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兴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新兴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意外
铁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
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
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
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
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
从春天到秋天。
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
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
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
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
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
”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
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
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
“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
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
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
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
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
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
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
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
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
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
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
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
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故事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就更好的凸显出山杏纯真可爱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 尽管本文作者没有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是字里行间也能充分感觉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 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 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山杏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使叙述语调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 照相是本文的线索,可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情节,这样写来既层次清晰,过程又有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 文章最后写费尽心思拍摄的照片,最终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开头,也揭示了题旨。
D. 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3. 本文写因“照相”产生的意外,却在“烙饼”上花费了一些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 说谎显然不好,山杏明知道撒谎不好,为什么还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纪实摄影以其真实性和直观性发挥着直击现场、传播真相的巨大威力。
纪实摄影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优秀的作品必然尊重人性,体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高科技数码年代,我们见过太多体现高超摄影技巧的作品,它们固然是美的,但真正具有精神内核的纪实摄影作品还需具备某种超越美的内容,那就是唤醒社会良知,发掘人性之美。
这种美并非取决于夸张的视
效、绚丽的光影,而是来自画面本身的深邃内涵和情感张力,体现出“充实之谓美”“人生之大美”。
这些影像诉说着人类生存中的美好、苦难和艰辛,以平凡而又发人深省的力量引来人们的深情注视。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的是师法自然、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和共情,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内容。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情、不冷漠、不取悦;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细节来表现。
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
摄影也是如此。
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视而不见的丰富细节。
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肌理,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
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
纪实摄影的精神内核在于展现时代精神和思想深度,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相比较而言,当今的摄影界,有许多记录生活的人,却鲜有记录精神的人。
记录精神的照片不是像记录生活的照片一样,要把人拍得多么漂亮,刻意追求画面的光鲜,而是要拍出人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事物的主旨和意义,同时展现出时代精神。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单是表现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等人类普遍的精神,同时也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灵魂。
纪实摄影不止于具象的“见证”,也关乎抽象的“表达”,具有隐喻、象征等意味,寄托着艺术家深刻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
优秀的纪实摄影还贵在真挚的情感,而情感正是精神的外化和作品感染力的来源。
纪实摄影是关于人生的,好照片是拍摄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在瞬间擦出的情感火花,摄影师只有让自身拥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对世道人心感同身受,才能敏锐地捕捉人世间的冷与暖、情与理、爱与痛,拍出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涟漪、烙下心痕的影像。
在如今这个随手拍的时代,便携式相机和手机为纪实摄影提供了更方便快捷和灵活自由的拍摄方式,影像正以一种更为贴心和亲密的方式在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传递。
对于纪实摄影而言,温度胜过角度,情感胜过美感。
(节选自赵凤兰《温度胜过角度情感胜过美感——从防疫影像看纪实摄影的核心精神》)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实摄影直击现场、传播真相,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真实性与直观性的特点。
B.纪实摄影必须以人为本,通过表现生活中的美好,来唤醒社会良知,发掘人性之美。
C.真实是纪实摄影的本质与立足点,它要求纪实摄影客观地记录生活,不持主观态度。
D.纪实摄影寄托艺术家的人生追求、社会理想,其精神内核是展现时代精神、思想深度。
6.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现实,从核心、本质、精神内核等不同层面论述了纪实摄影的相关问题,思路清晰。
B.通过与追求光鲜画面的记录生活的照片进行比较,文章论述了精神内核对于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C.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的实施途径,着重论述了细节对于真实性的重要作用。
D.疫情中“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等摄影照片的例子,论证了纪实摄影关乎抽象“表达”的道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实摄影不必追求高超的摄影技巧,因为夸张的视效、绚丽的光影不能代替画面的深邃内涵和情感张力。
B.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既要求客观真实地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又要求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
C.纪实摄影的拍摄者要努力提高个人修养,拥有真挚情感,增加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对世道人心感同身受。
D.当今时代,便携式相机和手机使纪实摄影更方便快捷和灵活自由,更有利于影像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传递。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①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
别的院里都没有灯光,只有三号——小羊圈唯一的安了电灯的一家冠家的院里灯光辉煌,像过年似的,把影壁上的那一部分槐叶照得绿里透白。
②瑞全到一号去叫门。
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地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
里面才低声地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③“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
④里面很轻很快地开了门。
⑤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
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
⑥“老三进来!”钱先生在屋中叫。
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
⑦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
“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⑧“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
“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欧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
“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⑨“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
他自己也坐下。
“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
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的管理人!”他的声音还像平日那么低,可是不像平日那么温柔。
楞了一会儿,他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家老二今天回来啦!”
⑩“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⑪“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⑫“他说什么来着?”
⑬“他?”钱默吟把声音放得极低,几乎像对瑞全耳语,“他来跟我告别!”
⑭“他上哪儿?”
⑮“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钱先生的语声虽低,而眼中发着点平日所没有的光;这点光里含着急切兴奋,还有点骄傲。
⑯“他要干什么去呢?”
⑰老先生低声笑了一阵。
“我家老二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
“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⑱而后,把声音又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个的零削你们!你们在我们这里坐的车,住的房,喝的水,吃的饭,都会教你们中毒!中毒!”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上轻颤。
⑲瑞全听楞了。
楞着楞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⑳“走?”钱先生细细看了看瑞全。
“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你没有别的话说?”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更可爱。
㉑“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记住吧,老三!”
㉒“我记住!我走后,只是不放心大哥!瑞宣大哥是那么有思想有本事,可是被家所累,没法子逃出去!在家里,对谁他也说不来,可是对谁他也要笑眯眯的像个当家人似的!我走后,希望伯伯你常常给他点安慰;他最佩服你!”
㉓“那,你放心吧!咱们没法子把北平的一百万人都搬了走,总得有留下的。
我们这走不开的老弱残兵也得有勇气,差不多和你们能走开的一样。
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
不顾得找酒杯,他顺手倒了两半茶碗。
一仰脖,他把半碗酒一口吃下,咂了几下嘴。
㉔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
㉕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小羊圈胡同里的黑暗与冠家的灯火通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黑暗,令人压抑。
B. 瑞全和钱先生谈论“烧书”的事情,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表明了人物认清形势不甘为亡国奴的心理。
C. 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钱家老二尽管出场较少,但意义非凡,既推动情节发展,也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D. 最后的饮酒场景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9. 简要分析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10. 探究小说结尾“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的丰富意蕴,并分析这句话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辨,而涉猎书传。
永平十六年,使西域。
十八年,帝崩。
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陈睦。
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
超守盘橐城,与忠[注]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
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
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
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因以刀自刎。
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
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
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
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咸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
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疏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遂去其妻。
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
节度。
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
”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
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注]忠,疏勒王的名字。
1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B.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C.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D.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宇”,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成年了才取名定字。
B. 崩,君王时代指帝王去世。
《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C. 建初,文中指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年号纪年外,也常用天干地支纪年。
D. 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孝顺勤劳。
班超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为人恭谨;居家常施行勤俭,不认为辛苦劳作是耻辱的事。
B. 班超忠于职守。
焉耆攻陷陈睦,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前后呼应,坚守了一年多。
C. 班超不畏危险。
肃宗害怕班超势孤力单会有危险,于是召他回朝,但班超因种种原因,不顾危险回到了疏勒。
D. 班超宽容正直。
李邑诋毁班超,皇帝不悦,诏命班超留下李邑,但班超仍然派李邑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城。
1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2)以邑毁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戍琅邪城①诗
江孝嗣②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注]①琅邪城:东晋在南京北所建。
②江孝嗣:南北朝时南朝齐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北赴边城途中的典型情节和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位戍边者形象。
B.职责在身,诗人策马急赴戍所,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日落西山也毫无止歇之念。
C.离家渐远,更兼路途辛苦,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
D.诗歌最后四句以“安得”“谁能”两处反诘,以及按剑的动作,卒章明志,表情强烈。
16.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说家住在湓江低洼潮湿之地,只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从早到晚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抒写贬官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情。
(2)生活中,我们与亲友分别时常留恋不舍,此情此景总能让我们想起柳永《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要实实在在地学习。
这两句也与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江山也要文人捧;文人的事迹和歌吟,往往能给某个平凡之处平添无限的人文情趣。
下列各项中的对联,
适合悬挂在江西九江琵琶亭的一项是()
A. 南奏九韶,古韵盘山回水;岳藏三易,原图悟道曲溪。
B.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C. 身清德洁,标千秋史册;色正芒寒,颂一代贤臣
D. 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字是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全体市民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野生动物,尽量拒绝食用野味,不近距离摸野生动物,不干扰野生动物休息。
万一发现非法捕猎、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应立即向执法部门通报。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路走来
先是栽下了幼苗,
后来长成了森林,
当记忆邂逅满城灯火,
谁会想起最初拓荒的艰辛?
是谁将徘徊升华为坚贞?
是你,是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是谁将热土变成了黄金?
是你,是我,是我们忘我的献身
一路走来频频刷新,
第一声春雷至今回响着余音。
一路走来屡屡动心,
再一次出发迎着梦的召唤飞奔。
请根据这首歌词的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学生的心声。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充分感觉到……人们思想的守旧”不当,去县城要“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显示的是偏僻,发展落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