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情》,中国旅游营销的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旅情》,中国旅游营销的里程碑《营销中国》——《无锡旅情》,中国旅游营销的里程碑
中国旅游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对比较迟。
1984年,国家旅游局召开了一次全国旅游宣传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旅游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后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旅游宣传工作的章程,包括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宣传的范围、对象、任务和内容,以及宣传的途径和手段等,这个比较细。
我记得当年宣传司的李海瑞司长编过一本《旅游宣传手册》,包括旅游宣传折页怎么做,宣传片怎么拍摄,明信片、幻灯片怎么制作,以及怎么去海外参加旅游展会等,非常详尽。
宣传折页、幻灯片和明信片,这是当时旅游宣传的“老三篇”,用了很多年。
这相当于当时旅游营销的指导手册了。
另外,当年还有一首歌,叫作《无锡旅情》,在日本唱火了,对无锡乃至中国的旅游宣传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旅游营销歌曲了。
这对中国旅游的宣传推广影响比较大,从那个时候开始,好多地方开始专门制作旅游歌曲和旅游风光宣传片了。
音乐无国界,好的音乐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听者随着音乐的情感,对某个地方产生无尽的遐想。
旅游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家旅游局已经开始在海外做宣传促销,虽然规模不如现在,但宣传意识已很强。
记得在1984年,国家旅游局去澳大利亚参展。
光展品就运了8吨,海运过去的,准备了好几个月。
8吨展品,包括,把乐山大佛、莫高窟按比例缩小,然后从国内海运过去,在展会上展出,非常震憾。
高度也有三四米。
当时想通过对外旅游宣传,使我国在世界上树立这样一个形象: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有极其丰富的、不但在东方而且在世界上也堪称珍品的名胜
古迹和文化遗产;中国风光旖旎,自然地貌多姿多彩,有许多堪称人间仙境的美丽景色;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方式,有许多独特的风土人情;中国又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全国人民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建成而努力奋斗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素有好客的传统,我们热诚地欢迎和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那个时候没有整体形象这样一个意识,也就是说推产品,把中国最优质的,在全世界看来独一无二的东西拿出去展示。
也就是产品罗列,比如说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什么的,我们就给他们介绍,比如乐山大佛在什么地方,它的历史及工程工艺的艰难及价值什么的。
这些展示的产品,就是随便展示,把中国最有名的东西,一股脑儿搬过去。
这是我们的弱项,就是单个的资源展示,缺乏产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但是,当年可能需要这种方式。
当下,我们在海外的参展和促销,整体形象与具体产品的结合还不够,这样给人家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
单个的资源,比如故宫、长城,人家老外一看,哦,很震撼,可是震撼以后呢,还有就是参照的东西,你们当时怎么选的,以什么标准选的,定位又是什么呢,我们首先选择的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著名的景点,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说西安秦始皇兵马俑,这个带出去了很多,当然都是假的啦,主要是展出,展出完了,就送给当地的华人华侨或使领馆。
当年的媒体没有今天这么多,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信息也不像今天这样的海量。
所以,当时更多的是通过展会来宣传。
即使是今天,展会的作用仍然不能小看,也需要这样的宣传推广。
不同的时期,展会的作用、功能是不一样的。
其实旅交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是老百姓通过参展了解旅游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二是旅行商之间可以签订合同,完成买卖交易。
这里面有一个认知度的问题,大家如果重视它,从自身开始把它往好了做,它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如果大家都抱着玩的心态,不踏踏实实做事,那么这个平台只能永远这样下去。
营销要用心,勿假大空
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总裁贾云峰曾说任何营销方式、渠道和平台,都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的特点进行一些创新。
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直沿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或者运作方法,这个东西就缺乏生命力。
据了解,目前有些地方的旅游部门去国外搞营销,其实就是出去看一看。
哪个地方没去过,就组织一帮人去。
到了目的地,租个酒店,请一帮人搞个发布会、推介会什么的,根本没有进入市场,甚至都不是自己的客源地。
比如,一帮人去海外搞促销,其中懂外语、懂业务的人没几个,搞促销活动,竟然没有人能上台讲话,在台下也无法交流。
语言和业务都不怎么精通,信息就无法传达,这种所谓的促销效果肯定不行。
这是个问题,当下必须解决。
其实就是去玩了,第一天还能见到人,第二天连人都找不到了。
很多展会,有些情景很难理解。
比如说,国内有些参展机构,辛辛苦苦准备很多资料,设计、印刷都很精美,然后千辛万苦运到国外,参加人家的展会,租人家的场地,搭一个非常漂亮的展台。
人家展会开得热火朝天,而在我们的展台上只见资料成堆成捆地码放在那里,却找不到人。
这个蛮搞笑的。
虽不是普遍的现象,但确实存在。
究其原因,还是意识不到位,素质不够高。
而且像这种推广,是无法考评的,不像旅行社,可能一个展会下来,能带来几个团。
产品营销和形象推广是无法用直接的数据来考量的。
所以说,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个大问题。
人的观念、意识和素质提不上去,很多现状就无法改观。
国外营销不能直接面对市场,国内旅交会又很少见到买家,这个展会最终成了行业内一场内部沟通的情感交流会了,总是看不到新的、实质性的东西。
但我也相信,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深化发展,在领导的重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业内人士的努力等共同作用下,这种现象将会逐步得到改观。
因为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一种“倒逼效应”,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产业本身就会逼着我们通过提升和完善,来解决某些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问题和障碍。
当然,前提是我们要有发展的危机意识,要清楚地认识到某些阻碍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的存在,正视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营销中国》--讲述营销故事,旅游营方法策略,是勾勒30年的品牌营销史诗。
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和中国著名旅游创新传播专家贾云峰()联袂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