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理论的知识分析《往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文学理论的知识分析《往事(一)》
小说的开头写了“往事”两个字,在前几页又写道“有些往事无论怎样都忘不掉。
”使读者对故事产生好奇心,勾起他们强烈想知道后面发展情节的欲望,引导他们继续阅读下去,达到作者预期效果,增加可读性和文学感染力。
由此可见小说采取了倒叙手法,而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我那未曾谋面的母亲在给他讲过往事之后消失的一幕。
接下来就具体分析以下《往事(一)》所运用的倒叙方法及其表现意义:当然这是形式上,再看内容上的作用。
《往事》一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秋阳的老人对三个儿子各自不同的回忆和评价。
秋阳先从年轻人说起,说了大儿子的冷漠、二儿子的叛逆、三儿子的懦弱;然后是说他和老伴在晚年共同抚养四个孙女成长。
老伴去世后,秋阳已经习惯了独居生活,日复一日地品味孤寂和悲凉。
但每天早晨,外公还会推门进来,搀扶他出门散步。
时间久了,这份家庭生活让他觉得很温暖,他甚至有点留恋。
于是,他决定搬离旧居,和儿子们住在一起。
然而没过多久,当他踏入新居,听到熟悉的欢声笑语,却吃惊地发现:家里哪还有什么亲切的气息?原来他的儿媳妇嫌弃他是乡下老土,把孩子们都带走了!这让秋阳痛苦万分,并一病不起。
《往事》一书中主要描述了五种人物:“我们的父亲,这是文章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全文贯穿始终的人物。
他虽然经历了诸多不幸,却坚持教育孩子做善良正直的人。
”秋阳,慈祥、和蔼、乐观,通情达理,爱唠叨,总像在关注别人,担忧着自己。
我的祖父母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祖国刚解放的时候,许多中国百姓受尽压迫与剥削,
那时候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群众食不饱腹,衣不蔽体,人民的精神生活极端贫乏。
但父辈们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凭借顽强毅力创造了一番辉煌业绩。
而今却也尝遍了人世的辛酸。
作者深刻思考并赞美了革命的胜利以及在那段时光的父辈们战天斗地,奋勇前行的英雄壮举。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背景使小说更显真实质朴,富含深邃寓意。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早已远离了“文革”这片充满罪恶的土壤。
那时的惨剧即便重演,恐怕亦会换来不同的结局。
但无论何时,历史将永远记录着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所谓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