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5高一上·高邮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做到,化繁为简,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②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不能囫囵吞枣,。
③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
A . 提纲挈领顾名思义惊天动地
B . 纲举目张顾名思义触目惊心
C . 纲举目张望文生义惊天动地
D . 提纲挈领望文生义触目惊心
2. (2分) (2015高二上·河南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 . 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 . 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 . 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3. (2分) (2017高三上·无锡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草书体,自魏晋以后盛行不衰,。
以追求现实生活的和谐与满足。
①排斥非理性的迷狂而强调情理结合,潜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②王羲之草书正是在变法章草基础上形成的
③王羲之草书不激不厉,表现出平静悠远的中和之美
④是内在生活意识的表达和反映
A . ③①②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 (2017高二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际遇,颇令人感叹。
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
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
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
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
其实孔子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犬”。
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还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
即使厄于陈、蔡,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来鼓励大家。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
他强调乐的重要性,乐教人听善音而动善情,听美乐而净化心灵,给人以无形的陶冶。
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给了礼永恒的精神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
对孔子来讲,遵守、提倡礼乐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
了上下有序、社会安宁。
“礼”的学说体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礼治而达社会大同,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他是怀着社会大同的情怀的。
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受冷落甚至是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可以“度尽劫波”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不合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压,但终究“度尽劫波”,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响力,礼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标签,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学礼,无以立”。
(选自田家溧《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都无暇顾及礼乐,孔子追求的礼乐之治不合时代的政治需求,这就注定了孔子的悲剧。
B . 孔子坚守与传承礼乐文化,但当时礼乐已不可能被用于济世安民,孔子处处碰壁,致使他一度对政治心灰意冷。
C . 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持很坚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去迎合政治家的需求,他的这种道德得到后世尊重。
D . 孔子礼乐兴邦的政治抱负从来都没得到放手施展,甚至被讥为“丧家之犬”,但他依然乐观地宣讲礼乐,鼓励大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孔子提倡仁,并且践行仁,无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刻,还是在最落魄的时候,都不允许自己有一刻背离仁德。
B . 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旧的基础上创新,要求人们真情实意,不必拘泥于礼的仪节。
C . 孔子认为乐能够引发人的善,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学习了礼乐,坚持修身养德,就有可能成为君子。
D . 孔子扩大了践行礼的对象,升华了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使礼具有了永恒的生命,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遵守、提倡礼乐文化,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大同,而不仅仅是为了保存细碎的
礼仪细节。
B . 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而非一家一姓的利益,他的这种思想的核心是“礼”的学说体系,由礼治至社会大同。
C . 礼乐文化是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宗法制度式微后,孔子改良后的礼乐文化虽一再遭冷遇,最终还是得以延续。
D . 礼乐文化经过孔子的改良后更具合理性,几经劫难后,在汉以后持续发力,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标签。
5. (12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
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
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
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砸巴砸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
”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
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的心跳,也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
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
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
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燥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
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
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
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
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
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就好了。
”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
进了卫生间。
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
”她的嗓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
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
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孩子……孩子会憋死的。
”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
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她楞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
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
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
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
看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
一辆120急教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
”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
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圣洁的雪山啊离太阳近的地方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回到梦中的家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 . 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 . 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2)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3)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
6. (10分) (2018高三下·厦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的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
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
(摘编自《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人口总数及增速
注: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
(资料来源于《2016年中国人口总数统计及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
材料三: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
在一个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小。
在一个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则趋向倒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大。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率在多数年份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随后,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下滑,到2000年之后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得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下降到千分之七左右。
最近十年死亡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群体,因此会带动整体死亡率上升。
(摘编自王非、赵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后果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展,根本上受益于自身有利的人口结构,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窗口正好重叠,而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减速与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密切相关。
1985-2007年,中国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为1.58%,2008—2015年下降到0.61%,根据年龄移算,2016-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0.4%。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富裕人群闲暇追求倾向的增强,以及低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或劳动参与率也呈现越来越显著的下降趋势。
例如,1985-2007年中国劳动参与率增长幅度为—0.07%,2008—2015年为—0.24%,未来5年估计为—0.50%。
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增长速度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
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由1985-2007年的1.5%,下降到2008-2015年的0.36%,2016-2020年估计为—0.9%。
(摘编自张雯鑫《2016年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将为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我国“十三五”期间出生人口增多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密切相关,这种增长趋势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
B . 由材料二可知,2012—2016这五年间,每年的出生人数均超出了当年的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左右。
C . 根据材料二可知,2012-2016这五年间,年度总人口数的增幅与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增幅是完全相同的。
D . 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率的下降同时出现,而最近十年死亡率的上升,与老年人比重大有关。
E .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结构合理,由此带来中国工业规模增大,经济高速增长,这种态势直持续了30多年。
(3)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9·厦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B .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C .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D .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B .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农田。
天子躬耕,可表示重视。
C . 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军械、军令、屯田、赋税等。
D .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尤其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8·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
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南山:钟山南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 . 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所见之景。
C . “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D . “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往”指前面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
E . 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2016·台山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 ,“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
②《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③韩愈在《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尽马之才能,不能明晓马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 (2016高二下·泰安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11. (5分) (2018高三上·铜仁月考) 下图是失联儿童守护站的工作流程图,请将该工作流程图改写为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2017·长安模拟) “特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老检察长陈岩石说战争年代的党员的“特权”是有扛着炸药包炸碉堡的权利;改革开放的初期,为发展经济,经济特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的“特权”;现在正脱贫攻坚,农村又享有各种补贴的“特权”。
但无论在哪个年代总有一些人利用“特权”以权谋私,最终身败名裂。
你对“特权”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1、
8-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9-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1、
11-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