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公务员申论热点分析
背景链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成就显著。

然而,跃居世界第二位的经济总量并未同
步带动人们的幸福感。

环顾四周,“忙”“累”普遍,积极情绪占比偏低,焦躁、暴戾引
致的悲剧频发。

那么,如何破解幸福人生“密码”?教育也许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综合分析
“惑人者无逾利也”。

长期以来,“生命效用最大化”被偏解为追逐“收入最大化”。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2000多年前,老子就有过考量。

要知道,亲情、友情、健康等“无价”要素决定着个体生命的质量与意义,若是过于逐利,反而忽视了这些“无价”
要素,就容易产生一些人生悲剧,比如精英猝死者、淡漠亲情者、逐利忘义者……
正如“天气”需要借助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指标测量,破解幸福人生“密码”,需要从“感”“知”“行”三重角度入手:
幸福需要“感”。

有媒体问,“你幸福吗?”被问者可能茫然失措,但若改问“你今
天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占比多吗?”被问者就易给出答案。

积极情绪占比是衡量幸福的
基础指标,提升公众积极情绪占比是当务之急。

幸福需要“知”。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人能常乐是
功夫,但为乐而乐,过情之后是疲惫。

最美不过心安,收入、名望都不能必然保证心安,
惟有合道方能心安,方能得真实幸福之道,让乐持久。

幸福需要“行”。

“志行,为也”。

行为层面的幸福表现在能积极主动地改善自我、
改善他人、改善世界,从而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

个体应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
天赋,致力于使幸福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效融合。

“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会真实持久,立己达人。

破解了“幸福密码”,不幸福的
根源也水落石出。

人类生命中最珍贵的资源无疑是时间与精力,幸福经济学认为,个体幸
福程度取决于个体配置于收入、名望、人际与健康的时间与精力是否均衡、是否有效。

教育的价值由此彰显。

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水平,为人生幸福奠定
必要的物质基础,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为人打开幸福的大门。

参考对策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引导学生遵从幸福“感、知、行”的规律,让学生较早就懂得平
衡收入、名望、人际与健康的关系,还应当特别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益与损。

为学强调“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为学日益”,信息占有尽量多;为道则
强调“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信息处理务必至简。

若无至简,杂乱信息堆积过
多,反倒让人无助、逃避。

因此,只有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方能生成有效判断和
决策,让学无所用的情况尽量减少。

简与繁。

人生路上,很多逻辑完美与现实难题产生碰撞。

即使是美联储加息这样的决策,坐拥足够丰富的理论和模型,也很难变得轻松明确。

过于强调某一逻辑,逻辑就会成
为羁绊智慧选择的枷锁。

人生路上法无定法,不管是为学还是为人,都要懂得豁达变通的
道理。

专与广。

爱因斯坦有言:“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
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当下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方法论与独立思考”“远大志向与
仁爱责任担当”“过有意义生活”等能力的培养,建议学生“大其心”,广泛涉猎,增强
博采众长、脚踏实地的自觉。

背景链接
2021年10月31日,国务院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相关实施细则,促进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

会议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政务公开,是持
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行政效能,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增强政
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分析
[意义]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

政务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之举,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纵深推进,政务公开既是
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

同时,也是社会和群众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办事效率、质量、成效等都可以通过政务公开信息中获取,哪些做得好、哪些还有待提升,也都
可以从中反映出来。

[原因]
公开带来透明,透明能减少神秘性,增加信任感。

正如所言,公开透明就是要给市场
一个明确的信号,给各界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

一些决策的出台,一旦与市场沟
通不够,就可能扰乱市场预期。

在股市、楼市上,这方面教训不可谓不多。

而从微观层面说,在土地规划、拆迁安置、扶贫救灾、就业社保等领域,公开是取得信任的一个基本前提。

也唯有公开,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与配合,让政策更好地落地。

从另一个层面看,公开也是一种参与训练。

公开了,公众就能更好地进行监督。

面对
一张权力清单,谁都可以条条对照看你能干啥、不能干啥。

如果有从决策到执行再到效果
的全链条公开,公众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有效、有序地表达诉求,让政治在健康的
轨道上良好运行。

托克维尔曾说,如果一个人能参与讨论决定修一条通向他家的路,无需
解释他就能发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理念需要培育、能力需要训练,而公开无疑
是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对策
政务公开要直面社会热点,回应民众关切,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利益、影响市场预期和
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敢于披露真相、主动亮明观点,确保关
键时刻不失声、不缺位、不掉链。

要学会运用全媒体手段和发挥好政府网站的平台作用,
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及回应机制。

政务公开并非我讲你听的单向传递,更需得到民众的信息反馈与行为响应。

要通过构
建无障碍、心贴心的政民互动,践行政府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这就需要
各级政府以政务公开的诚意,唤起民众主人翁责任感,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
和监督的渠道。

期待公众代表、专家、媒体、利益相关方等列席政府会议,及政务公开效
果评估等制度落实,助推政务服务的透明高效和政府公信力的持续攀升。

背景链接
2021年10月,环保部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1》,披露了2021年全
国城市声环境现状。

报告显示,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1/4不达标。

“这意味着全国1/4城
市睡在噪声里。

”海南省生态环保厅污防处调研员王先国认为,尽管近年来关于噪声投诉
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

10月30日《工人日报》
综合分析
[噪音形成原因]
形成这种现状,原因有三。

其一,管理者的噪声污染意识还不够强,对各种噪声污染,还缺乏及时处罚、主动作为意识,让噪声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其二,管理者存在一定的粗放思维,还没有将城市的安静美、静态美、生态美,提升
到宜居城市的高度,公共精神的高度等。

其三,我们的城市发展和管理一直在外在形象、城市美观上下功夫,比如修建气派风
光的宽马路、大广场等,还没有将噪声等小问题、小细节放在心上。

[危害]
影响睡眠质量。

研究表明,40~50分贝噪声就会干扰睡眠。

40分贝的突然噪声可使10%的人惊醒,60分贝则可使70%的人惊醒。

当连续噪声达到70分贝时,会对50%人的睡
眠产生影响。

损伤听觉器官。

在强噪声环境下,人会感到刺耳难受、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甚至
引起不能复原的器质性病变,即噪声性耳聋。

引起心血管疾病。

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仅使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头
疼脑胀、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还会使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引起
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存在问题]
其一,民众投诉无门。

噪声污染的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机关等部门对于噪音
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

其二,执法难度大。

尽管按照我国的城市环境噪声标准,居民区一般为白天55分贝、夜间45分贝,对各类车辆出厂行驶噪声也有相关限制标准,但相关部门对于交通、装修
等噪声的取证、处罚难度很大。

其三,城市规划不充分、不合理,噪声防范措施、降噪技术不够,以及社会道德等因
素更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参考对策
其一,管理者的管理和立法需要也应该随着公民发展需要、城市发展需要以及现代化
需要而进行及时调整,让管理措施得到法治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更新。

比如上海市出台
的《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明确了公园等公共场所噪声、住宅小区装修噪
声等噪声污染认定标准以及相关处罚问题。

让管理措施跟进时代和城市发展需要。

其二,当下,噪声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声音传播,而成为了一种公共灾害、健康隐患。

要树立必要的噪声灾害意识,杜绝灾害隐患,为社会提供更多健康、安全和温暖的公
共品。

其三,更是对城市发展的本位追求,城市发展在注重外在效应、地标形象的同时,更
应在品质和内涵以及小细节上下功夫,让绿色情结、诗情画意、绿草茵茵、优雅幽静等得
到更多实事求是的落实,让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