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分析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8江苏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分析】本题指向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涉及汉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第1、2问皆指向材料的解释,要求在现象背后看出本质的问题,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材料解释中加以回答。
第1问的后半段和第3问涉及史实的记忆和史论的记忆和运用。
本题的第2问的答案是有异议的。
从材料里看不出太子是阻扰改革的人物,只能读到叛乱的信息,要让学生据此认为叛乱仅仅是反抗反对改革的叛乱就有些勉强。
【答案】
(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8广东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孝文帝改革的土地制度切入,兼及面上的其他改革措施。
土地是点,其
他是面,点面结合。
宏观微观相结合,土地制度的内容与作用是微观,其他措施名称与作用是宏观。
第1问指向材料信息的获取与概括,较之于江苏的材料解释要相对容易一些。
第2问指向史实的记忆和运用,第3问指向史论的记忆和运用。
本题对教材的主干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属于传统的材料题。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8山东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变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分析】本题以历史假定的方式,设计了克里埃尼图斯的生活经历,将之置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雅典社会里,复置于公元前4世纪的秦国时代,以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来推断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新课程的精神。
本题的第(2)问要抓住“剥夺贵族特权”的题眼,暗含比较和特征概括方面的要求。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建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竣法。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9江苏卷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措施为基点,做了面上的拓展(包括其他人的教育措施、这一措施的背景—变革风潮中的立场差异和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作用)。
它指向史实和史论,考查历史的记忆和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解释,走的是知识与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
度的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惯常思路(讲史实、讲史释—论),命题格调相对正统。
第1问指向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解释,第2问指向基于王安石教育措施的记忆而展开的历史解释。
第3问指向史论的记忆和运用。
本题所指向的对历史的解释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例如将范仲淹的主张概括解释为“经邦济国之术”,将王安石的编撰《三经新义》的影响阐释为“禁锢了思想自由”云云,都是解释学之于学生的一大难题。
本题的教学导向在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以成为考试命题的独立单元,都可以向着背景和影响来延展。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史论的理解和解释(而不是固定史论的再现)比考史料学层面上的史法更具难度。
尤其是改革的背景与影响是需要逐项解读的。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9广东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分析】本题以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为切口,考查史实、史论和史法,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它选用的是现代学者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史学研究成果,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从知识到方法到结论,很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考查功能,第(3)问还具有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提升的功能。
解题的关键是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找出有效信息并且予以高度概括。
如果说,福建卷主要在史实和史论上,则广东卷主要在史实和史法上,如果说福建卷侧重于基于材料的历史解释,则广东卷侧重于史料学层面上的材料之作用与功能,历史的解释是材料本身已经呈现了,不再需要学生去解释。
第1问是史实的运用,第2问是史学方法的运用,第3问是基于史法的概括性提升。
其教学导向一是不仅关注史实和史论的记忆和理解,还要关注史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学。
导向二是材料提供了学术界对王安石变法的争鸣及其不同于教材的历史解释(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它可以在教学中用来引导学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开拓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答案要点】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9福建卷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问题:(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分析】本题以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变革政治体制的主张为切口,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参照,正面提问的入口是中国,但间接地考查了日本的维新运动。
本题涉及的史实主要是《应诏统筹全局折》以及日本的政治体制和政体局限性。
其能力指向是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知识的迁移。
第1问前段是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后段是《应诏统筹全局折》的识记;第2问是对日本历史的回忆和知识再现,然后凭借材料二,实行知识的迁移——向中国史迁移。
它不是改革的面上的考查,而是改革的某一个点的考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是得分关键。
教学的导向是在面上关照的同时要能抓住某次改革的核心问题作剖析,要有联想比照的习惯,这是事实层面的要求。
教学的又一导向是材料语言的通俗化、历史化解读(“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解读为“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注重学生的自主表达和引导。
【答案】.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9浙江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和结果,但并不是全面的知识考查,而是从农业经济和军功制度方面入手,以材料揭示的方向(如何富国强兵)为载体来考查阅读和分析进而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阐释的思维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一中的“诱”和材料二的观点,特别是第(1)问蕴含三个小问题不能疏漏。
本题第1问指向材料信息的获取并且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表述;第2问指向获取信息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表达,两问的能力指向基本一致,基本不存在江苏式的材料解释、阐释。
【答案要点】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8海南卷
【材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
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
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
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
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分析】本题以土耳其凯末尔改革为考点,以服饰变化反映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为切入点,第一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改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而要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问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比较,要确定二者之间的可比项,例如时代背景、目的、手段等方面,重要是需要透过社会习俗的现象看到近代社会变迁的本质。
【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
【08海南卷凯末尔改革的服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及其《人物》之陈独秀题没有参考价值(太偏)】
9.【08宁夏卷《改革》考戊戌变法、彼得一世改革和明治维新,《人物》考沈括。
】
08宁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
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
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
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
“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分析】本题兼及三个改革:戊戌变法、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切口是改革向谁学习(改革的方向)。
考查的主要能力是信息的提取和知识的迁移。
第一问,是基于信息提取的语言概括。
第二问是基于阅读的比较和概括,要求从彼得改革的材料所涉及的若干领域来展开比较(其实就是以彼得改革为参照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迁移)——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命题方式。
如o7海南09福建。
答案要点: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10.2007广东卷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
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试题分析】其实这是一道问答题,考察史实和史论的记忆和运用。
材料只是一个引子,意义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历史解释。
【答案要点】
(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1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07山东卷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费……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变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之”的理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知识来理解材料观点的能力,是传统的基于知识记忆的考查方式。
本题的难点只在于第2问中,能够注意从司马光和梁启超的时代视角来说明问题。
(1)土: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硬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2.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07宁夏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分析】本题以戊戌变法的措施所产生的后果为基点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只是提供分析和作答的思维路径,只要遵循材料提供的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展开即可,是按图索骥式的材料解析思路,基本不存在对材料的再解释。
第1问是材料提供两个答案,所学知识提供答案。
第2问是遵循两则材料的思路,材料二涉及变法条文、急于求成以及理论不足,材料三和材料二涉及树敌过多。
难点在于材料二中的三个句号分别提供了三个路径,学生是否能够抓住而不遗漏。
【答案要点】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7海南卷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