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舆情反转事件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学术探讨
新媒体时代舆情反转事件探究
鲁 悦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近年来,频频被曝光的各类舆情反转事件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传播方式暴露出来的缺点。

本文以“王凤雅小朋友死亡”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舆情反转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舆情反转;新媒体;王凤雅事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0-0098-01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类
似舆情反转的新现象,舆情反转指社会公众对于某个新闻事件认知态度的反转。

舆情反转现象是对当代社会中新闻失实现象的一种放大反映,舆情反转事件的一再发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终端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发布到平台上去,进而引发更大面积的关注与讨论。

与传统语境下信息传播的舆情不同,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更具复杂性。

本文以“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事件为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简单描述如下:
初始阶段:2018年3月,有爱心人士爆料称,2017年在网络平台上以王凤雅小朋友身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为由筹集善款的王凤雅的父母将善款提现后,并未用于救治王凤雅。

波动阶段:2018年5月25日,记者到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采访,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调查,王凤雅家属在网络平台上只筹集到38638元捐款,并且这些善款都基本用于支付王凤雅的医疗费用。

减弱阶段:2018年5月25日,王凤雅的爷爷在太康县张集镇民政所、水滴筹和各方媒体从业人员的陪同下将所筹款项剩余的1301元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

二、舆情反转事件成因近年来,舆情反转事件频发,且反转的时间越来越短。

就上述事件而言,在清博指数中以“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为关键词搜索出的舆情走势中可以看出该事件的舆情高潮在5月24日,这时网友都在对王凤雅父母口诛笔伐。

短短一两天的时间,他们纷纷从原来的立场转移到了自己曾经的对立面。

这一现象的背后暴露了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快速成长阶段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瑕疵和缺陷。

(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产生的一种大众传播介质。

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参与社会新闻事件的探讨,实现了一定的言论自由。

第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互动,这种互动使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赋予了广大社会群众参与时事讨论、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与平台,这就是新媒体信息传播交互性存在的独特之处。

第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新媒体的出现使公众告别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的被动状态,通过新媒体,公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愿意且能够参与到社会新闻事件的讨论与发布当中,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虚假新闻传播的可能性。

第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性。

与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移
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新近发生的事件,增添对于社会
热点新闻的讨论热情。

而在此情况下,舆论很容易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二)媒体责任的缺失
在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为了在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不少媒体从业人员选择了无下限地迎合受众的阅读兴趣。

媒体从业人员忽视新闻报道应该坚守的真实性原则,导致新闻反转的现象时有发生。

除此之外,在公众讨论社会热点事件的情况下,如果主流媒体能够及时调查事件真相,发布权威准确的报道,将在一定程度上环节舆论压力。

三、应对策略
由上述舆情反转事件产生的原因来看,想要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就需要媒体、公众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坚守底线,不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如果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不加以甄别,导致舆情反转事件一再发生,则必将威胁新闻业的发展。

(二)提高公民媒介素养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想从这片信息的海洋中准确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且真实的新闻实属不易,受众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不能被信息传播者的情绪感染,而要有自己对该信息真实性的独立判断。

(三)完善新闻把关机制在政府层面上,若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立法,完善新闻把关机制。

在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立法,一方面是要保障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另一方面是规制新闻媒体滥用自由,旨在实现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结语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注重导向,舆情反转事件的出现不仅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更对整个舆论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媒体从业人员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社会公众也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起责任,共同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华.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基
于对“大学生掏鸟窝获刑十年半”微博舆情的研究[J].新闻界,2016(07):28-32.[2] 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
记者,2016(10):41-49.[3] 胡波.浅谈“舆论反转”中的媒体责任[J].新闻战线,
2017(01):99-101.[4] 王传礼.“反转新闻”与媒体社会责任的构建[J].新
闻战线,2016(22):1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