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处置策略与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緒與行為障礙學生的處置策略與原則
一〃處置策略
行為原理和結構化環境策略
1960年代學者Norr's Haring和Lakin Phillisp出版其著作「教育情緒困擾的兒童」(Educating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闡述運用行為原理和結構化的環境,及提供明確具體的教學方法,能夠對公立學校的情緒或行為障礙兒童,達致有效的教室經營。

結構化教室策略
Frand Hewett,從其在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的教學實務經驗中,提出結構化教室的理念,主張(1)教室的經營管理必須結構化,應有計畫的建構環境,並運用以活動為中心(activity centers)的教學方式,以及明確地設定學習主題和時間,(2)必須引發學生的動機,運用增強物和增強系統,(3)必須設定明細的教育目標,建立階層化的細步教育工作項目(Hewett, 1974)。

Hewett的模式和Ee-ED的方案雖然各有不同,但在情緒與行為障礙學生教育中,均為有效的教育模式。

生態系統策略
Nicholas Hobbs發展「情緒障礙兒童的矯治方案」(The Re-ED programs),採用生態的理念,主張欲使兒童的教育與治療發揮效果,必須把兒童可處的社會系統納入考量和計畫。

本方案的策略,同時處理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因素與機制,由聯絡的教師(liaison teachers)負責協調事宜,並期望達致二項教育目的:(1)協助兒童發展學科領域的能力和成功經驗,(2)協助兒童習得適應性的行為,並能類化到家庭環境中。

Hobbs強調本方案的目標不只在矯治兒童,更重要的是使生態系統發生效能。

Re-ED的模式,在全美國的許多機構被加以運用(Coleman, 1966;Hobbs, 1974)。

機構間合作策略
1880年代至1990年代,美國特殊教育學者日益感受到機關間合作的重要性,在全國心理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贊助下,於許多州推行兒童和青少年服務系統計畫,即採用機構間合作的模式,提供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和其家庭有效的服務。

本模式的核心理念,強調兒童中心(child-center)和社區本位(community-base)的服務型態,各個地區可依其社區內的資源結合教育、社會、司法矯治和心理侹康機構,提供這些兒童及其日常相處的人,有效的教育與相關服務。

教師密切的與兒童父母和社區內的系統合作,以增進教育與矯治效果(Coleman, 1996)。

二、處置流程
功能性行為評估
功能性行為評估(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簡稱FBA),為1997年美國公法IDEA的修訂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7)明定應予重視的項目,確立其法律地位。

該法的重點在於保護情緒障礙學生的基本受教育權利,期望能真正看到情障學生的受教過程中,學校確實仔細評估該生行為問題的發生原因,並設法在原班級中實施介入方案。

其基本假設是各種行為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換言之,要設計介入方案以改善行為問題前,必須從個人生理、社會、情緒及環境各層面來探討問題行為的各種可能遠因及近因,以找出問題行為的原因。

然而行為問題的發生常是十分複雜的因素,要處理問題行為,必須致力於改善個人的行為及所處的環境。

此外要使個人不適當的行為改善,除了消極的消除該行為問題外,更重要的是良好行為的訓練,應同時並進。

而行為處置的設計,則有待實施行為功能分析(Function Analysis,簡稱FA)的評量(鳳華,民88;施顯烇,民84)。

功能分析評量
各種行為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要處理及改善行為問題之前必須先找到原因,從個人生理、社會、情緒及環境各層面探討問題行為的各種可能遠因及近因,仔細評估行為發生的原因,再設計及實施行為問題的處理方案。

行為問題的處
理是十分複雜的工作,須由下列三方著手:(一)改善環境;(二)消除不良行為;
(三)訓練良好行為。

而有效的行為訓練,則需先實施行為功能分析評量,再設計與執行處置計畫。

功能分析的評量方法,如下列:
1.直接評量:
直接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發生的問題,並做有系統的觀察記錄。

2.問接評量:
由熟識的第三者來敘述行為發生情形,屬第三者主觀的意見評量,例如透過訪談教師或父母來蒐集評量資料。

3.系統化操作:
操作可能導致目標行為發生的情境,觀察何種環境情境因素,對行為問題具有影響,俾找出原因。

行為問題發生的原因評估
功能性行為評估的重點在檢視問題行為發生的當時,有那些立即的因素,引發行為問題的產生,也要檢視該行為問題背後的環境因素,藉以找出該行為的原因和目的,以謀求因應的處理策略。

欲評估行為問題發生的原因,可從行為的前因後果加以檢視、評估及分析,如下圖所示:
情緒障礙學生的處理計畫
情緒障礙學生的處理計畫,應從短期處理、中期處理、長期處理加以設計及實施,各階段處理重點,分述如下:
1.短期處理:
o行為改變技術、環境調整、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危機處理(環境控制、隔離技術、自我保護、危機處理系統)
2.中期處理:
o社會能力訓練、社會技能、情緒輔導、自我管理、問題解決能力訓練、學科補救教學
3.長期處理:
o提昇生活品質、培養自信心、增進自我強度、實施情緒輔導/教育、基本學科知能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