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作者:杨胜辉,黄政德,刘平安,卢芳国,赖娟,高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期
杨胜辉a,黄政德b,刘平安b,卢芳国a,赖娟a,高强a
(湖南中医药大学a.医学院;b.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课程在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课程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
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学校教务部门安排的学时数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因
而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
理念;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开设综合性
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
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201210541015)、201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NO.197);2011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课题(NO.JG2011B030);2011年湖南
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
防治研究》资助项目(NO.15);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资助项目
(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资助项目(NO.1)
作者简介:杨胜辉(1969-),男,45岁,医学博士,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从事《免
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淫通讯作者:卢芳国(1961-),女,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
科的知识。

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
要性。

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
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
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
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
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
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

目前,中医药界已
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
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

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
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
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由于
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
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
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
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
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
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
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

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
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
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
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
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
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
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

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
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

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
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
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
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

以中西医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
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
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
验证课堂所学理论。

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
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国内大多数
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
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

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
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

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

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
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

所谓综合性实验
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

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
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
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
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

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
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
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
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
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
的提高。

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
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
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
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
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 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4.
[4]李岩,李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山
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