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姊妹染色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参考答案:
C
2. 右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该细胞产生1种卵细胞
B.该细胞发生交叉互换的时间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C.图中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若该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为Ab,则三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b、
aB、AB
参考答案:
C
3.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 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 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参考答案:B
A与a的基因频率的关系可以A>a,也可以是A<a,还可能是A=a,因此,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A正确;环境的选择和变异都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B错误;环境通过对个体的选择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具有适应环境性状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因此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C正确;持续选择的条件下,控制不利于环境生存的性状的基因会持续降低,直至几乎为0,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和生物适应的形成过程的题目,回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4.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参考答案:
B
5. 现有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表示为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 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3
B. 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1
C. 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D. 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参考答案:
D
将含有14N14N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后,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得到的子代DNA为2个14N14N-DNA和2个14N15N-DNA,再将其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会得到6个15N14N
-DNA和2个14N14N-DNA,比例为3:1,D正确。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参考答案:
A
7. 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
明()
A.青苹果中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参考答案:
C
8. 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乙图细胞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C.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 W、aX W两种
参考答案:
B 9. 某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雌雄个体中均为aaBb︰aaBB=1︰2,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则子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A.3/8
B.5/8
C.13/18
D.5 /18
参考答案:
D
10.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胆固醇、糖蛋白和糖脂等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B.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可能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与磷脂分子密切相关
D.生物膜系统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参考答案:
C
11. 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X表示O2,它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
B. 物质 Y 可使 BTB 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
最后变成绿色
C. 人体内不能完成④⑤过程
D. 图中催化②、③过程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参考答案:
A
据图分析,X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形成了水,因此X表示氧气,氧气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A正确;物质Y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使 BTB 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黄色,B错误;人体内可以完成④过程,C错误;图中催化②、③过程的酶分别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D错误。

12.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是同一物质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参考答案:
D
13. 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参考答案:
D
14. 地球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参考答案:
C
15. 右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维持该基因结构稳定的主要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和氢键
B.在无变异条件下,该基因的碱基(C+G)/(A+T)之比为3:2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
参考答案:
D
16. 右图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
发生在核糖体上
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
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始终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D.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
参考答案:
答案:C
17. 下列关于抗原的正确叙述是()
A.抗原只有突破前两道防线,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B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参考答案:
D
18. 下列关于几种细胞中基因表达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糖含量低时,胰岛B细胞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不表达
B.靶细胞与效应T细胞结合前后,基因表达情况不同
C.受精卵分裂时部分基因表达
D.癌变前后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情况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
A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4、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解答】解:A、血糖含量低时,胰岛B细胞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表达,A错误;
B、靶细胞与效应T细胞结合前后会导致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因此基因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
C、受精卵分裂时,只有部分基因表达,C正确;
D、癌变前后,部分基因发生了变化,表达的基因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癌细胞具有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很多特征,D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 蛋白质和多肽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分子 ()
A.包含的氨基酸多 B.能水解成氨基酸
C.空间结构更复杂 D.相对分子质量大
参考答案:
C
20.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身体正在发生的反应有
A. 神经与肌肉协调配合完成高难度动作
B. 寒冷直接刺激下丘脑产生兴奋
C. 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D. 血液中肾上腺素浓度持续降低
参考答案:
A
【分析】
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肾上腺素的作用: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3、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各个动作的协调进行离不开神经与肌肉协调配合,才能完成高难度动作,A正确;寒冷直接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经过垂体后叶释放的,C错误;在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代谢加快,心跳加快,因此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会上升,D错误。

21. 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组成核酸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B
22. 下列“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DNA 能溶于酒精溶液,而蛋白质不溶于酒精溶液的特点,可将DNA 与蛋白质分离
B. 利用85℃的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却对DNA 没有影响的特性,将DNA 与蛋白质分离
C. 利用DNA 在2mol·L -1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特点,可将DNA 与杂质分离
D. 在DNA 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DNA 与蛋白质分离
参考答案:
D
利用DNA 不能溶于酒精溶液,而某些蛋白质能溶于酒精溶液,利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将DNA 与蛋白质分离,A 错误;高温对蛋白质和DNA 都有影响,只是DNA 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蛋白质,B 错误;利用DNA 在0.14mol?L -1
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小的特点,可将DNA 与杂质分离,C 错误;利用酶的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将蛋白质分解,而不能分解DNA ,在DNA 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DNA 与蛋白质分离,D 正确,所以选D 。

23. 下图中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②和③ 参考答案: A
24. 下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某细胞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图中不应该有结构2和8
B. 如果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10中正在形成染色体
C. 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5、6、7、9部能合成有机物
D. 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3能将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参考答案:
C
据图分析,1为细胞膜、2为液泡、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5为内质网、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细胞壁、9为核仁、10为细胞核。

若该图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可能有结构2(大液泡)
和结构4(叶绿体),A 错误;如果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分裂能力,因此10细胞核中不可能正在形成染色体,B 错误;洋葱叶肉细胞中,6核糖体、5内质网、7高尔基体、9核仁都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C 正确;洋葱叶肉细胞,中,3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 2,将有机碳转变成了无机碳,D 错误。

25. 右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A 、B 、C 、D 表示物质。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③和④
B .①②⑤过程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 .A 和B 分别表示丙酮酸和[H]
D.有氧呼吸包括图中的①②③过程
参考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由图可知,①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为光反应,⑤为暗反应阶段。

A为丙酮酸,B为[H],C为ADP和Pi,D为ATP和[H],C、D正确;在生物
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③和光反应④,A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①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②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完成,暗反应阶段⑤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完成,B错。

26.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

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2种;13:3 B.3种,12:3:1 C. 3种,10:3:3 D.4种,9:3:3:1
参考答案:
C
27. 下列生理活动与蛋白质功能无关的是
A.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B.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
C.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 D.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参考答案:
B
28. 将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统计后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得到如下曲线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处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参考答案:
C
29.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大多因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下图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
B. 细胞②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 .细胞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 细胞⑥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参考答案:
A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效应T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⑥表示浆细胞。

【详解】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A正确;细胞②为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错误;细胞⑤为记忆细胞,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即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C错误;细胞⑥为浆细胞,浆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结合,D错误。

故选A。

30. 实验室里,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小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甲桶内的1个D小球丢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丢失一个小球对本实验没有任何影响,继续实验
B. 可以去掉乙桶内的一个D小球,确保甲、乙两桶内的小球数量比为1:1,继续实验
C. 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改为D小球,继续实验
D. 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去掉,继续实验
参考答案:
D
【详解】A.丢失一个小球后改变了不同小球的比例,所以对本实验有影响,不宜继续实验,A错误;
B.由于小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甲桶内的1个D小球丢失,使甲桶内D、d的比例改变,如果去掉乙桶内的一个D小球,则乙桶内D、d的比例也会改变,不宜继续实验,B错误;
C.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改为D小球,则D小球数目不变,但d小球数目减少了,不宜继续实验,C 错误;
D.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去掉,确保甲桶内D:d之比为1:1,继续实验,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该实验的操作过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明确甲、乙小桶中的D、d数量要保证相等。

31. 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它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

细胞分泌蓖麻毒素过程中通过高尔基体以囊泡形式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成熟蓖麻毒素,再分泌至细胞外。

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蓖麻毒素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会阻碍细胞合成蛋白质
B. 蓖麻毒素的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的参与
C. 成熟的蓖麻毒素可独立穿出液泡膜进而分泌至胞外
D. 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
参考答案:
C
【分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结合分泌蛋白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故蓖麻毒素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会阻碍细胞合成蛋白质,A 正确;
B、据题干信息可知,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故其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此外其成熟需要在液泡中进行加工,B正确;
C、蓖麻毒素(分泌蛋白)穿出细胞膜需要以囊泡运输的方式进行,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因蓖麻毒素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故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把握题干信息“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32. 关于人体内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精原细胞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
B.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等位基因
C.性染色体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引起人体产生等位基因
参考答案:
A
33. 甲、乙两图为二倍体高等生物某一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推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
B. 在形成图甲细胞的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
C. 若图乙细胞为卵细胞,则图甲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D. 图甲和图乙细胞中都有1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
参考答案:
C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图乙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根据甲细胞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推知该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A正确;
B、已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根据图中从左数第3条染色体的形态可知,在形成图甲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B正确;
C、若图乙表示卵细胞,根据染色体形态和颜色大小可判断,图甲表示第一极体,C错误;
D、甲、乙细胞中都有一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根据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判断:二者都无同源染色体;甲细胞发生过交叉互换;乙细胞不可能是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

34. 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感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网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红褐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①和④杂交
C.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四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9:3:3:1
参考答案:
A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花粉鉴定法的原理: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并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观察;若亲本产生两种颜色的花粉并且数量基本相等,则亲本为杂合子,而且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若要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只能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
【解答】解:A、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AATTdd和④aattdd亲本杂交较为合理,A正确;B、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B错误;
C、由于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所以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后代产生Aa或Dd,所以应选择亲本①④或②④或③④等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但不能选择①和③杂交AATtdd,C错误;
D、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ttDd),产生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蓝色:棕色=1:1,D错误.
故选:A.
35.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下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某植物的一个体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①,此细胞的下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着
丝点分裂
B.假设某高等雄性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分裂如图②,其染色体A、a、B、b分布如
图,此细胞产生染色体组成为AB的精子概率是1/4
C.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在分裂形成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可形
成3个四分体
D.图②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图③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
参考答案:
B
36. 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
A.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 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D.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参考答案:
A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但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相互
接触完成受精作用,这是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