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第一大虫灾”,20万只粉红椋鸟到达新疆,引鸟治蝗效果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第一大虫灾”,20万只粉红椋鸟到达新疆,引鸟治蝗效
果如何
本来就十分贫穷的东非在近年曾爆发过一场灾难,使当地人苦不堪言,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原来,在2020年2月,东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蝗灾”,在蝗虫的侵扰下,庄稼完全被吃光了。
蝗虫袭击东非
那么,蝗灾为什么这么恐怖?有什么办法可以制裁这些嚣张的“蝗虫”?蝗灾的危害有哪些?我国有哪些地方可能会受到蝗灾侵袭?
实际上,我国的新疆就一直深受蝗灾影响,直到20万只粉红椋鸟到达新疆后才有所好转。
蝗灾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虫灾?粉红琼鸟的灭蝗大战开始后进展如何?
粉红椋鸟与蝗虫的“世纪大战”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于农村或者说农田里面的情况知之甚少。
因此“蝗虫过境”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因为大家基本都没见过蝗虫过境到底是怎样恐怖的景象。
蝗虫过境寸草不留
蝗虫确实凭借着超强的繁殖能力和密集的数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虫灾,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蝗灾不仅会发生在农田附近。
比如在我国新疆的草原地区,蝗虫就是人们最头疼的存在。
为了保护我国的第二大天然草场,人们曾经用了很多方法对抗蝗虫,最后发现还是得依靠“食物链”,毕竟一物降一物这个道理可是真的。
我国第二大草原,位于新疆天山腹地的巴音布鲁克
因此,新疆专门招引了蝗虫的天敌——粉红椋鸟,在20万只粉红椋鸟到达新疆之后,灭蝗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粉红椋鸟呢?为什么这种鸟这么厉害?
咱们先隆重地介绍一下这种“灭蝗专家”。
粉红椋鸟是一种季节性候鸟,在新疆一般是春来秋去,它们喜欢长距离迁徙。
新疆一直以来,都是这种鸟类的繁殖区。
这些鸟个头虽然不大,并且形似八哥,但它们却是一直以蝗虫为主食的。
重要的是,粉红椋鸟自身和育雏对蝗虫的需求量都很大,每天的捕食数量在120只到180只左右。
背部和腹部呈粉红色,故而被称为粉红椋鸟
研究估计按每对鸟繁殖5只雏鸟,按平均
每只每天采食蝗虫150只计算,每对成年鸟及
其育成的雏鸟,在一个防治期就可以消灭蝗虫
达7万多只。
由此可见,这个灭蝗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因此在20万只粉红椋鸟抵达新疆之后的情景可以想象,这些在草原上作乱的蝗虫们会以超快的速度消失,并且还有“断子绝孙”的风险。
粉红椋鸟有效遏制蝗虫对草原的侵扰
蝗灾在新疆的危害程度不容小觑,虽然这些讨厌的家伙平常不怎么起眼,但是一起出动的时候,就会让人头皮发麻。
据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新疆每年的蝗虫发生面积平均为133.3万公顷, 最高 228.7万公顷。
而草原蝗灾和农田蝗灾造成的危害又有些不同,因为草原蝗灾会使当地出现“虫畜争草”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畜牧业发展受限,就连草场的生态都会变得愈加脆弱。
农作物被蝗虫毁
要知道牧民放牧的时候,不会盯着一块草地使劲“薅”,以此保护脆弱的草场。
可蝗虫怎么会有节制呢?
它们一旦来了,不将草场“啃”秃是肯定不会撤退的。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草原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能
够让更多的粉红椋鸟来帮助人们消灭蝗虫,新疆还会进行“人工招引”。
在这种做法之下,前来参战的粉红椋鸟相较之前明显变多了。
“引鸟治蝗”的作用和问题
大家都知道鸟类的繁殖和鸟巢是息息相关的,而上世纪新疆并不具备特别好的筑巢条件,因此即使粉红椋鸟来,数量也不是那么多。
所以后来当人们发现其对于治蝗有着重要的作用之后,就对粉红椋鸟的习性展开了仔细的研究,最终根据其繁殖所需筑巢的特点,开始人为营造“条件”。
人工为粉红椋鸟筑巢
具体来说就是在靠近水源的背风向阳地带修建石堆,让粉红椋鸟更方便筑巢繁殖。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鸟,有时候工作人员还会专门用铁丝网进行包裹加固,让这个“地基”变得更加稳定。
当然还有修建砖混鸟巢、棚圈鸟巢等方式,总之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粉红椋鸟抵达新疆安家,大家绞尽了脑汁。
资料显示自2001年开始,新疆开始大规
模地修建人工招引巢利用椋鸟控制蝗害,截止
2008年全区已建成人工招引巢7 万平方米,
萨孜粉红椋鸟招引示范区为全疆最大的招引区,
连片建有椋鸟巢1.5 万平方米。
为粉红椋鸟修建了一座座“红砖别墅”
可见,人们为了能够招引粉红椋鸟前来吃蝗虫,确实是费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力气,所幸最后的成果还不错。
在20万只粉红椋鸟到达新疆之后,本来“横着走”的蝗虫很快就败下阵来,咱们预期的治蝗目标已经达到了。
许多人可能会说,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这种世界第一大虫灾,但是给这些粉红椋鸟筑巢也得花钱啊。
确实,不过通过计算就能发现,咱们的投入和回报产出的占比达
到了1比4,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蝗虫对整个环境造成的损失,那才是巨大的,大家千万别因为这点儿投入,忽略了蝗灾造成的巨大损失!
蝗灾的损失远远大于人类投入付出
据悉按蝗虫密度由25只/平方米降低到3
只/平方米来算,每667平方米可挽回牧草损
失18.5kg/年,按鲜草0.2 元/kg 计,可挽回
经济损失3.7 元/年,以伊犁和塔城为,11.33
万公顷草场10年可挽回经济损失6290万元。
这样来说,“引鸟治蝗”这种方式确实是非常高效且省钱的了。
因为这种利用天敌的方式,不仅控制了蝗虫的数量,对区域内的其他生物来说,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
毕竟,如果是直接喷洒农药的话,这些残留在植被和土壤当中的农药可能会进入其他生物或者羊群的嘴里,最终对其造成伤害。
喷洒农药也要分情况
当然,不少人指出,目前的“引鸟治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怎么观察粉红椋鸟的繁殖、时间和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都还有不足的地方。
所以为了能够在未来,更好地推广治蝗,还是要不断地改进,健全管理机制。
从灭蝗大战的战况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彻底消灭蝗灾应该是“未来可期”的。
不过清朝时的新疆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当时不仅屡遭蝗虫侵袭,人们还因此产生了“蝗神信仰”。
银川的蝗虫庙
清朝的蝗灾和蝗神信仰
根据资料来看,从19世纪起,新疆就已经开始遭受蝗灾的侵扰了。
重要的是当时发生蝗灾的还不止一个地方,精河、伊犁、鄯善等多个地方都发生了蝗灾。
当时政府对治理蝗灾这种事情也显得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只存在于内陆的“蝗神庙”也进入了新疆,人们渐渐开始产生了“蝗神信仰”。
清代新疆的蝗灾分布
文献记载总体而言,无论伊犁将军为首的
军府制还是以新疆巡抚为首的行省制,清代新
疆蝗灾治理的主体可以称之为祭祀蝗神主导的
“礼治驱蝗”。
然而,民间的这些蝗神庙称呼有所不一,有的叫八蜡庙,有的叫刘蒙将军庙。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表现出了人民对于蝗虫灾害的畏惧,毕竟当虫灾过去之后,本来可以丰收的农田变得满目疮痍不说,就连肥沃的草场都难逃其害。
刘猛将军庙
因此,新疆的治蝗之路依旧是“任重而道远”的。
还好在多年的探索之下,人们找到了使用粉红椋鸟对付蝗虫的方法,虽然效果相对缓慢,但是“慢工才能出细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