“背景、经过、结果”。

基于此,我们可以依此思路来设计历史问题。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教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走向会合的世界。

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地作了这样的尝试,有个别班级是按照教材顺序以及标题进行分析讲解,发现效果一般。

另几个班我将教材内容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发现学生参与踊跃,讨论热烈,效果也比我预期的好得多。

问题如下:什么是旧航路?什
么是新航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凭什么开辟新航路?怎样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围绕教材提到的新航路
开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三个方面设计的。

经过简单的梳理整合,其效
果大不一样。

3.从熟知现象入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熟知的现象入手来设计教学问题,这样便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
制的确立》可以这样设问:2022年5月11日,在英国伦敦,保守党领袖
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前发表讲话,卡梅伦当晚接任首相职务,
他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要求着手组建新一届政府。

请问卡梅伦就任首相
需要经过哪几道程序?享有哪些权力?由此自然引入本课正题。

再如第8
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可以这样设问:美国国旗上一共有多少颗星、
多少条旗?有何含义?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要想连任下一届总统需要经过
哪几道程序?等等。

类似这样的设问还能举出很多。

尽管涉及的内容都是
书本上的知识,但换了一种问法,效果则大不一样。

4.用事例引出结论。

事例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与趣味性,可读性较强。

学生容易接受,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

而结论常常比较抽象,若教师直接提问,学生很难表述准确。

如教师在讲述必修三思想史模
块时,若直接呈现这样一个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等,学生肯定会难以理解与接受。

如果我们换一种
方式,列举几个事例来说明,也许就容易多了。

比如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
有这样两个家族。

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
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
养的赌徒和酒鬼。

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
盗窃犯……不难看出,一个人有无文化修养对其后代将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若经常使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问题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若能坚持总结反思,善于学习别人长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敢于大胆创新实践,不断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体现学科特点、具有较强思考与探讨价值的问题,那么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探寻出一条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