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7高二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文距我们年代已经久远,文字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疏隔,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鉴赏的对象呢?
“鉴赏”按照文艺学理论家的说法,其情况颇为微妙。

从最简单的意义来说,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吧,而这种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一种“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那么,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

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常须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如果将它们拿给现今的年轻人看,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

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

譬如《孟子》里面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写齐国某男子在外乞讨残食,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大老婆、小老婆。

读者不一定赞同作者借这个故事论说的道理,却能够从文章对“齐人”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会心一笑。

这里分明是有些“自我享受”的意味了。

那么,人的“自我享受”的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蒂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其中也就不可能含有可供人们“自我享受”的因素。

其实,检讨书也是古已有之的,《文选》还收有曹植的《责躬表》(与《责躬诗》一起)。

尽管他“才高八斗”,文章也写得很漂亮,但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羞辱、自我贬损,显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立物,因而这样的作品仍然使人讨厌。

至于文章能够让人喜爱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它提供给人们由鉴赏而获得的“自我享受”丰富到何种程度。

前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亦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

换言之,优秀的古代文篇,具有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价值。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感情、艺术趣味的逐步接近,这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并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这道理比较简单,就不想多说了。

(节选自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
(1)下列关于“鉴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

B . 鉴赏是体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

C . 鉴赏也是一种如马克思所说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D . 鉴赏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才高八斗的曹植写的《责躬表》,虽然文章漂亮,但却令人讨厌,因为它不是符合“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特性的产物。

B . 《孟子》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虽然年代相隔久远,读者不一定赞同其中的道理,却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C . “文革”中住“牛棚”的人们所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之所以不值得鉴赏,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

D . 优秀的古代文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自我享受”的意味外,还具有扩展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文鉴赏也能让我们获得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

B . 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是体会前人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是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C . 古代文篇,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文字对读者来说是否有疏隔感,只要能带给读者精神愉悦的自我享受,就有鉴赏的意义。

D . 阅读和鉴赏古文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还能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
2. (11分)(2017·自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

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屡从征南番,又征越巂,破宁番诸蛮。

复征盐井,贼炽甚。

瑄将中军,贼围之数重。

瑄下马射,伤足,裹创战。

自巳至酉,全师还。

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

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

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

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

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

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

海溢堤圮,自海门至盐城凡百三十里。

命瑄以四十万卒筑治之,为捍潮堤万八千余丈。

明年,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

会痛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

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

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浚徐州至济宁河。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

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

初,瑄以浚河有得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陈瑄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B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C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D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巳、午、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表示时间,自巳至酉,指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七时。

B . 蛮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周边民族的称谓。

同类的还有“夷”、“狄”、“戎”等。

C . 永乐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

D . 漕运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民间运送粮食的专业运输方式,分为河运、陆运和海运等形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瑄骁勇智慧,创下辉煌战绩。

几次远征,均重创敌军。

攻打盐井,脚部受伤依然带伤作战;征讨贾哈刺,用破釜沉舟的勇气激励属下。

B . 陈瑄总督海运,运筹处理得当。

运送粮食,解决北京、辽东粮饷;在直沽建造大型粮仓,守卫天津城;设立互市,公平交易,让民众得到便利。

C . 陈瑄离漕治河,举措科学精密,建造浅船,逐渐增加运送量,使得国库充实;修建长堤导引,使漕船能直达黄河,节省了大量钱财。

D . 陈瑄功及百姓,深受百姓尊敬。

在生前,因浚河有功老百姓立祠纪念他;在他死后,皇帝还命令相关部门在春秋时节治礼祭奠。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

②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3. (10分) (2015高一上·江西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2)
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4. (5分) (2018高三上·河北模拟) 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1)太白山是秦岭主峰,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文人学士所向往。

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________,________”就是因为这座山太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来往。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层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举杯畅饮,吟诵其中的《陈风月出》篇,期待看到美丽的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20分)
5. (20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

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

他问道:“奥士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纳大爷回答说:“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

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

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村的乌勒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

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

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

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

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

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

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

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1)分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小说中导致奥士纳老人含冤而死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有人建议把标题“绳子的故事”改为“奥士纳大爷”,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8分)
6. (18分) (2015高一上·兴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

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

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

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

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

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

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

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

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

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近年热衷的一项工作。

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

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

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

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
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 . 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

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 . 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 . 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E . 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2)
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4)
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

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4分)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已经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大家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来保护本国的权益。

B . 岁月蹉跎,一晃十载,在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家公司实现了超越式发展,创造了奇迹,2009年产值达2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

C . 举办世界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有人说,能给中国足球带来质的飞跃,这种论调简直不可理喻。

D .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注意甄别取舍,甚至收录了笔记小说里的一些不经之谈,这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8.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高晓松获释后,自叹狱中的六个月是“最长的半年”。

他的自叹不仅给广大公众敲响了警钟,而且流露出对自己醉驾行为的悔意。

这也正是高晓松“倾情”唱出的一首“警世歌”。

B . 李娜中网首轮出局,继续着她在法网辉煌之后的长时间离谱低迷,这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团队以及外界给她的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C . 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140字的限制、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D . 站台工作人员帮助乘客爬车窗,不出事,群众认为是“人情味”,但是,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由此造成的责任谁来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谁能负责?这时还有人认为是“人情味”吗?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海浪研洗过的沙滩,;雪花覆盖的野地,;漠漠水田,;一远平铺的苔草,。

这样,天地才不会寂寞。

①应该有人去点墨②应该有鸿爪钤印③应该有人去走字④应该有鹭鸶照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