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必备的40个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写作⽂需要素材,讲演需要素材,好的作⽂,好的演讲都是好的素材呈现出来的,素材有了,⾃信便有了,功夫⾃然流露于⾔表。
下⾯是整理的写材料必备的40个历史故事,欢迎阅读。
1、两⼿只要两匹绢
后魏⾃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
⼀⽇,胡太后赐百官负绢,要求量⼒⾃取,⼤多朝⾂亦能称⼒⽽去。
唯有章武王元融和陈留侯李崇,因扛得太多⽽蹶倒伤踝。
太后不与两⼈,责其空⼿回去。
⽽侍中崔光只取两匹,太后诧异问之,其却对⽈:“⾂有两⼿,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众⾂服其清廉。
领导⼲部应常思贪欲之害,时时给⾃⼰⼼灵上⼀把锁,把贪⼼与私欲牢牢锁住。
唯有如此,才能在名利⾯前多⼀分淡定,在诱惑⾯前多⼀分坚毅,在去留⾯前多⼀分从容,才能保持平常⼼态,不为官欲所累,不为名利所牵。
(解放军报,梁宇)
2、多⼀些风云⽓
明嘉靖三⼗三年春,倭⼈⼊寇,任环在江阴督兵迎敌。
⼉⼦派⼈前去问候,任环回了封家书,直⾔:“汝辈絮絮叨叨,千⾔万语,只是要我回衙。
何风云⽓少,⼉⼥情多耶!”任环的家书,⿎荡着风云⽓。
“倭寇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宁?尔⽼⼦领兵,不能除讨,嚼毡裹⾰,此其时也,岂学楚囚,对⼉辈相泣帏榻耶!”
他告诉⼉⼦:幸⽽承平,则⽗⼦共享太平之福;不幸有变,只有⾂死忠、妻死节、⼦死孝,⼤家成就⼀个是⽽已。
⼀个⼈有没有风云⽓,体现其襟怀格局的⼤⼩;⼀个民族风云⽓强不强,关乎其能否迈出铿锵步伐。
(解放军报,铁坑)
3、多做“⽆当时誉”之事
东晋的谢安因淝⽔之战⽽⼴为⼈知,然⽽对于江苏江都的百姓来说,更感念的是他筑埭治⽔的千秋之功。
据载,为杜绝因旱涝频繁⽽导致的庄稼连年歉收,谢安带领民众在⽢棠以北筑起拦⽔⼤堤,时称“埭”,这种“埭”,“随时蓄泻,⾼下两利”。
《晋书》评价谢安的这⼀功绩是“在官⽆当时誉,去后为⼈所思。
”(解放军报,朱永黎)
4、多些“⼀员官”
《清稗类抄》中载,有个县令叫陆清献,为⼈刚正。
巡抚慕天颜的⽣⾠,下属官员争相献纳奇珍异宝,唯恐礼物不丰厚。
只有陆清献,从袖中拿出⼀匹布、两双鞋,说:“此⾮取诸民者,为公寿。
”巡抚笑了笑,却没有收下。
没过多久,陆清献就因为⼀点⼩事被罢了官。
为了⾃清⽽丢了乌纱,在陆清献看来,或许是意料之中。
清操与官位之间,如何选择?奉上⼀匹布、两双鞋的那⼀刻,他应当已在⼼⾥作出了决定。
只有秉持“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的理念,才能像陆清献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做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员官”。
(解放军报,魏寅)
5、颜杲卿怒斥安禄⼭
卿,可他不为所动,起兵迎战,由于寡不敌众不幸被捕。
安禄⼭见到颜杲卿,怒⽈:“吾擢尔太守,何所负⽽反?”颜杲卿骂⽈:“汝营州牧⽺羯奴⽿,窃荷恩宠,天⼦负汝何事,⽽乃反乎?我世唐⾂,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
颜杲卿此时⾯对的安禄⼭,⼀⽅⾯是⾃⼰的⽼上级,另⼀⽅⾯是国家的背叛者。
颜杲卿没有因擢拔之恩⽽抛却国家⼤义,他秉持正道操守,以“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境界反⼽⼀击,为后⼈留下坦荡君⼦的⽣动形象。
(解放军报,匡吉)
6、倔强之中的妩媚
⼀次,太宗在丹霄殿⼤宴群⾂。
长孙⽆忌说:“王珪、魏徵,过去是仇敌,未曾想今⽇同此宴席。
”太宗说:“王珪、魏徵尽⼼所事,故我⽤之。
然⽽魏徵每谏,不从,我与⾔辄不应,这是为什么?”魏徵对⽈:“昔⽇舜告群⾂,不要当⾯顺从,退有后⾔。
⾂⼼知其⾮⽽⼝应陛下,是⾯从也。
”太宗听了⼤笑⽈:“⼈⾔魏徵倔强,朕只觉其妩媚⽿。
”⼀君⼀⾂,如同双璧,辉映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解放军报,⽥之章)
7、康熙敬酒
清代康熙皇帝在他执政60年之际,举⾏“千叟宴”以⽰庆贺。
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杯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的扶助之恩;第⼆杯是敬众位⼤⾂和天下百姓;当端起第三杯酒时,康熙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
”众⼈愕然。
康熙为什么要向他的敌⼈敬酒?他说:“鳌拜、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他们都是英雄豪杰,是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下了这丰功伟绩。
朕恨他们,也敬他们。
”⾯对强⼤的对⼿压⼒,康熙以⽂治武功安邦治国,在⾎与⽕的杀伐征战中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最终⼀统天下。
平三藩征战8年,后来⼜收台湾,征蒙古,定西藏,抗沙俄。
密集的战争使清王朝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也造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是前进道路上的动⼒,也是⾛向成功的催化剂。
(解放军报,黄建明薄泽宇)
8、不看来头不耍滑头
明朝的正德皇帝南巡时,淮安知府薛赟为了取悦皇帝,下令“沿河皆拆去民房以便扯船”,连拉船的纤绳也“皆索民间绵帛”,以⾄“两淮为之⼤扰”。
过扬州时,知府蒋瑶就不屑于这⼀套,他说:“沿河⾮圣驾临幸之地,扯船⾃有河岸可⾏,何必毁坏民居?”正德皇帝的宠⾂江彬,传旨要扬州报⼤户。
蒋瑶知道他想借此机会敛财,就把盐运司等职能部门报上去,并说:“扬州百姓穷,别⽆⼤户。
”江彬⼜传旨朝廷要选绣⼥,蒋瑶说扬州只有3个绣⼥,那就是⾃⼰的3个亲⽣⼥⼉,除此“民间并⽆”,如果“朝廷必欲选时可以备数”。
后来蒋瑶升迁时,扬州百姓“争出赀建祠祀之”,原因⾃在其中。
(解放军报,娄轶峰)
9、为官清廉不患贼
⾦代官员胡砺任同知深州军州事时,敢于打破陈规,对衙门雇佣的所有⼸⼿进⾏罢免。
因为这些⼈皆是市井⽆赖,常以缉盗为名骚扰百姓。
事后,坊间便有“某⽇盗贼要发难,将杀通守”的传⾔。
有⼈为此劝诫胡砺做好防备,其却以“盗贼贪图的是钱财,我如此贫穷”的理由予以谢绝,并于当天晚上,命令公署撤除警卫,竟也安然⽆事。
(解放军报,吕延津郝启荣)
10、不忘初⼼“宁作我”
贞观⼗⼆年,魏征见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渐不克终疏》,在⾥⾯详细列举了唐太宗执政之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个变化,并直⾔太宗要“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
”有同僚提醒魏征给皇上提意见时委婉点,魏征⽈:“如此,⾮魏征也。
”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年间,权⾂桓温问与⾃⼰齐名的殷侯:“卿何如我?”殷侯回答:“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
不论是魏征的“如此,⾮魏征也”,还是殷侯的“宁作我”,说的都是同⼀个意思:在处事风格和事业追求上,只有保持独⼀⽆⼆的⾃⼰,才不会成为“他⼈的复制品”。
(解放军报,黄少安)
11、“巧⾔令⾊”留⼼眼
史载,汉⽂帝刘恒有⼀次游上林苑,问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这苑⾥飞禽⾛兽共有多少种、多少只吗?”上林尉⼀时答不上来。
有个管理虎圈的啬夫,此时卖弄伶⽛俐齿,对答如流,说得⽂帝眉开眼笑,马上就要封他为上林令。
廷尉张释之劝道,周勃和张相如都是⼤家公认最称职的官员,在回答皇上问题时,有时也答不上来,哪像这⼩吏夸夸其谈呢?如果提拔这样的⼈,只怕天下⼈效仿,都去耍嘴⽪⼦了。
所以,提拔这样的⼈要慎重。
⽂帝听后认为有理,取消了任命。
要善于明是⾮、辨真伪,多听谔谔之⾔,少听溢美之词,尤其是对那些怀有某种⽬的的奉承、吹捧和赞美的话,那些明显过头的话,更要留⼀个⼼眼,保持⾼度警惕,在⼼中筑起⼀道有效防范的坚固堤坝。
(解放军报,李永胜)
12、为官当“知恶能去”
东汉章帝时,窦宪倚仗皇后的庇护⽽横⾏⽆忌,甚⾄低价强夺沁⽔公主的⽥地,并威胁众⼈缄⼝。
章帝得知后,怒责窦宪,说他⽐指⿅为马的赵⾼还要嚣张。
然⽽,章帝碍不住皇后说情,仅让窦宪把⽥地还给公主,却不治其罪。
此后,窦宪更加⽆所忌惮,甚⾄图谋篡权。
司马光对此评价:“知恶⽽不能去,⼈主之深戒也。
”(解放军报,孙飞刘腾轩)
13、唯不安者可以安
咸丰年间,⼴西内乱。
正在家居的黎吉云被重新起⽤,他到京师上任的第⼀件事,就是弹劾湖⼴总督程矞采庸怯误事。
黎驻守东城,他对守城的将⼠说:“城上宜多积砖⽯。
”守者表⾯应承,不见⾏动。
黎督责更加紧急,说:明⽇不备,就治罪。
守者害怕获罪,就向上反映,说侍御以明⽇寇⾄来吓唬我们。
上官报告朝廷,朝廷以张慌将他降职,时论以为可惜。
记录这件事的清廷官员陈康祺说:明⽇寇⾄,固守者之甚其词,但被命守城,⽽不作寇⾄之想,那守的是什么呀?⼴东内乱,所以狼奔⿏窜,天下⽆固守之城,⼤都是“明⽇必不寇⾄”之⼀念误之。
现在粤乱已平,今后还可以不备来祈求平安吗?(解放军报,⽥之章)
14、终⾝让路,不失尺⼨
蒋琬为三国时蜀国的⼤司马,在与杨戏谈话时,杨戏有时故意不应答。
有⼈就对蒋琬说此⼈太傲慢,蒋琬没有认同这种说法,反⽽认为杨戏是个性情直率的⼈:“⼈⼼不同,各如其⾯。
⾯从后⾔,古⼈所诫。
戏欲赞吾是邪,则⾮其本⼼;欲反吾⾔,则显吾之⾮。
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
谦让是⼀种礼貌、⼀种胸襟,更是⼀种境界。
说到底,是⼀种⾼尚的品德和⼈格修养,是⼀个⼈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
(解放军报,郑瑞锋)
15、“关键少数”关键在定⼒
苏东坡在江北⽠州地⽅任职时,距江南⾦⼭寺仅⼀江之隔。
他和寺院的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他⾃觉修持有得,便撰诗⼀⾸送与佛印印证。
诗云:“稽⾸天中天,毫光照⼤千。
⼋风吹不动,端坐紫⾦莲。
”佛印看后,拿笔批了“放*”⼆字,就叫⼈带了回去。
苏东坡看后不禁⽆名⽕起,乘船到对岸找佛印理论。
佛印不动声⾊,随⼝吟道:“⼋风吹不动,⼀*过江来。
”苏
东坡听罢⾃感汗颜。
故事诙谐,却说明了“定⼒”⼆字的重要:⼼有定⼒,则能⼋风不动;保持定⼒,则能守志笃⾏。
(解放军报,冯元喜)
16、“卫青爱马”
汉朝名将卫青出⾝低微,原本只是⼀个骑奴,后来⼊宫成为建章营的马夫。
有⼀次,他随汉武帝出去打猎,汉武帝⼀箭射中⼀匹马,随⾏⼈员纷纷喝彩夸赞皇上的箭术⾼超,只有卫青跪下来为马擦⾎疗伤,还不停地哭泣。
汉武帝很奇怪就问他缘由,卫青解释说,汉军之所以打不过匈奴,是因为匈奴⼈爱⾃⼰的马,⽽汉朝⼈不爱⾃⼰的马,汉朝只会把公主送出去和亲换取和平。
汉武帝听后⼗分惭愧,后来逐渐发现卫青能⼒出众,便对卫青委以重任。
卫青果然不负众望,后来带领汉军⼤破匈奴,为稳固汉朝北部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军报,赵思锐张贤林)
17、画⼈要画⼿
画⼈要画⼿,功到⾃然成。
《独醒杂志》记载,东安⼀⼠⼈喜画,作⿏⼀轴,献之⾢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轴在地,⽽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以假乱真尚难,能掩猫之⽿⽬,古⼈笔端造诣可见⼀斑。
(解放军报,张顺亮)
18、拒绝廉价
北宋⼤⾂丁谓进⼠出⾝,算是读过些诗书。
某次宴会上,当朝宰相寇准胡须上沾了点菜汤,他⽴马上前⼜拭⼜拂。
寇准不屑地斥之:国之⼤⾂,乃为长官溜须耶?⾏古志今,国之⼤⾂,⾷皇粮拿俸禄,却以“溜须”传世,其⼈格能不轻贱廉价乎?(解放军报,郑蜀炎)
19、晏⼦逐⾼缭
有个名叫⾼缭的⼈在晏⼦⼿下做官,晏⼦要辞退他。
晏⼦左右的⼈为⾼缭鸣不平:“⾼缭之事夫⼦三年,曾⽆以爵位,⽽逐之,其义可乎?”意思是⾼缭已经为你做了三年事,从来没有办错事,不给他封官晋爵倒也罢了,却要将他辞退,有些过分吧?
晏⼦回答:“婴,仄陋之⼈也,四维之然后能直。
今此⼦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意思是说,我晏婴是⼀个见识短浅的⼈,肯定会有⾃⼰的缺点,需要别⼈及时提醒,就像渔的四⾓需要有⼤绳⽤⼒撑住才稳固。
但⾼缭在我⾝边三年,却从来没有指出和纠正过我的过错,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我们要学学“晏⼦逐⾼缭”的精神,求他⼈对⾃⼰多批评,多提意见,让⾃⼰红红脸、出出汗,把⾝上“毒素”排出来,倘能形成如此氛围,则对党的事业善莫⼤焉。
(解放军报,曹新旺)
20、绰号之中见端倪
北宋⼤⾂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权16年,守成⽽已,少有建树。
王珪为官明哲保⾝,不求有功,但求⽆过。
此公很会顾惜体⾯,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
⾄于袒露私衷,独抒⼰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还有很多。
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政院会议时,常闭⽬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不得罪⼈”。
(解放军报,崔登峰)
21、献媚者现丑
⼗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
”慕容德就让左右的⼈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
”鞠仲拍马*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番。
(解放军报,王矗)
22、应避“⽠⽥李下”之嫌
北齐时期有个官员叫袁⾀修,少年⽼成,性格沉稳,很有见识。
后来他升任博陵太守,有⼀次外出考察⼯作,路过⼭东兖州。
时任兖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朋友,便准备赠送袁⾀修⼀匹当地产的⽩缎。
袁⾀修得悉后,很是为难,于是便先⼀步离开了兖州。
部属问他缘由,他说,应避“⽠⽥李下”之嫌。
兖州乃盛产绸缎之乡,⼈家把东西早准备好了,咱们还是⾛开的为好。
正是由于袁⾀修为官清廉⾃守,他不但政绩突出享有声望,还赢得了⼀个“清郎”的雅号,受到后⼈的⼴泛赞誉。
(解放军报,李永胜)
23、学范蠡“好⾏其德”
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去⾼官更改姓名下海经商,完全决绝政界。
经商致富后,范蠡三次散尽千⾦之财“与贫交疏昆弟”,开“*捐”之先河。
因此,司马迁称范蠡是“富好⾏其德者也”。
(解放军报,隽熙亮)
24、⼼有所畏⾏有所⽌
明朝有个叫李汰的主考官,有⼀次考⽣私下贿赂他,他斩钉截铁地说:“这⼀回由我主持考试,⾦钱是打不开通路的,你把银⼦收起来,回去把⼼思⽤在考试上吧。
”第⼆天,他命⼈悬出⼀副⼤匾,上书:“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难换腐儒⼼。
莫⾔暮夜⽆知者,须知乾坤有⿁神。
”
反思⼀些领导⼲部违规违纪,甚⾄⾛向违法犯罪深渊,都是侥幸⼼理作祟,总认为做事很隐蔽,⼿段很⾼明,不会出问题。
(解放军报,张连国)
25、浮躁,成事之敌
春秋时期,晋国⼀个叫赵襄⼦的⼤夫向名驭⼿王⼦期学驾车,掌握了⼀些技术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王⼦期⽐赛,结果是“三易马⽽三后”。
赵襄⼦埋怨:“⼦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意思是你没有把你的技术全部教给我!王⼦期则回答,我的技术确实毫⽆保留地献给了您,但驾车最重要的是要⽤⼼去指挥调整马的⽅向和速度,⽽您却把全部⼼思都集中在同我⽐个⾼低上⾯了,求胜⼼切,⼼浮⽓躁,所以才会屡屡落后。
这则故事启⽰我们,⼀个⼈要想⼲事、⼲成事,必须静下⼼稳住神,脚踏实地,⼀步⼀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解放军报,曹新旺)
26、患莫⼤于“有所恃”
《阅微草堂笔记》⾥的⼀位浙僧,“⽴志精进,誓愿艰苦,胁未尝⾄席”。
窥户艳⼥对他百般诱惑:“请容我⼀近,如果⼤师能做到真空不染,那么你的修⾏就能成功了。
”这位僧⼈⾃揣道⼒⾜以胜魔,便坦然许之。
孰料,偎依抚摩,竟毁戒体。
有恃之⼈,往往⾃视甚⾼,错误地⾼估⾃⼰的能⼒。
浙僧之“毁戒体”,便是如此。
纪晓岚点评:“此僧中于⼀激,遂开门揖盗。
天下⾃恃可为,遂为⼈所不敢为,卒⾄溃败决裂者,皆此僧也哉!”(解放军报,邓佑标)
27、让更多千⾥马竞相奔腾
燕昭王因国中没有能攻善守的将军深感头痛,他的谋⼠郭隗给他讲了⼀个国王花费千⾦买来千⾥马⼫⾻的故事。
燕王听了这个故事茅塞顿开,当即重⽤郭隗,给了他崇⾼的礼仪和优厚的待遇。
各国贤⾂良将见郭隗得到燕王如此厚爱,便纷纷前来投奔,⼀时燕国⼈才云集。
“世上岂⽆千⾥马,⼈中难得九⽅皋。
”有政策优势才有⼈才优势。
要让真正的千⾥马脱颖⽽出,需要伯乐的眼光和品德,更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赛马规则和遴选机制。
(解放军报,李召鹏林萧夏)
28、“千轴不如⼀书”
北宋⽂⼈柳开年轻时,尚⽓⾃任,贪图虚名。
有⼀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穿着象征⼠⼈⾝份的华丽⾐服,把⾃⼰撰写的数千轴⽂章⽤车推着,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
没想到,主考官读了他的⽂章后,觉得意境⼀般、⽂采平平,远不如他的⾐服华丽。
⽽另⼀位应试举⼦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袖内拿出⼀篇极短⽂章呈给主考官。
主考官读后拍案叫绝,连连称赞,⽴刻把张景的⽂章评为优等。
“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书”,⼀时成为⽂⼈⼠⼦趣谈。
(解放军报,马晓炜)
29、善⽤兵者蓄其怒
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赴宴,侍卫⼀时马虎,误把醋壶当酒壶,给他斟了⼀⼤盅醋。
任迪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会重罚。
于是咬⽛饮尽,结果“吐⾎⽽归”。
事情传开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任迪简更受官兵爱戴。
后⼈崇敬他的⼈格魅⼒,誉之为“呷醋节帅”。
任迪简体恤⼠兵、以德服⼈的带兵之道,值得今天的带兵⼈借鉴学习。
(解放军报,刘宝⼭徐东波)
30、⾝正何惧喝“贪泉”
东晋元兴年间,吴隐之奉命到⼴州担任刺史。
路过“贪泉”时,他亲⾃⾛近泉边,舀了满满⼀钵,仰脸就要饮。
站在⾝旁的有个官员见状,连忙劝⽌说:“⼤⼈,饮不得!这⽔只要⼀沾唇,就会在⼼中萌发⽆厌的贪欲。
”
吴隐之听罢哈哈⼤笑,随即将满满的⼀钵贪泉⽔⼀饮⽽尽。
见泉⽔旁边有⼀块⼤岩⽯,挥笔题诗⼀⾸:“古⼈云此⽔,⼀歃怀千⾦。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
”意思是说,⼈们传说喝了“贪泉”的⽔便会贪得⽆厌,欲壑难填。
但我认为,如果让品德⾼洁的伯夷、叔齐喝了它,⼀定不会改变其廉洁之⼼的。
实际上,吴隐之是借赋诗表达了⾃⼰的清⽩之志。
吴隐之到任后,处处严格要求⾃⼰,他住的是简陋的⼟房,吃的多是青菜咸鱼,勤政⼜廉洁,成为⼀代廉吏,尤其是他的不惧饮“贪泉”的故事,被⽼百姓⼴为传诵。
(解放军报,谢国旗)
31、勿让迷信迷失灵魂
清代左宗棠驻军⽢肃时,鉴于狼群为害,伤⼈⾷畜,他下令围猎狼群,但⼀⽆所获。
经查,⼀名军官说出了原委:狼群有城隍管领,⾮⼈⼒所能驱逐,兵不敢猎。
左宗棠听后⼤怒,下令把城隍偶像抬来,扒掉冠冕袍笏,重打四⼗军棍,枷于营门之外。
⼠兵⼀看打了城隍也安然⽆恙,才放胆去围猎狼群。
可见,迷信最怕较真,在客观事实⾯前,迷信终将如阳光下的雪⼈⼀样⽆处逃遁。
(解放军报,贤⽂)
32、警惕“糖弹”陷阱
有⼀天,虎王出巡,众动物急避之,狐狸则趋步向前,跪拜于地。
虎王怒道:“你想做我的点⼼吗?”狐狸不慌不忙地
说:“我有⽐点⼼更好的东西呢!”说毕将⼀包精制糖果呈上。
虎王品尝,赞不绝⼝。
⾃此,狐狸天天给⽼虎送糖吃。
半载过后,虎王的满⼝利⽛病变成龋齿,疼痛难忍,寻医拔⽛。
狐狸⽑遂⾃荐,⽤草绳把⽼虎满⼝⽛齿除掉,虎王变成了“瘪嘴⽼虎”。
它⾃⾔⾃语:“给我糖吃,还帮我拔⽛,还是狐狸好。
”这
则寓⾔反映出狐狸的*诈狡猾,告诫我们如果不能提⾼警惕、认清利害、稳住阵脚,就可能⼀步步掉进温柔陷阱,要么因授⼈以柄⽽任⼈使唤,要么因欲壑难填⽽蝇营狗苟,最终⾃拔不能,威信扫地乃⾄⾝陷囹圄,落得个“狐灭虎威”的下场。
(解放军报,彭祖⾦吴永辉)
33、坐上位⼦就得挑好担⼦
雍正是历有名的勤政之君,对百官也作同样要求。
《清稗类钞》中记载,刑部⼤门曾悬挂⼀块匾额,雍正悄悄派⼈取了下来,刑部⼤⾂⽆⼈知晓。
御门听政之⽇,雍正问刑部:“你部有⽆匾额?”刑部⼤⾂回答:“有,⼤门上挂着呢。
”听罢,雍正命⼈将匾额抬出来,训诫道:“匾额在这已经很久了,你们竟未察觉,可见平⽇⾥很少⼊署、疏于公务。
”这⾥,雍正训诫的就是庸政懒政、在位不为的坏习⽓。
与庸政懒政相对的,是勤勉尽责。
徐勉曾在梁武帝帐下“参掌军书”,为了不延误军机,他往往要隔⼏⼗天才回家⼀次,家⽝对主⼈陌⽣了,每次见了都狂吠不⽌。
⾼颎任隋朝仆射,每⽇卧床之前都在床边置⼀盘粉,琢磨好⼀件公事,就写在上⾯,天亮之后抄录下来,“⼊朝⾏之”。
这些官员,都因勤政⽽青史留名。
告诉我们,每⼀个职位,都是⼀副担⼦;每⼀个职务,都是⼀份责任。
(解放军报,陈鹏)
34、“解带围城”
战国初年,楚国雇佣发明家公输般,制造了⼀种攻城利器,恃强意欲攻打宋国。
墨⼦闻讯后,急忙赶往楚国劝楚王罢兵。
⼏番劝阻⽆效后,墨⼦解下腰带,围出⼀座城,拿⼏块⼩⽊板当作⼯具,与公输般演习攻防。
公输般采⽤⼀种⽅法攻城,墨⼦就⽤⼀种⽅法守城。
公输般的九种攻城⽅式都被墨⼦的防御武器⼀⼀化解了。
最后,公输般的进攻武器都已⽤尽,可墨⼦的防御武器却还有余。
公输般只好认输,楚王见此⽆奈地放弃了对宋国的进攻。
⼀场剑拔弩张的战争最终消弭于⽆形。
(解放军报,柴永忠)
35、正考⽗⾃儆犹可效
“正考⽗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
”他在⾃家庙堂的⿍上铸有⼀段铭训:“⼀命⽽偻,再命⽽妪,三命⽽俯。
循墙⽽⾛,亦莫余敢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
这段话⼤意是说,正考⽗曾先后辅佐戴公、武公和宣公三位国君,三次任命为上卿时,他⼀次⽐⼀次恭谨。
为了惕厉⾃儆和教导⼦孙,他特地在家庙铸⿍铭⽂:第⼀次我是弯腰受命,第⼆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受命。
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路,怕别⼈说我傲慢,不过尽管如此,也没有⼈看不起或侮辱我。
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煮稀粥,我都在这个⿍⾥,只要能糊⼝就满⾜了。
这段铭训⽣动地刻画了正考⽗对待权⼒地位的⼼态——有了地位不可傲慢,有了声望不可骄横,有了权⼒不可妄为。
⼿握权⼒越⼤,越要保持低调谨⾏、平和待⼈、俭朴⽣活,把⼼思和精⼒⽤在⼲正事上。
也就是唐代陈⼦昂所说的:“处满常惮溢,居⾼本虑倾。
”(解放军报,刘俊)
36、范仲淹罢庸吏
北宋庆历新政期间,在⼀次地⽅⼈事考核中,有个主管路政的官员因能⼒不⾜,⼯作毫⽆建树,考核结果为不称职。
范仲淹从严把关,决定给予撤职调换。
这个官员很廉政,家境⼀贫如洗,因⽽很多⼈同情他。
有⼈对范仲淹说:“⼤⼈,您⼀笔勾下去,⼀家⼈都会哭啊。
”范仲淹说:“⼀家⼈哭总好过⼀个地⽅的百姓哭。
”范仲淹的做法,今天仍值得思考。
(解放军报,李占杰)
37、为官莫使“两头探”
范纯仁镇守西京时,经常嘱咐属下的官员,收租和纳租者不要“两头探”。
有⼈问这是什么意思。
范解释说:交租的⼈不要探着头,看收租的官员来了没有。
收租的官员也不要探着头,看交租的⼈来了没有。
交的和收的都各⾃按预定时间到来,事情就不会迟滞,没有壅塞的现象。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也颇具启发意义。
减少迟滞、提⾼效率。
(解放军报,张忠来)
38、最是“崖岸”⼼难越
李瀚章任浙江巡抚时崖岸甚⾼,⼈称“李⼤架⼦”。
谭钟麟以御史授浙江遗缺知府,按例他先赴李府拜谒。
孰料,他跪拜之后,李瀚章竟然坐不答礼。
谭钟麟怒了,起⾝质问:“⼤⼈有⾜疾乎?”“⼤⼈⽬盲乎?”李回答没有。
谭钟麟说,既然腿⽆疾、眼不瞎,⼤⼈有什么理由不回礼?“卑府今⽇官可不做,⼤⼈礼则不能不答。
”说完,拂⾐⽽去。
谭钟麟⼈爽快、话痛快,他的热脸不愿意随处贴。
李瀚章的架⼦倒是端⾜了,但失了风度、冷了⼈⼼。
遇上谭钟麟这样的直性⼦,李瀚章或许能得⼀棒警醒,要是遇到隐忍不发、牢记在⼼的呢?值得深思。
(解放军报,邓佑标)
39、“刘基解字”
洪武⼋年三⽉,深受迫害、还乡养⽼的刘基重病缠⾝,⽣命即将油尽灯枯。
临死之际,刘基把刘琏、刘璟⼆⼦叫到床前:“我⼉若为官,应尽忠报国,忧民之所忧。
”⼜嘱咐说:“我活不了⼏天了。
夏⼭我早已看过,四周有溪,地势开阔,我死后就葬在那⾥,你们去料理后事吧!”翌⽇,长⼦刘琏拿来了坟墓图,看到“⽯将军”重重把守的宏伟墓场,他⼀把撕得粉碎。
事后他解释说:“‘墓’字,上是草,下是⼟,有草有⼟才能承受阳光⾬露。
若造⽯屋怎么⽣草?没有百草长青,就不是墓。
古⼈造字⼤有讲究。
后⼈为了沽名钓誉,显⽰豪富权势,不惜巨资⼤造坟墓,这就违背了古训。
⼈不能靠造坟墓、⽴牌坊流芳万世。
”
刘基对“墓”字的解析,不仅反映了中国⽂字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更折射了他旷达超脱的清峻风⾻。
这种风⾻内源于风格,外化为风范。
(解放军报,郭崇学)
40、枫不经霜叶不红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从⼩就天资聪慧,深得湖⼴巡抚顾辚欣赏,称之为“将相才也”。
张居正13岁考举⼈时,虽然考得不错,顾辚却给监考官打招呼,希望不要录取他,理由是“张居正是⼀个⼤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还是让他迟⼏年,等到才具⽼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
张居正⾃然落榜了。
3年后,张居正考取了举⼈,顾辚还是觉得他太年轻,告诫他“要做伊尹、颜渊那样的⼈物,不要只做⼀个年少成名的秀才”。
张居正对顾辚的做法不仅没有怨恨,反⽽感激终⽣。
(解放军报,朱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