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感
水文四班 1101010414 应碧茜
作者白落梅以她一贯的优雅文艺的笔调记叙了民国奇女子张爱玲的辉煌却又悲剧的一生。

而作为一个“资深多年”的理科生,我只想从我较为纯粹的理性角度浅谈关于张爱玲倾城的一生。

所谓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张爱玲其人。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父亲也就是清朝名臣张佩伦之子,母亲是满清大将黄翼升的女儿黄素琼,后母也是满清大臣孙宝琦的爱女孙用蕃。

可是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张爱玲却非常不幸福:父亲张廷重是个大烟鬼,一辈子只干了几年工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抽大烟、逛妓院、娶姨太太上了,无数家产也被他败坏光了。

张爱玲的生母不堪忍受丈夫的恶行,在张爱玲四岁时就离家出走远赴欧洲。

在张爱玲10岁时,生母与其父离婚。

张爱玲的后母也是一个大烟鬼,对张爱玲经常打骂。

十七八岁时,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又遭受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煎熬,险些丧命。

而在张爱玲长大成人后,遇到第一个心动的男人却是“大汉奸”、“负心郎”、花花公子式的男人――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让张爱玲身心备受折磨。

胡兰成由开始对张爱玲的穷追不舍,到秘密结婚,再到3年后的不告而别、狠心抛弃,对情窦初开的张爱玲可以说是极大的精神折磨。

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

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

回顾张爱玲的一生,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似乎都辜负了她,唯有文字与她不离不弃。

哲学上总是认为内因才是根本,但是我认为造成张爱玲的悲剧的根源在于环境。

首先是家庭环境。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童年正是塑造一个人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童年时期遇到的人和事即使能渐渐地被时光抛弃、被岁月遗忘,也定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重重的印记,尤其是那些负面的事情所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

毕竟,不记得不代表不存在。

张爱玲的父亲曾经狠狠地打过她,甚至把她关在房间里软禁,有病也不给她医治,对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而她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在对张爱玲的父亲失望以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的发展上面,没有任何犹豫地远赴欧洲,抛下自己的一双儿女。

至于张爱玲的继母,如同童话故事里永远的恶毒继母一样,没有给予张爱玲任何关爱。

从童年到老年,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孤独如影随形,张爱玲就这样被困在寂寞这座围城里,直到生命的终结。

正是这样自私无情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性格上的缺陷和骨子里的冷漠。

张爱玲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她本人的风格特点,比如孤僻,悲观,斤斤计较,甚至是厌世。

其次是社会环境。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岁月,是华夏大地上最黑暗的时光。

外有帝国主义洋枪鸦片的攻击,内有晚清政府封建腐朽的统治,还有各地人民或为了国家或为了生存而爆发的反抗和起义。

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处在极度的动荡之中,不论是所谓的贵族还是百姓都是终日惶惶不安。

张爱玲自然也不能幸免。

她确实是文学上的才女,但是在那样一个硝烟弥漫的社会,当吃饱穿暖都可能成为问题,还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精神的食粮?或许在很多百姓眼里,不论怎样的文字都只能称之为无病呻吟吧。

这样的局面使得只能以文字为生的张爱玲饱受贫穷的困扰,她渴望早早地出名的心态也无可厚非了。

如果一定要从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寻找一个最根本的诱因,我认为那必然是社会环境了。

倘若没有列强的掠夺,没有鸦片的倾销,就凭张爱玲的家世即使啃老本也不致落到这样的地步。

也许曾经苦苦挣扎在社会的黑暗之中的张爱玲可以如此幻想,但后世的我们在翻阅那段屈辱历史的时候,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没有如果,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的必然结果。

时代造就了张爱玲命运之中的种种悲剧,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失必有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那样的乱世成就了张爱玲。

都说乱世出枭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之路太难走了,唯有当遍地都是荆棘的时候,只要能开辟出一条道路的人都是英雄。

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在汪精卫等人的统治之下,一切带政治色彩
的文学都会被镇压,因此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些别的东西来活跃文坛,而张爱玲的文字正合他们的心。

再加上大上海的开放思想和所谓上流人士的各种派对给了张爱玲一个接触中西各种时尚和文化的机会,也给了她一个出名的舞台。

一身旗袍的张爱玲惊艳了那个年代的上海滩,她成了民国才女之一。

直到后来,即使居于美国,张爱玲依然在中国文坛有一席之地,也让她的生活得以维持。

张爱玲有女人的一切资本:美丽的外表,丰富的内涵,高贵的气质。

但她却没有得到女人最想要的东西。

我想,即使思想再怎么与时俱进,一个中国女人在骨子里还是不会改变的,她们追求的就是相夫教子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如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上写的那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不幸的是胡兰成并非她的良人。

他毫不迟疑地给出了这样打动人心的承诺,却未曾真正做到过。

现世安稳的不可得或许可以说是时代的问题,他给不起;然而岁月静好却是他可以实现的,但他不愿意付出,不愿意以一颗同样的真心来对待满心满眼都是对他的爱的张爱玲。

她把心低到了尘埃里开出花来,却等不来胡兰成的珍惜与呵护,那么,张爱玲就只能就此萎谢了。

但是她是不后悔的,对这一份不能长久的感情;她最终也是不怨恨的,对那个辜负她的人。

胡兰成曾对张爱玲说过,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而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张爱玲的这一生总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中度过。

她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她的一生却在无数次迁徙中度过。

她走边了山河,看遍了人间百态。

起初是因为流离而寂寞,晚年想要独处却总是被现实打扰不得不频繁搬家。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认为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为什么出名了却想要离开社会呢?其实,她的一次一次的搬家是在逃避吧。

她厌倦了这个冷漠的社会,她逃到美国想找到一块清净的地方,她要逃离世人的眼光,她要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的“喧闹”的角落。

既然想要平静又为何想要出名呢?这样相互矛盾的想法恰恰证明张爱玲其实并不是想要纯粹的平静。

她想过平常人的生活,也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存在过的痕迹。

她想要让社会承认她的才华,也想让社会尊重她的生活。

她想让人们记住她,也想让人们不要打扰她。

如此矛盾而独特的女子,就是张爱玲,也唯有张爱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张爱玲。

民国的月亮早已下沉,张爱玲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消逝。

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在民国风雨中走来的一身华美旗袍的女子,她注定是灰暗的民国年代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