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动笔墨不读书”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慈母情深》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著名当代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9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以“我”的小说第一次发表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46自然段)记叙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的过程,第三部分(47-94自然段)写了母亲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仍慷慨地给“我”钱买书的事情。
这两件具体的事情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情,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成功刻画了一个平凡、辛劳、慈爱、自尊、刚强、有远见的母亲形象。
为了较好地体会作品的感情,我主要采用“批注式阅读”和“有感情朗读重点句段”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教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现已基本掌握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只是批注的点还不够全面,感悟的深度和角度还不到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指导,恰当评价,适度鼓励。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
但对大多数独身子
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
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进一步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课文,并培养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通过研读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重点词、句、段,来体会母亲的爱子之情,探究文章的主旨。
(难点)
3、初步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
4、感受母亲慈祥、博大的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重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复述本文内容。
2、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主要写了……两件大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慈母情深
(1)“我”的小说第一次发表---------感激母亲
(2-46)讨小人书
(47—94)要钱买书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训练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生成品读课文的情感基础。
)
(二)、精读细品
过渡语(师):有一种情,总是让人泪流满面,那就是慈母情;有一种爱,总是让人内心震颤,那就是慈母的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慈母深情吧。
1、批注式阅读第二部分——讨小人书。
(1)幻灯片1出示批注式阅读要求:
1、快速归纳段意
2、用恰当的符号划出让自己感受颇深的词语和句子,并简要做出评点。
3、在阅读中批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可批注的内容有很多,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应有所侧重,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重点的词句段分析并体会母亲的爱子之情,以此探究文章主旨,因此给定批注式阅读要求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指向性。
同时也是对这种阅读方法的一个指导。
)
(2)学生批注阅读。
(设计意图:批注式阅读是学生个性阅读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这
个环节,促使学生积极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有效感知文意文情。
为下面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奠定基础,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幻灯片2出示重点探究。
1. 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2. 找出让你感动的词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那位警察给你留下什么影响?他最后为什么会叫一辆小汽车,并嘱咐司机把“我们”一直送到家门口?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题,其中1题是针对学生
快速归纳段意这一批注要求设计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那个贫穷时代母亲还能支持我买小人书,更好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第2题是针对批注要求2和3设计的,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
对于学生的批注教师提前要做好预设,在学生的批注交流中教师要要进行适当的点拨、纠正、引导、补充,使学生的批注成为教师讲解的支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第3题的是一个备用补充题,设计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母亲刚强、自尊这一形象。
)
(4)小结。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一是对学生批注情况做一个总的讲评,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批注的兴趣,二是对学生所感知、所理解的知识的小结,如对描写方法的小结,对人物形象的小结,以此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
2、批注式阅读第二部分——借钱买书
(1)幻灯片再次出示批注式阅读要求。
(设计意图:重复出示批注式阅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归纳式、感受式批注的习惯。
进一步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
(2)学生批注阅读。
(3)幻灯片出示重点探究题。
1.47---54自然段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列举让自己感受颇深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做出评点。
3.文中为什么详细描写了母亲工作的环境和劳动的场景?
4.第7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我的母亲”都放在每一句的后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你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
(设计意图:5个探究题既是对学生批注效果的检测,也是对选段中重点问题的探究。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批注的同时注重点评、补充、及深层发问等。
让学生的批注潜移默化地有所归纳,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其中设计探究题4和5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慈祥、博大的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总结归纳
1、题目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文的题目不仅点出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还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深情,同时也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2、概括文章主旨并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道典型的中考语文阅读题型,通过探究
题目的作用照应本课第一课时的导入教学,使语文课堂体现一种完整性,其次通过小结,学生对题目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自会水到渠成。
然后概括文章的主旨并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小结归纳,成为本课教学的最终总结。
)
(四)教师寄语
母爱,是天上的云,总让烈日,先从她的身驱穿过,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母爱,是雨后的霞,总让清洗过的大地,不弃的躺在怀里,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飘泊海角天涯的缕缕思念。
播放歌曲《母亲》,呈现教师寄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熏染。
)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母爱的优美语句和诗句。
2、写100字的读后感。
3、批注式阅读《父母的心》
(设计意图:1、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积累关于母爱的名句名诗。
2、通过写读后感,加深学生对文情的体会感悟,有效实现情感教育。
3、继续使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进行预习,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法、形成习惯,并为讲解《父母的心》做好预习。
六、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老师,我经常问自己:“这节课,你想给学生教什么?”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想给学生教很多的知识,
想把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都教给学生,然而,这样的“付出”却总是“收效甚微”。
因为我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层次,没有交给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一味的“填鸭”,使其消化不良,所以最终落得个教得辛苦,学得痛苦,考试还是一塌糊涂。
为此,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错误的教学认识,重新确定了我语文教学的思路。
首先,把语文知识点层次化,进行阶段性教学。
其次,注重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为了上课而上课。
第三,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畅言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批注阅读是我讲解点拨的支点。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较好地把读和品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教师上课的讲解提供了抓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批注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大部分学生批注的地方不多,在批注交流的过程中,不能积极发言,谈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对值得批注的词句找得不准,批注的感受和评点过于浅薄、过于简单,交流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部分学生只能勾画一些词句,但不会评注,在方法上还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