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单选题(共50题)
1、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A.多样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答案】 C
2、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A.朱自清《背影》
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
D.贾平凹《秦腔》
【答案】 D
3、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

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
题要求的是()。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答案】 B
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5、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答案】 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

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答案】 C
7、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夸张)
B.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偶、双关)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拟人、比喻)
D.没事的时候,她喜欢读读张爱玲。

(借代)
【答案】 A
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9、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B.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C.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总结能力
D.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答案】 A
10、教师在讲授借代这一修辞是,想给学生举一些古诗文中的例子,下列合适的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答案】 A
11、(2019年真题)某女,5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受寒后引发咳嗽,经久不愈,痰少而黄,无发热,口不渴。

宜选用的成药是()
A.二母宁嗽丸
B.强力枇杷露
C.通宣理肺丸
D.川贝止咳露
E.止嗽定喘口服液
【答案】 B
12、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
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

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
恰当的是()。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答案】 C
1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
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14、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15、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
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答案】 C
16、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17、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
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

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18、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A.《背影》
B.《孽海花》
C.《雨巷》
D.《秦腔》
【答案】 D
19、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20、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

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

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A.形象的语言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答案】 C
21、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
【答案】 D
22、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根据刚学过的《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仿写一段,这种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A.单项作文训练
B.命题作文训练
C.话题作文训练
D.想象作文训练
【答案】 A
23、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24、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答案】 D
25、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
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

其中不适合的是()。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 C
26、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
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
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
到陶冶
【答案】 C
27、学习《鸿门宴》,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一句的特殊
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 A
28、教师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时候,让同学们在课后找出几首怀古咏史诗进行比较阅读。

下列作品不符合要求的是()。

A.刘禹锡《乌衣巷》
B.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C.杜牧《赤壁》
D.岑参《逢入京使》
【答案】 D
29、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
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

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
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
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A.新奇的游戏
B.形象的语文
C.真实的事物
D.模拟的行为
【答案】 D
30、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感受小说的魅力”专题。

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A.巴金《家》林语堂《京华烟云》鲁迅《朝花夕拾》
B.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王蒙《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
C.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受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D.曹雪芹《红楼梦》刘白羽《第二个太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答案】 B
31、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32、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33、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3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答案】 B
35、教师准备在班级内组织一场“科学知识小博士”主题竞赛,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下列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A.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B.梅涛《生物入侵者》
C.何其芳《秋天》
D.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答案】 C
36、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

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

A.《等你,在雨中》
B.《追梦者》
C.《偶成》
D.《我用残损的手掌》
【答案】 A
37、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的多样化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一个课堂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D.对散文的美的欣赏需要学生多听优美的乐曲帮助陶冶情操
【答案】 D
38、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 B
39、(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

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
A.导赤丸
B.芩连片
C.黛蛤散
D.西黄丸
E.新雪颗粒
【答案】 C
40、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
是()。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答案】 A
41、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
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
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
包括()。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
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答案】 D
42、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
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
本义的是()。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答案】 C
43、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答案】 B
44、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

A.《雷雨》
B.《边城》
C.《哈姆莱特》
D.《白杨礼赞》
【答案】 D
45、在教学《茶馆》后,某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请阅读后答题。

A.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对于人物分析教学把握不够
B.对课文认识准确,分析到位,能够准确抓住教学要点
C.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方向
D.如果能够适当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如在教室里播放话剧片段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答案】 A
46、(2018年真题)医师治疗热入心包、热动肝风证时,常投紫雪散。

此因该成药除清热开窍外,又能()
A.平肝安神
B.止痉安神
C.潜阳安神
D.通络安神
E.养心安神
【答案】 B
47、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48、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这一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

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答案】 D
49、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50、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教师讲到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时,要求学生整理其他富有哲理的诗句。

下列学生整理的笔记正确的是()。

A.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 B
大题(共10题)
一、阅读材料。

完成第19-21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
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
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
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
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
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
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
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
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
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
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
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

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答案】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能力及
制定依据。

【解题思路】
(1)仔细阅读文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及文本下的单元导语、课
文导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

(2)结合对文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理解、单元介绍、新课程标准等从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3)结合对文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理解、单元介绍、新课程
标准等制定教学重难点。

(4)分别说明制定依据。

【参考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
单元是伟人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初一学生,正处
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
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做
了再说,做了不说”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做了就说”的.这两种截
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
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也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闻一多先生。

②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③理清文章
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④理解文中艰深
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②品味生动形象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及
作为革命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
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二、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司马迁《陈涉世家》原文陈胜者,阳城
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
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
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
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
威众耳。

”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
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
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
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