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十六单元单元小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等整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 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科学兴隆期”到来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解放。 论述:16世纪,伽利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出现,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是由 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17世纪,英国出现 了牛顿等科学巨匠,是由于16世纪宗教改革来到英国,对教权的否定促进了实验科学 的不断发展。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在理性主义推动下,巴黎科学院建立, 法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有计划地建立了一大批教学与科学研 究相统一的理工学院、高等技术学校,最早制定研究生制度。20世纪,欧洲的动荡和 世界大战促使大批科学家流亡到美国,促进了“曼哈顿工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 实施。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作了如下的结论: “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 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 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的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 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必修 3 文化史
第十六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 科学和文艺
单元小结
一、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
原因
进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
产生阶段(15~16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哥白尼)
的生产经验的积累
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 世纪)
三、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结局及其原因
中国科技
欧洲科技
结局
未能形成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 经济基础
散性和狭隘性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原 经济政策 因
思想条件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欧洲先进国家推行保护科学发展的
和“闭关锁国”政策
政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 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 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 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 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 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 虽然他们早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 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和财阀政治。中 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 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在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 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 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 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 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制度 中国是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欧洲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
热考题型(十五)——观点评述类非选择题
1.这类题常见的三种设问类型 (1)多个观点任选一种观点论述型。 (2)依据所给材料提取1~2个信息并进行论证型。 (3)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写一篇短文型。
2.此类题型往往独立设计题目或是材料题中设问的最后一问,论证和探讨问题 能力考察主要有两个方向: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 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本类型综合了这两个考查方向,即选 定多个观点或者只围绕一个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所选定的或者给定的这个观 点。 3.本类型试题给定的信息不一定丰富,需要借助所学知识,运用一定的历史观 对材料观点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能力。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态和高水平 文化。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5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 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 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 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 兴起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发展
的相对论,量子论等
二、17~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 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 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 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 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 式。
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 慢。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 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 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 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手 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
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迅速发展时期(18世纪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
末~19世纪中期)
对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电的发明和使用,爱因斯坦
2.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一些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它们思想解放,创新多……当 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发现超过了同期世界科技发现总数的25%时,可以把这个国 家叫做“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而这个国家保持“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叫 “科学兴隆期”……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了五次转移。首先是 意大利,接下来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再到后来,大约在20世纪的时候,转 移到美国,美国一直保持到现在。
1.归纳观点:阅读所给材料,概括归纳材料中包含的几种观点。 2.选定观点:如果是两个以上观点的,要选择其中一个。如果仅有一个观点, 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选定论点是要直接明了,不能出现不选定观点而直接论述 的现象。 3.论证观点:在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 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观点,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 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4.组织答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 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科学兴隆期”到来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解放。 论述:16世纪,伽利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出现,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是由 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17世纪,英国出现 了牛顿等科学巨匠,是由于16世纪宗教改革来到英国,对教权的否定促进了实验科学 的不断发展。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在理性主义推动下,巴黎科学院建立, 法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有计划地建立了一大批教学与科学研 究相统一的理工学院、高等技术学校,最早制定研究生制度。20世纪,欧洲的动荡和 世界大战促使大批科学家流亡到美国,促进了“曼哈顿工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 实施。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作了如下的结论: “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 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 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的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 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必修 3 文化史
第十六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 科学和文艺
单元小结
一、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
原因
进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
产生阶段(15~16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哥白尼)
的生产经验的积累
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 世纪)
三、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结局及其原因
中国科技
欧洲科技
结局
未能形成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 经济基础
散性和狭隘性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原 经济政策 因
思想条件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欧洲先进国家推行保护科学发展的
和“闭关锁国”政策
政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 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 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 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 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 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 虽然他们早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 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和财阀政治。中 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 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在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 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 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 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 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制度 中国是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欧洲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
热考题型(十五)——观点评述类非选择题
1.这类题常见的三种设问类型 (1)多个观点任选一种观点论述型。 (2)依据所给材料提取1~2个信息并进行论证型。 (3)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写一篇短文型。
2.此类题型往往独立设计题目或是材料题中设问的最后一问,论证和探讨问题 能力考察主要有两个方向: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 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本类型综合了这两个考查方向,即选 定多个观点或者只围绕一个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所选定的或者给定的这个观 点。 3.本类型试题给定的信息不一定丰富,需要借助所学知识,运用一定的历史观 对材料观点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能力。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态和高水平 文化。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5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 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 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 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 兴起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发展
的相对论,量子论等
二、17~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 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 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 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 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 式。
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 慢。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 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 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 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手 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
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迅速发展时期(18世纪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
末~19世纪中期)
对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电的发明和使用,爱因斯坦
2.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一些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它们思想解放,创新多……当 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发现超过了同期世界科技发现总数的25%时,可以把这个国 家叫做“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而这个国家保持“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叫 “科学兴隆期”……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了五次转移。首先是 意大利,接下来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再到后来,大约在20世纪的时候,转 移到美国,美国一直保持到现在。
1.归纳观点:阅读所给材料,概括归纳材料中包含的几种观点。 2.选定观点:如果是两个以上观点的,要选择其中一个。如果仅有一个观点, 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选定论点是要直接明了,不能出现不选定观点而直接论述 的现象。 3.论证观点:在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 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观点,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 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4.组织答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