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学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有其自身人才培养的规律。
本文以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专业为例,阐述了其人才培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并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地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5—02
一、引言
我校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开办于2008年,现已有两届毕业生,通过对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回访和调查,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地籍专业学生基础扎实、上手快,有的已经成果单位的骨干。
生产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是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水平,实习实训条件方面来决定的。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自2008年以来实施“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结合重庆统筹城乡建设和三峡库区建设等工程项目对测绘高端技
能型人才的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重庆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每门课程对应的测绘项目贯穿在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学生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建立“项目导向、师生参与、实战育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机制。
为使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实施“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通过市场调研、测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西部开发、重庆建设和煤炭开采对测绘行业的要求,确定典型的测绘工程项目,将典型的测绘工程项目分解为具体的测绘岗位工作任务。
根据完成这些测绘岗位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构建支撑培养这些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
1、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归纳
通过市场调研并按照区域测绘行业的特点划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典型测绘工程项目主要有8个,即“山区地形测量”、“数字测图”、“gps测量”、“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建筑施工测量”、“道路施工测量”、“水利建设施工测量”和“摄影测量和遥感内业处理”。
8个典型工程测绘项目又进一步分解为52个
测绘工作任务,将与测绘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任务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共有12个行动领域。
2、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
对8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应的测绘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
以完成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应具有的能力为导向,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并根据测量生产一线对测量新技术、新标准的信息回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形成与测绘工程项目实际联系紧密、互动灵活的理论与实训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机制。
如图1所示,在八大测绘能力中,学生的山区地形测量能力和数字测图能力主要通过地形测量、计算机与测量绘图、数字测图和地籍调查与测量等课程来培养;gps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大地测量和gps 测量技术等课程来培养;变形监测能力主要通过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等课程来培养;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和道路施工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工程测量和建筑与道路工程等课程来培养;水利电力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和vb程序设计等课程来培养;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处理能力主要通过摄影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等课程来培养。
图1 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四、课程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
根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础课程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专业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部的老师一起设计和开发了测量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英语(测绘)、体育训练、应用文写作等五门基础课程。
选择问题、任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的安排整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编排模式。
(二)专业领域课程设计
按照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并遵循教学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与企业专家一起,设计开发了地形测量、程序计算器使用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按从易至难进行划分。
根据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选择测量对象、工程测量项目、工作任务、测量项目算例、地籍图类型、过程等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的安排整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编排模式。
(三)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培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单项职业能力的要求,系统的设计了十几门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训项目,同时设计了《地形测量》等九门专业课程对应的专业实践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了单项实训、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
五、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围绕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组织教学。
教学计划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完成测绘“8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来实施教学,即实施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完成测绘“8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完成生产单位的真实测绘工程项目。
通过与川渝两地测绘生产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测绘工程项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项目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测绘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测绘工作环境和明确的工作责任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真实测绘产品的生产。
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完成一个测绘工程项目的流程来组织教学。
(二)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尽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过程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过程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
考核方式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从而保证“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四)学生100%参与测绘工程项目。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上专业课程,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专业课教学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分别集中在上下半学
期完成,这样有利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一旦有测绘对外技术服务项目,方便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学生参与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的比例达100%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和.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的启示[j].科学咨询,2009,(5):86—87.
[2]马福荣,覃锋.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7):71—72.
[3]李天和,李玲.“项目导向”的测绘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测绘工程,2009,18(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