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盗汗验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盗汗验方
治疗盗汗验方
1、盗汗。

用白术四两,分别以一两同牡蛎炒,同石斛炒,同麦麸炒。

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杰米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2、盗汗验方。

用防风二两、川芎一两、人参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半钱,临睡时服。

3、再方。

用龙胆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胆汁三两(滴入少许温酒)调服。

治小儿盗汗,可加防风。

4、再方。

用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5、再方。

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热均可)。

如无效,可多服几剂。

6、盗汗、自汗。

每夜卧时,带饥吃蒸饼一枚。

几天后即可止汗。

7、再方。

用韭根四十九根。

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8、治盗汗不止。

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9、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青蒿丸”。

10、治盗汗、阴汗。

用麻黄根、牡蛎粉,共研为末,扑身上。

又方: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外用麻黄根、旧蒲扇,共研为末,扑身上。

11、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

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

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

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

忌油腻鱼肉。

12、盗汗不止。

有桃枭一个,霜梅二个,葱根七个,灯心二根,陈皮一钱,稻根、大麦芽各一撮,加水二盅煎服。

13、盗汗遗精。

用鹿角霜二两,生龙骨(炒)、牡蛎(煅)各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盐汤送下。

14、虚损积劳(身体久虚或大病后出现盗汗、气喘、心悸、胃弱、多卧少起等病象)。

用乌雌鸡一只,治净,以生地典一斤(切细)、饴糖一斤,放入鸡腹内,扎定,装铜器中,用甑蒸熟,食鸡饮汁,勿用盐。

一月照此法吃鸡一次,极效。

15、遗精白浊,盗汗虚劳。

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磅送下。

16、气虚盗汗的治疗验方。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17、产后盗汗。

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

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18、小儿潮湿、盗汗。

用胡黄连、柴胡,等分研细,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至五丸,按年岁加减。

丸子先用酒少许化开,再加水煮开多次后用药渣同服。

19、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

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20、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

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治疗盗汗之圣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并称其为"盗汗之圣药"。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该方“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

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

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

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吴昆认为杂证之盗汗“与伤寒盗汗不同。

伤寒盗汗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

彼以和表为主,此以补阴为主”。

患者孙某某,女,42岁。

于2010年3月2日就诊。

自诉月经延期20余天,无腹痛,无厌食等症状。

但每晚入睡困难,梦多,易醒,醒来时周身大汗。

近几天头晕,乏力,腰酸。

妊娠试验阴性。

症见形体瘦弱,面红气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小。

辨证属虚火迫津,灼伤冲任。

治以补肾养阴填精。

处方:熟地18克,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6克,黄柏6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菟丝子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桃仁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

7剂,每剂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留汁。

每次200毫升,温服,日3次。

服完2剂,盗汗不仅未减轻,又添自汗,患者颇为急躁。

嘱继续服药,切勿更医。

7剂服完,欣喜告曰:盗汗、自汗俱已消失,睡眠颇佳。

唯月经仍未来。

嘱耐心等待。

1周之后,患者电话告知月经已来,经量、色均正常。

次月月经亦如期而至。

病告愈。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月事以时下”赖于冲任充盈,冲任充盈赖于肾气的旺盛。

本案患者年过“四七”,形体瘦小,加之劳心过度,暗耗心脾,虚火内扰,灼伤肾阴,虚阳外越,故失眠、盗汗。

失眠、盗汗更加重肾阴的损伤,导致月经延期。

选当归六黄汤意在“急则治其标”,盗汗止,失眠愈,肾气才能固,“天癸”才有化源。

加益肾活血之品,旨在使任通冲盛,则月经正常。

治盗汗妙方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并称其为“盗汗之圣药”。

《医宗金鉴》认为该方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

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

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

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吴昆认为杂证之盗汗”与伤寒盗汗不同。

伤寒盗汗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

彼以和表为主,此以补阴为主。

病案:孙某某,女,42岁。

自诉月经延期20余天,无腹痛,无厌食等症状。

但每晚入睡困难,梦多,易醒,醒来时周身大汗。

近几天头晕,乏力,腰酸。

妊娠试验阴性。

症见形体瘦弱,面红气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小。

辨证属虚火迫津,灼伤冲任。

治以补肾养阴填精。

处方:熟地18克,黄连、黄芩、黄柏各6克,当归12克,菟丝子、龙骨、牡蛎各30克,黄芪、生地、桃仁、川断、桑寄生各15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完2剂,盗汗不仅未减轻,又添自汗,患者颇为急躁。

嘱继续服药,切勿更医。

7剂服完,欣喜告曰:盗汗、自汗俱已消失,睡眠颇佳。

唯月经仍未来。

嘱耐心等待。

1周之后,患者电话告知月经已来,经量、色均正常。

次月月经亦如期而至。

病告愈。

本案患者年过“四七”,形体瘦小,加之劳心过度,暗耗心脾,虚火内扰,灼伤肾阴,虚阳外越,故失眠、盗汗。

失眠、盗汗更加重肾阴的损伤,导致月经延期。

选当归六黄汤意在“急则治其标”,盗汗止,失眠愈,肾气才能固,“天癸”才有化源。

加益肾活血之品,旨在使任通冲盛,则月经正常。

盗汗食疗验方六则
盗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尤其是久患各种慢性病、体质虚弱之人更为多见。

中医认为,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而引起,若盗汗日久不愈,则更加耗伤气阴而危害身体健康。

而采用食疗方法,不仅能防治且可益气滋阴而健身,下面就介绍几则家庭容易制作的药膳六则,供盗汗患者选用。

1、龙眼人参饮取龙眼肉30克、人参6克、冰糖30克。

先将龙眼肉洗净,人参切薄片,然后与冰糖共放碗内,加水适量,置蒸锅内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后待凉即可食用,一天内分2次吃完,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2、银耳红枣汤取银耳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

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除去蒂头,洗净后撕成小块。

红枣洗净撕开。

二味药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慢煨至银耳、红枣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每剂分2次食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3、参苓粥取人参10克,白茯苓20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食盐、味精适量。

先将人参、茯苓、生姜加适量水煎熬后,去汁取渣待用,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下入药汁内用小火煮粥。

煮至粥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匀,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4、黑豆浮麦汤取黑豆50克、浮小麦30克、莲米15克、红枣10枚、冰糖30克。

先将黑豆、浮小麦分别淘洗干净,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透,去渣取汁,然后用上述药汁煮洗净的莲米和红枣,煮至莲米烂熟时放入冰糖溶化,起锅后即可食用。

每天一剂,分2次吃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5、黄芪二蜜饮黄芪30克,糯稻根30克,麻黄根15克,蜂蜜30克。

将上述三味药同放锅内,加水3碗煎煮,煮至l碗时,捞去药渣,加入蜂蜜溶化后分2次饮用,每日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6、百合莲子饮百合20克,莲子30克,冰糖30克。

先将百合、莲子洗净,放锅内加适量水,用小火慢慢炖至百合、莲子烂熟,加入冰糖溶化后即可食用,每天一次,连服数天,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盗汗气虚阴火用当归六黄汤
在我们熟知、习用的名方中,较难理解的当推李东垣的方剂,当归六黄汤就是其中之一。

当归六黄汤见于《兰室秘藏》,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份,黄芪倍量组成,原书指出本方为“治盗汗之圣药也”。

后世医家对本方倍加推崇,认为本方为治疗盗汗之主方。

当代医家也有将其主治范围扩大到自汗以及其他杂病方面。

对于本方的主治,历代医家几乎众口一词,认为主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医方考》)。

对本方的功用,多认为是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对其方解,《医方集解》中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盗汗由于阴虚,当归、二地所以滋阴;汗由火扰,黄芩、连、柏所以泻火;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黄芪,所以固表。


笔者在学习、使用当归六黄汤过程中,不免生出些许疑问。

如果说盗汗由于阴虚,那么用药时为什么多用苦寒(黄芩、黄连、黄柏)和重用甘温(黄芪)?毕竟,苦燥、温燥具有伤阴之嫌。

汗由火扰,究竟是实火还是虚火?如属阴虚虚火,用药似乎应以甘寒为主,而不宜主用甘温(当归、熟地黄)配苦寒。

如属阴虚、实火并见,火扰汗出,泻火即所以止汗,没有理由使用且重用甘温益气固表之黄芪,因为黄芪可以壅气助热。

还有,如阴虚与实火并见,二者之间有无主、次和因果关系?种种疑惑,不得而解。

徐大椿《医略六书·杂病证治》中说:“血气两亏,三焦火迫,故营阴失守,盗汗不已焉……此清补之剂,为血气虚弱、火迫盗汗之耑方。

”这一解释,一改单纯阴虚有火之说,明确提到了气虚和实火。

吴昆在《医方考》中说:“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此方主之……伤寒盗汗是由于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

”这里明确提出本方主治盗汗非外感盗汗。

难道本方证可以从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得到破解?笔者重新学习东垣著作,又有新的认识。

当归六黄汤见于《兰室秘藏·自汗门》,自汗门开篇有一小节“自汗论”,与《脾胃论·阳明病湿胜自汗论》几乎雷同。

《脾胃论》中说:“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地,脾胃也。

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之阳……”在这段文字中,李东垣把汗证的病位定位在脾胃,病机可见到气虚、热中。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对当归六黄汤方证作如下解释。

脾胃内伤,初为热中。

气虚不运,升降枢转失常,三焦郁滞,阴火内生。

阴火内蒸,迫津外泄,而成盗汗。

阴火耗气,也可伤阴;汗多“亡阳(气)”,也能“亡阴”。

也就是说,盗汗之起由于气虚,盗汗之成由于阴火,而结果是阴血耗伤(也包括气伤)。

治疗时,泻阴火即可止盗汗,但气虚、阴血耗伤也需同时顾及。

何况“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治阴火也需补元气。

基于此,李东垣用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苦寒、甘寒泻阴火,熟地黄、当归甘温补阴血,倍用黄芪甘温补元气,合而组成“治盗汗之圣药”。

当然,苦寒、甘寒泻阴火之品只为“暂用”、“从权而用”,得效之后转以恢复正气为要。

或谓黄芪减量或减去黄芪确可治疗阴虚有火之盗汗,但这属方剂加减应用,与原方证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