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恩施市舞阳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恩施市舞阳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婆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想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

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

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

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

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
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

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

”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

”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

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
“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

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

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

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有删改注:谋得斯通——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小姐——谋得斯通的姐姐特洛伍德小姐——大卫的姨婆克莱拉——大卫的母亲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 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C. 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D. 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 “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

C. “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 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3.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形象特点,并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
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

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

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

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

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

”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

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

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

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

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

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

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

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

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

”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

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6.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7.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8.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9.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更声起落
刘星元
①你以为那声音是敲击梆子所发出来的吗?那只是表象。

我们习惯以表象的东西代替真实,并且始终信以为真。

就如我们看到深夜时分昙花绽放只是昙花绽放,却没有发现,是有神路过了它,并在路过它时轻轻地吻了它。

你问是什么神?很抱歉,我没有看清楚他的脸。

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并且这背影也将迅速消失。

他留给我的背影比任何的黑还要黑,仿佛他就是黑的持有者。

但他所有的黑里一定劫持着所有的白——那朵招摇的昙花泄露了他的秘密。

②好吧,现在就来说说更声。

黑夜是一面大鼓。

我不认为这是个比喻。

这是个事实。

打更的人站在天地之间,被黑夜重复吞噬,或者说被黑皮大鼓深埋。

他将棒槌击向黑夜的样子,常让我想起那些伟大或不伟大的时代的思考者——屈原、但丁、黑格尔、尼采……面对黑夜,他们用自己交换光明,并在光明到来之前一一倒下。

③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那些具象的,醒着的更声。

④但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做守夜人。

我们村的守夜人已经很老了,并且还将继续老下去。

他身穿黑衣黑裤,皮肤黝黑似铁,佝偻着身子在悄无人息的村子里缓慢行走。

他的黑和夜的黑先是相互抵触、攻伐,继而慢慢交融在一起。

他被黑夜吞噬或黑夜被他从身体里释放了出来。

守夜人和黑夜,他们彼此构成了彼此的一部分。

黑夜涌动,他就涌动;他静止不动,黑夜也静止不动。

此刻,我描述的他就是静止不动的。

他在等,等时间。

守夜人的腹中,有一台刻度精准的座钟。

座钟滴滴嗒嗒地在他的腹内摇摆着,走动着,一刻不停。

一秒、两秒、三秒、四秒……当这一轮的时间消失殆尽,守夜人就要举起手中的棒槌和木梆了。

“咚——咚!”一慢一快,连打三次,这是头更。

“咚!咚!”打一下又打一下,连打三次,这是二更。

……偌大的一座村庄,黑夜里有一个守夜人就够了。

⑤守夜人的院子偏居村庄一隅,它窄小,低矮。

院子委身于树木和藤蔓间,浑身透着一股子阴凉。

院门上两扇用黑漆浸染的榆木大门有些年头了,表层的漆皮多处脱落,露出下一层的油漆。

下层的漆皮更为黝黑。

祖父说,他也从未见过那扇院门打开过。

但是某一年秋天,他发现黑通通的院门上竟然贴起了对联,挂上了红字。

祖父说,那是守夜人家里有喜事了。

此后,有人在院子周围发现了一小片菜园,接着,田野里几块种满庄稼的无主的田地浮出水面。

还有人在院门外的小道上发现了一堆倒掉的中药渣渣,村里也没有人承认那是自己所为。

再后来,守夜人的门前又多了一面红色的旗子,旗子之上,斜挂着一张柳条儿弯制的弓箭。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守夜人家里添了男丁……
⑥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祖父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打更,提到更声。

也就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更声就停了下来。

始终不明白,曾经繁盛千年的打更行当,为何顷刻之间就销声匿迹了。

后来想明白了:守夜人打更,无非是将时间毫无保留地推给村庄以及村庄里住着的一切生灵。

当更为精准的计时工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声必然会落幕。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概莫能外。

虽然很悲伤,但也不得不说,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的销声匿迹,是必然。

⑦我做了一个梦。

天地之间,篝火熊熊燃起,篝火之前,身穿兽皮的部落头领带领着一大批同样身穿兽皮的族众,与另一位身穿兽皮的年轻人在举行一种庄重的仪式。

头领与年轻人共握一把刀,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

随从用黑陶大碗将浓郁的血液接住,恭敬地呈到头领与年轻人面前。

巫师在吟唱祭词,众人肃穆而立,风吹过火焰并吹高了火焰,头领与年轻人高举陶碗跪下来。

他们举碗祭天祭地祭火,在天地火之间,两人将碗中之血一饮而尽……契约已定,年轻人带着家人,转至幕后,转入黑暗之中,并渐渐被世人遗忘。

从此之后,这一户人家的职责将是守夜。

他们将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世世代代为另一个维度的族人报时和报警。

而余下的人将继续征伐,在白日之中,创建所谓的历史和文明——没错,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先。

⑧后来读到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的梦境里有个守夜人军团,他们驻守在维斯特洛的北境长城上,为阻挡长城以北的野人以及传说生物而存在。

他们穿着黑衣,被称为“黑骑士”或者“乌鸦”。

我愿抄录下那些守夜人的悼词:他的守望至死方休,于斯结束。

多幸运,乔治•马丁和我,各自持有一段关于守夜人的故事。

多悲哀,乔治•马丁的故事的最后,守夜人一直还在,而在我的故事的最后,院子也已经荒芜,我不敢确定里面是否还住着那些神秘的守夜人。

更声已经停了下来,他们的守望结束了吗?我只问,不答。

10.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⑧段说“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作守夜人”,主要原因是打更人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是“另一个维度的族人”的守望者。

B. 第⑤段通过村里人的视角对守收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描写,突出强调了守夜人神秘的特征,他们过着与世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C. 第⑥段交代了“更声必然会落幕”客观原因,从为人们报时这个意义上说,守夜人的消失是符合新旧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D. 第⑦段在具体描绘梦境之后,重申了守夜人的神圣职责,歌颂了他们在人类创造历史和文明的历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独特贡献。

11.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④段正面描写守夜人打更的情景,并用“偌大的一座村庄”衬托出守夜人数量之少,暗示了他们的守望
对于世人的价值。

B. 第⑦段把仪式场面写得庄严神圣,“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C. 第⑧段引用《冰与火之歌》中守夜人的歌词,意在通过类比手法,为后文提出“守夜人的守望结束了吗”的疑问做铺垫。

D. 文章写更声的“起落”,层次清晰;写更声之“起”以记叙、描写为主,写更声之“落”以议论、打情为主表达方式多样。

12. 本文的标题是“更声起落”,而第③段说“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请分别指出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13. 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财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敞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

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

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

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

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 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

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露从今夜白,月故乡明。

月亮:思乡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D.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捣衣:羁旅愁思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其一中表现诗人愤懑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