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命题猜想)-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用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理解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史观角度
①文明传承方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后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②东西文明对比方面: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③联系现实方面:应注意孔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与当今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思想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2.用文明史观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3.用唯物史观把握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演变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利用儒家思想。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时,吸收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宣传。
(2)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3)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变式探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变式探究】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C
【变式探究】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崇拜关羽的取向,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 项。
【答案】B
【变式探究】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B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等。
“书同文”,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在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故A项、C项和D项错误。
【变式探究】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举一反三】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
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
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答案】B
【变式探究】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变式探究】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急需要发展经济,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经验可借鉴,向苏联学习成为重要的时代需要,为此国家大力倡导学习俄文,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说明当时的“俄语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D项。
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刚刚形成,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
当时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
当时的文化教育制度还处在探索、建设时期,还未建成,没有改革的对象,C项错误。
【答案】D
【高考真题解读】
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7.(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4)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8.(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2.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传统戏剧被拍摄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C正确。
A项中“全面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的是医学成就,排除A。
B项中的“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出康熙关注西方,排除B。
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不符合史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排除D。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
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
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
“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解析】第(1)问“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
相同点从政府的作用、机构设置、法律保障方面思考;不同点从中英两国国情上思考。
第(2)问,将“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可以得出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涉及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崇拜关羽的取向,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 项。
7.(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如果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道题很容易就答出来了。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作,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D选项。
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就要从诗句的意义来解释,诗句的后两句能发现含有很强的哲理性,这是宋诗的典型特征,因此受到了宋明理学的
影响。
B选项是道家思想,首先排除;A选项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表述;C选项时间错误,是宋代不是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绝句。
8.(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9.(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B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等。
“书同文”,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达
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在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故A项、C项和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是()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4.(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解析】根据材料“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监流”说明A项表述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吊古抚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表述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再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项表述正确。
A、B、D项表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项表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符合题意选项为C项。
【答案】C
5.(2015·福建文综,13)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