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
新入藏古籍札记(二)

新入藏古籍札记(二)鲍国强自2003年2月《文津流觞》(总第九期)刊出本人采访随笔《新入藏古籍札记(一)》,忽忽已过五年有余,自己调入舆图组从事古旧地图业务工作也已有三年多,一直未再有缘提供《新入藏古籍札记(二)》,心下很是牵挂。
今承蒙诸位老师鼓励,再从采访随笔中摘出前几年国家图书馆新入藏古籍札记9则,按刊刻时间排序,恭送《文津流觞》选用,以了却一桩心事。
1.翠娱阁评选行笈必携十种(明)陆云龙辑评,明崇祯陆云龙刻本,线装,一册。
九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
此丛书据《中国丛书综录》载仅复旦大学图书馆有藏,子目:《诗最》二卷、《文奇》四卷、《文韵》四卷、《书隽》二卷、《四六俪》二卷、《小札简》二卷、《清语部》一卷、《纪游》一卷、《词菁》二卷。
是册仅含《诗最》、《词菁》两种,均存卷一。
《诗最》卷一首叶半框20.8×13.8厘米。
《诗最》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秋”,《词菁》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处为空白。
四针眼:2.2+7.6+7.7+7.7+2.2厘米。
竹纸,色黄。
刀法纯熟,颇具明末版刻风韵。
双道白细丝线装订。
《诗最》卷一目次原镌:“翠娱阁评选诗最”,卷一卷端原镌:“仁和丁允和叔介父品定 钱塘陆云龙雨侯父评注”。
《词菁》卷一目次原镌:“翠娱阁评选词菁”, 卷一卷端原镌:“钱塘陆云龙雨侯父评选 陆人龙君翼父较定”。
陆云龙(约1597—崇祯末),字雨侯,堂号翠娱阁,馆名峥霄馆,钱塘人。
早年屡试不第,后坐馆执教为生。
对魏忠贤等阉宦专权深恶痛绝。
有诗文集《翠娱阁近言》,另有诗文评注三十余种。
是书前冠“崇祯辛未(四年)初夏钱塘陆云龙雨侯甫题于翠娱阁中”之《序》,中言其取舍标准是“凡以足留古人之精神,无取汗漫为也。
”初稿成后,“几盈寻累丈……欲汰而存其精。
会友人丁叔介者更饶此癖,其札记更夥,因各出之,印以善本,削什之九,晰为十帙,曰《行笈必携》。
”(可知共有十种子目,复旦仅存其九)并言及评选目的,“虽然权以统而得尊剞劂,亦不以汗牛为盛。
泾渭清浊 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

、
清 代泾 河 的 清浊状 况
,
由 于 乾隆 君 臣 的 泾 渭 清 浊 判 断包 括 整 个 泾 河
所 以 这 里 先就 泾 河 上下 游 的 清 浊
。
状 况 进 行考 察
一
,
且 分别 从 不 同 河段
、
年 内 不同时期加 以 说明
(
)
泾 河不 同 河段的清浊 状况
“
:
,
《
中 囯 水利 》
20 0 0
年第
5
5
期
。
。
、
孙虎
《
《
泾渭分
的变
《
明
”
的
,
现代 特点 分析 》
陕西 师 大 学 报》
》
,
,
《
地球 科 学进 展 》 年第
,
1 999
年第
期
:
论泾 渭 清 浊
:
迁》
《
1 977
1
期
。
有代 表性 的 如 郭 晋 稀
才
:
诗经 蠡测
成都
出
:
巴
,
蜀 书社
泾 以渭浊
”
,
,
《
诗经
》
“
,
泾 以 渭浊
”
探 讨该 诗 句 在 清 代尤 其 是乾 隆 年
应 该解 释为 泾 水 本 清
人渭而 浊
间 的 阐 释 及 其 功 用影 响
乾 隆上 谕 认 为
泾 水 因 渭 水 而 浑浊
,
《
诗经
》
中的
“
,
,
世界三大藏家西夏文献公诸于世

世界三大藏家西夏文献公诸于世西夏学研究告别伤心历史余传诗中华读书报2006.7.19 (1)本报讯(记者余传诗)记者从上海古籍出版社获悉:继《俄藏黑水城文献》和《英藏黑水城文献》之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1-4册已于2006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出版。
至此,除即将刊印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教文献》外,九成以上的传世西夏文献都已公诸于世,西夏学研究缺少原始文献资料的伤心史从此结束。
据了解,《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是目前存世的西夏文献三大藏家的藏品。
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到明朝以后已经成为无人识读的死亡文字。
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个早已废弃的死城——黑水城的一座佛塔里掘获了整整一个古代图书馆藏量(上万卷)的中国西夏时期的文献以及大批精美无比的艺术品,这就是后来享誉海内外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它在中国考古史上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的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由此引发了泱泱可观的国际西夏学的兴起。
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俄国人之后也到了黑水城,他在同一地点也发掘收获了大批西夏文献残片,总量为4000余件,全部残页编号约7000多个。
文字种类除西夏文外,还有数量可观的藏文、回鹘体蒙文等,内容广泛,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典当契约、韵类辞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等。
英藏黑水城文献虽多为碎片,但由于挖掘程序的专业化和残片的多样化留给人们更多的信息,是俄藏黑水城文献的重要补充。
1918年前后,宁夏灵武县衙门修葺本地城墙时,掘出5个封存有许多西夏文写本和刻本经典的瓦罐。
这批文物辗转送抵官署,间有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十多卷。
到1929年由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收购,是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粗略统计为17种99卷。
宁夏灵武出土文献的刊刻或印行年代,大约在元明之际,比较俄、英藏品西夏-元的年代略晚,正好反映了元代以后对于西夏文化的传承和政策环境,以及西夏遗民的生活状态。
西夏的文化艺术

西夏的文化艺术“西夏文”西夏建国前夕,在李元昊的主持下创制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称“国书”或“蕃书”,后世称西夏文。
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结构创制的词符文字,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构造的“六书”会意字和形声字等,也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
但同汉字相比,西夏文字笔画更为繁复,多撇、捺,无竖钩。
《宋史·夏国传》记载其“字形体方正,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西夏学者骨勒茂才认为: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①。
西夏文创制后,夏广运三年(1036)下令颁行,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字。
国中设立“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选派贵族官僚子弟入校学习,翻译汉文典籍。
西夏文字的创制,在西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构成了西夏文化的重要特色。
从现已发现的西夏文字文献、文物中,有用西夏文记载的历史、法律、文学、医学著作;有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孝经》、《类林》、《孙子兵法》、《贞观政要》、《十二国》等;有大量译自汉、藏等文字的佛教经典;还用西夏文镌刻碑文,书写题记,铸造印章、钱币、符牌、铜镜等。
文学西夏崇尚汉文化,但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
崇宗乾顺特别重视文学,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
留传于世的西夏文学作品,以诗歌和谚语为主。
诗歌有宫廷诗、宗教劝善诗、启蒙诗、纪事诗与史诗等几类。
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杂有多言体。
每一诗句的音节数目不同,如夏天盛十四年(1162)佚名作者创作的《大颂诗》②,是颂扬西夏文创制者野利仁荣的颂诗,全诗23 行,分别为七、十、十一言。
另一首史诗性的作品《夏圣根赞歌》①,内容多为民间传说,遣词造句带有浓重的民谣色彩,全诗45 行,每行3—14 字不等。
开首三句:“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历来被学者引用作解释党项族称与历史源起的根据。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古籍著作:1、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绝》为宋代三大私家目录,官修代表王尧臣《崇文总目》,宋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2、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集3西汉刘歆《七略》4四分法代表: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薄》(官修),《文章叙录》—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5 五分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采取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6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目录著作7唐毋煚《古今书录》8宋洪迈考证笔记《容斋随笔》9朱彝尊《经义考》10钱曾《读书敏求记》1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记》12 最早的政书唐刘秩《政典》,杜佑扩为《通典》,后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三书为三通。
13元马端临“用功二十余年”《文献通考》1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5南宋目录学家郑樵《通志》金石略,艺文略,校雠略。
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15、明代郎金奎《五雅丛书》专科训诂学五种名著16明胡应麟《四部整流》指出考覈之法有八种。
胡应麟《四部正讹》是最早的辨伪学著作16金石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欧阳修《集古录》十卷是金石学专著的开端。
赵明诚仿体例做《金碌》三十卷,南宋洪适《隶释》,清王昶《金石萃编》是集大成作。
17《隋书经籍志》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总序论述了隋之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情况,正式确立“吏部”名目18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开山之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新学伪经考》,《西学书目表》提出新的图书分类法,分为学政杂三大类。
19、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敢于质疑,振聋发聩。
20张心澄《伪书通考》历代古典文献的集大成之作21谢灵运《元嘉八年四部书目》22宋张攀《开皇四年四部目录》《中兴馆阁续书目》23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24解缙《永乐大典目录》25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26章学诚《文史通义》《校讎通义》27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28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唐-释玄奘提要《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释玄奘译,辩机撰。
玄奘事迹具《旧唐书》列传。
晁公武《读书志》载是书,作元奘撰,不及辩机。
郑樵《通志?艺文略》则作《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玄奘撰,《西域记》十二卷,辩机撰,又分为两书。
惟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总持寺僧辩机撰,与今本合。
考是书後有辩机序,略云:“玄奘法师以贞观三年褰裳遵路,杖锡遐征。
薄言旋轫,谒帝洛阳。
肃承明诏,载令宣译。
”辩机为大总持寺弟子,撰斯方志,则陈氏所言为得其实矣。
昔宋法显作《佛国记》,其文颇略。
《唐书?西域列传》,较为详核。
此书所序诸国,又多《唐书》所不载。
则史所录者朝贡之邦,此所记者经行之地也。
《读书志》载有玄奘自序,此本佚之。
惟前有尚书左仆射燕国公张说序,後有辩机自序。
句下间有注文,或曰唐言某某,或曰某印度境,疑为原注。
又有校正译语云,旧作某某讹者,及每卷之末附有音释,疑为後人所加。
第十一卷“僧伽罗国”条中,有“明永乐三年太监郑和见国王阿烈苦柰儿事,是今之锡兰山,即古之僧伽罗国也”,至“祈福民庶作无量功德”共三百七十字,亦注者附记之语,吴氏刊本误连入正文也。
所列凡一百三十八国,中摩揭陀一国厘为八、九两卷,记载独详。
所述多佛典因果之事,而举其地以实之。
晁公武《读书志》称,玄奘至天竺求佛书,因记其所历诸国,凡风俗之宜,衣服之制,幅员之广隘,物产之丰啬,悉举其梗概。
盖未详检是书,特姑据名为说也。
我皇上开辟天西,咸归版籍。
《钦定西域图志》,徵实传信,凡前代传闻之说,一一厘正。
此书侈陈灵异,尤不足稽。
然山川道里,亦有互相证明者。
姑录存之,备参考焉。
序一窃以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谈天》无以究其极,《括地》讵足辩其原?是知方志所未传、声教所不暨者,岂可胜道哉!详夫天竺之为国也,其来尚矣。
圣贤以之叠轸,仁义于焉成俗。
然事绝于曩代,壤隔于中土,《山经》莫之纪,《王会》所不书。
博望凿空,徒置怀于邛竹;昆明道闭,谬肆力于神池。
宁夏佑启堂藏三件西夏文残片考释

西夏研究2018.03Tangut Research宁夏佑啓堂藏三件西夏文残片考释□吴雪梅摘要:宁夏佑啓堂收藏有一批西夏文献,其中不乏国内或国外都未曾有的珍贵文献,也有一些是 国内外收藏的同类文献的不同版本。
其中编号No. 11文献,正面是西夏文《贤智集》首篇《劝亲修善 辩》残叶,背面是手抄摘录的西夏文《新集锦合辞》,No.24为《金光明最胜王经》舍身品第二十六 残叶。
这三件文献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提供或补充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西夏文《贤智集》;《劝亲修善辩》;《新集锦合辞》;《金光明最胜王经》作者简介:吴雪梅(1993—),女,甘肃民勤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 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夏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宁夏佑啓堂藏西夏文献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7AMZ007);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民族学科资助(项目批准号:NXYLXK2017A02);宁夏大学西 夏学研究院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成果之一。
自2016年以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数字西夏”课题组与宁夏佑啓堂达成协议,整理出版佑啓堂藏西夏文物文献,并发现了一 批珍贵的西夏文文献。
这批文献中有些是国外 收藏的同类文献中国内所没有的,有些甚至不 乏先前国内外都未曾收藏的珍贵文献。
本文就 No.l l西夏文《贤智集》首篇《劝亲修善辩》残页、N allV《劝亲修善辩》残叶背面手抄西 夏文《新集锦合辞》以及No_24西夏文《金光 明最胜王经》舍身品第二十六等三件西夏文文 献向学界予以介绍。
一、西夏文《贤智集■劝亲修善辩》宁夏佑啓堂藏No.l l,黄麻纸,刻本,蝴蝶装,存1页。
页面髙20.5厘米,半面宽11 厘米,四周单栏,上下栏距15厘米,页面总 宽22厘米。
半面7行,满行15字。
书口上部 阴刻西夏文二字“鉍敕”,意“贤智”,为文 献题名简称。
下部阴刻西夏文“釘”,意“一”,为页码。
首行3个西夏文残存左部分,“效锻 制”,意“贤智集”,为该部文献题名。
敦煌写卷误释校读札记

按:“天煞”原卷实作“大煞”,依原卷。原卷“飞廉” 下两字字形为“ ”,上面一字是“与”字,下面一字是“大” 字,“与”字同“大”字紧凑连写,《释录三》可能把“与” 字下面一横误连“大”字一起认作“天”了。《协纪辨方书》 “大煞”条下:“《历例》曰‘大煞者,岁中刺史也。主刑伤 斗杀之事。所理之地,出军不可向之,并忌,修造。”[21,p121] 同书“飞廉”条下:“《神枢经》曰:‘飞镰者,岁之廉察, 使君之象,亦名大煞……不可兴功动土,迁徙嫁娶……又名 大煞者,在岁名飞廉,在月名大煞,变其名使不紊也。’”[21,p123] 由此可知,岁之飞廉,月之大煞,皆凶煞之称,忌动土之 为,故当“飞廉”与“大煞”重叠之时,恶上加恶,更应 避之了。
[4](CBETA,X71,no.1404,p.4,c15-16)
6.《释录三》载 S.543v《戒忏文》:“饮食钱财,岂容悭 吝。”[20,p154],《敦煌佛学》释作“饮食钱财岂容悭怪”[16,p139]。
按:原卷“悭”字下字形作“ ”,这个字是“悋” 的俗字,《敦煌俗字典》“悋”字下有一俗体作“ ”[17,p248], 《释录三》释作“吝”,是正确的。《敦煌佛学》不识俗体, 硬识“吝”为“怪”,殆误。盖“悋”字右边部件“文”同 “又”近,而在敦煌写卷中部件“又”俗写又常写作“”, 如“怪”的俗体作“ ”[17,p136];部件“口”,在敦煌写卷 中习写为“厶”,如“雄”的俗体作“ ”[17,p460],所以“吝” 写成“ ”,也就可以想见了。
7.《释录三》录有 S.612v《失名占书》:“凡辰戌丑未 月,并用己午起(?)母仓。”[20,p314]
按:“并用己午起(?)母仓”应释作“并用巳午为母 仓”。“己午”应作“巳午”,据历书所载,辰、戌、丑、未 四个月的“母仓日”皆为“巳午”日,而非“己午”日。 原卷“母仓”前面一字模糊,其字形为“ ”,虽有点漫 漶,但是据其轮廓以及上下文意可推断出这个字应是“为” 字,而非“起”字。“巳午”日为母仓日,据此,“并用己 午 母仓”,说的就是遇五行中“土王”时,则用“土王” 后之“巳午”日表示“母仓吉日”,故释作“并用巳午为母 仓”,文义自安,涣然无碍。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别字异文为例

Ә语言文字学㊀㊀收稿日期:2019-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6XJA740001)作者简介:邓㊀强(1979-)ꎬ男ꎬ陕西汉中人ꎬ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别字异文为例邓㊀强(昆明学院人文学院ꎬ云南昆明㊀650214)摘㊀要:从2001年至今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已出版15卷ꎬ这套丛书录有大量公文㊁类书㊁历书㊁蒙书㊁医药㊁占卜㊁杂抄㊁题记等写卷ꎮ前人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很少涉及到这些写卷中大量的别字异文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出版使这些写卷中大量的别字异文材料得以披露ꎬ这对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ꎮ本文以别字异文为例讨论了«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1.为已有的研究提供更多例证ꎻ2.为因材料不足而存疑的问题补充更多例证ꎻ3.完善已有的一些结论ꎻ4.新发现一些尚未被揭示的方音现象ꎮ关键词:«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ꎻ敦煌写卷ꎻ别字异文ꎻ唐五代ꎻ西北方音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0)03-0114-05㊀㊀汉语历史方音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ꎮ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世人获得了浩如烟海的敦煌写卷ꎬ敦煌写卷中存在大量的别字异文ꎬ是研究中国古代西北汉语方音的宝贵材料ꎮ邵荣芬(1963)最早利用«敦煌变文集»«敦煌曲校录»等敦煌俗文学写卷整理本中的别字异文来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ꎬ揭示出许多方音现象ꎬ彰显出敦煌写卷在考察古代西北方音研究中的重要作用ꎮ此后丁治民(2009)㊁徐朝东(2011)㊁黎新第(2011aꎬ2011bꎬ2012ꎬ2015ꎬ2017)等学者继续利用敦煌写卷中的别字异文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ꎬ将研究推向深入①ꎮ整体来看ꎬ前修时贤利用的主要是敦煌文学类写卷中的别字异文ꎬ很少关注其他类型写卷中的材料ꎮ实际上ꎬ除了文学类写卷ꎬ敦煌其他内容的写卷也同样存在大量的别字异文ꎮ郝春文先生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科学出版社ꎬ2001年ꎻ第二 十五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03-2017年)从2001年至今已出版15卷ꎬ这套丛书按照写卷流水号逐一录文ꎬ不仅有前人用过的变文㊁曲子词㊁愿文㊁诗歌等文学类写卷ꎬ而且还有大量前人未曾用到的类书㊁蒙书㊁医药㊁占卜㊁杂抄㊁题记等写卷ꎬ有些写卷还是首次得到整理ꎮ除了有一些韵文和音注ꎬ这套丛书最多的音韵资料就是写卷中的别字异文ꎮ校者在录文中用括号标出同音替代字的本字ꎬ在校记中对相关写卷中的别字异文也作了说明ꎮ这使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学者获得了更多的别字异文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各卷陆续出版对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ꎮ本文以«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唐五代写卷的别字异文为例将该书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ꎬ以期引起学界对这套丛书的重视ꎮ一㊁为已有的研究提供更多例证邵荣芬(1963)根据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发现唐五代西北方音有中古 ̄η尾字敬三㊁清㊁青三韵与阴声韵字相混的方音现象②ꎬ代用例有:1.敬三㊁霁代用:敬计③ꎻ2.清㊁齐代用:清妻ꎻ3.青㊁齐代用:宁泥㊁听躰㊁定第笔者穷尽考察«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 ̄η尾字与阴声韵字互代的例子ꎬ发现了更多清㊁青二韵系与齐韵系和祭韵的互代例证:1.清韵系与齐韵系和祭韵代用(1)清㊁齐代用:妻清(五187)④ꎻ(2)静㊁荠代用:礼领(一338)ꎻ(3)劲㊁荠代用:洗性(一438)ꎬ礼令(二295ꎬ八290)ꎻ(4)劲㊁霁代用:圣细(五197)ꎻ(5)劲㊁祭代用:盛誓(二2312㊁328)ꎬ世圣(五119ꎬ八302)ꎬ圣世(五159ꎬ十三389)2.青韵系与齐韵系代用(1)青㊁齐代用:西腥(一439)ꎬ宁泥(二228㊁229㊁3272)ꎬ西星(三500)ꎬ经稽(六24㊁39)ꎻ(2)迥㊁霁代用:帝顶(四872)ꎻ(3)径㊁荠代用:定递(六18)ꎬ弟定(十三3942)不仅有庚韵系去声敬韵三等与齐㊁祭二韵的代用例ꎬ还有平声庚韵三等与齐韵的代用例:1.敬三㊁霁代用:敬髻(一348)ꎬ敬繫(一3552)ꎬ敬计(五322)ꎻ2.敬三㊁祭代用:敬际(六360)ꎬ敬偈(八289)ꎻ3.庚三㊁齐代用:荆稽(二263)ꎬ明迷(二277)以上例证是清㊁青㊁庚三韵系三四等字与蟹摄三四等开口字的代用例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还有清㊁青二韵系与止摄开口三等韵代用的例子:1.清韵系与止摄开口韵代用:(1)清㊁之代用:持呈(五224)ꎻ(2)静㊁止代用:里岭(六53)ꎻ(3)静㊁至代用:领类(十三394)ꎻ(4)劲㊁止代用:令里(三194)2.青韵系与止摄开口韵代用:(1)青㊁脂代用:经机(五313)ꎻ(2)青㊁止代用:你宁(十三34㊁863)ꎻ(3)迥㊁支代用:卑並(二89㊁93)以上反映清㊁青㊁庚三韵系与阴声韵代用的例字共29条46次ꎬ除了 敬计 宁泥 在邵文中也有ꎬ其他都是新发现的例证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大大增加了清㊁青㊁庚三韵系与阴声韵互代的例子ꎬ使唐五代西北地区清㊁青㊁庚三韵系三㊁四等字鼻音韵尾开始消变的方音现象进一步得到证实ꎮ又如ꎬ邵荣芬(1963)在敦煌俗文学写卷中发现了微母字与云㊁以二母字的两条代用例:1.云㊁微代用:王亡ꎻ2.微㊁以代用:微惟ꎮ但由于材料少ꎬ邵先生认为: 最多只能认为是个别字在特定的词里的特殊变读ꎮ 没有认为这两条材料反映出微母已现消失的迹象ꎮ黎新第(2011a)进一步扩大了考察的范围ꎬ在«敦煌愿文集»«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又找到7条微母和疑㊁云㊁影㊁日四母的代用例:1.疑㊁微代用:无吴㊁悟无㊁五无ꎻ2.云㊁微代用:未为ꎻ3.影㊁微代用:物恶㊁袜碗ꎻ4.日㊁微代用:无如ꎮ加上邵先生文中的2条ꎬ共有9条例证ꎮ黎先生认为: 单是上引微母字与疑㊁云㊁影㊁日母字代用的9例ꎬ已涉及虞㊁微㊁文㊁元㊁阳五韵ꎮ如果只是 个别字在特定的词里的特殊变读 ꎬ不可能牵涉到半数有微母字的韵母ꎮ这应当也能反映微母已现消失迹象ꎮ 并推测微母的读音 至少已经发展到读v或w的阶段 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可以为黎先生的观点提供更多的例证ꎬ说明的确已经有一部分微母字的声母发生变化ꎬ例证有7条:1.微㊁云代用:网往(二3572)㊁闻为(五157)㊁亡王(八304)ꎻ2.影㊁微代用:椀蔓(二265)㊁望枉(五157)㊁物恶(十四39)ꎻ3.以㊁微代用:唯微(二357)ꎮ另外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三等韵与四等韵之间的代用例也很多ꎬ可以为黎新第(2011b) 在当时的西北汉语方言中ꎬ三㊁四等韵母相混已接近完成 的结论提供更多证据ꎮ此套丛书能够为已有研究增加例证的地方还有许多ꎬ限于篇幅ꎬ在此不一一列举ꎮ二㊁为因材料不足而存疑的问题补充更多例证邵荣芬(1963)文中皆㊁佳二韵系代用仅有1例:柴豺ꎮ邵先生比较谨慎ꎬ说: 汉藏对音和«开蒙要训»的注音皆㊁佳相混ꎮ这儿的例子也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ꎮ不过只有孤证ꎬ只能存疑ꎮ 邵先生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做出这样的结论是审慎的ꎬ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后学尊敬和学习⑤ꎬ但随着敦煌写卷整理工作的持续进行ꎬ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皆㊁佳二韵系的代用例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的例证有:1.皆㊁佳代用:皆街(七175)ꎻ2.怪㊁蟹代用:价解(二316)㊁解械(六55)㊁解界(十一177ꎬ十二228ꎬ十四19)㊁戒解(十三33㊁843)ꎮ以上例子共5条10次ꎬ既有皆㊁佳二韵系平声字的代用ꎬ也有去声字的代用ꎬ卦韵 解 字㊁怪韵 界 字也反复多次出现在代用中ꎬ而且皆韵 皆 字和佳韵 佳 字都与麻韵 家 字代用ꎬ有邵荣芬(1963)文中的 佳家 代用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 家皆 (二226)代用ꎮ以上情况说明皆㊁佳两韵系相混是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事实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为这一方音现象的确立补充了重要的例证ꎮ三㊁完善已有的一些结论邵荣芬(1963)讨论到了唐五代西北方音蟹摄佳韵系与麻韵系相混的问题ꎬ例证有5条8次:佳家ꎬ解家ꎬ衙涯ꎬ霸罢ꎬ华画ꎮ邵先生结合敦煌汉藏对音和唐诗用韵以及«五经文字»中的混切音注ꎬ认为 当时西北方音佳㊁麻合并大概是事实 ⑥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可以增加几条佳㊁麻代用例:茶钗(一325)㊁下解(三187ꎬ十二419)㊁假解(四1662)ꎬ但更重要的是«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还有皆韵系字与麻韵系字代用的例子:家皆(二226㊁2293㊁2305㊁3282)㊁家戒⑦(五40)ꎮ皆ꎬ«广韵»见母皆韵开口二等平声ꎻ戒ꎬ«广韵»见母怪韵开口二等去声ꎮ虽然皆韵的例证不多ꎬ但与麻韵代用的既有平声皆韵字ꎬ也有去声怪韵字ꎬ且 皆 与 家 代用反复多次出现ꎬ共11次ꎬ说明皆韵一些字混入麻韵的读音比较稳固ꎮ以上例证反映一些皆韵字与麻韵字相混当无问题ꎮ那么唐五代西北方音不仅佳韵与麻韵相混ꎬ而且皆韵也与麻韵相混ꎬ也就是说蟹摄二等韵都存在与麻韵相混的现象ꎮ又如ꎬ前修时贤的论著里谈到唐五代西北方音 ̄η尾字韵尾的消变ꎬ所举例证主要是梗摄庚㊁清㊁青三韵系的三㊁四等字与阴声韵字的代用例ꎬ梗摄二等字很少ꎬ如前文所举邵荣芬(1963)文中的例证便是如此ꎬ梗摄二等仅有耕韵与皆韵的代用1条:萌埋ꎮ笔者在«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还发现有庚韵开口二等字与阴声韵的代用例:1.庚二㊁之代用:生时(四89)ꎻ2.庚二㊁祭代用:生世(七170㊁十一67)ꎻ3.庚二㊁马代用:下行(七446)㊁更假(八299)ꎻ4.庚二㊁皆代用:更皆(七175)ꎮ根据这些例子ꎬ我们对唐五代西北方音便获得了新的认识ꎬ即梗摄除了耕韵二等阳声韵尾开始消变ꎬ庚韵二等阳声韵尾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ꎮ那么除了梗摄阳声韵的 ̄η尾ꎬ是否还有别的韵摄的 ̄η尾也开始发生变化了呢?因为中古音里除了梗摄ꎬ通摄㊁宕摄㊁江摄的阳声韵也是有 ̄η尾的ꎮ通过爬罗ꎬ笔者在«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搜集到了通摄 ̄η尾与阴声韵字的互代例数条ꎮ1.宥㊁送代用:骤众(二529)ꎻ2.歌㊁东代用:罗笼(六376)ꎻ3.东㊁宵代用:充超(七442)ꎻ4.麌㊁送代用:主众(七447)ꎮ这些例子都说明通摄阳声韵的 ̄η尾也已不稳固ꎬ开始变化ꎮ另外ꎬ宕摄 ̄η尾字也有与阴声韵字代用的例子ꎬ兹不赘列ꎮ从以上几点可以发现«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新的例证对于已有唐五代西北方音结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补足作用ꎮ四㊁新发现一些尚未被揭示的方音现象前修时贤对敦煌文献别字异文和对音的研究涉及到了流遇二摄的相混问题ꎬ但所讨论的材料主要是流摄唇音字与遇摄字的相混ꎬ如邵荣芬(1963)对敦煌俗文学别字异文的研究里就有4例4次尤韵系唇音字与虞韵系字的代用ꎻ罗常培(1961:32)根据四种汉藏对音将虞㊁鱼之半㊁模侯尤唇音㊁脂支微合口归为u韵ꎮ两位先生都未涉及流摄非唇音字与遇摄字相混的问题ꎮ其实前修时贤的研究所用到的材料ꎬ如敦煌歌辞㊁诗歌㊁文赋等韵文中都有少许流摄牙喉音字㊁舌头音字与遇摄字通押的例子ꎬ但由于例子不多ꎬ学者们多将其当作例外ꎬ未详细讨论ꎬ对此类相混关注不够ꎮ笔者在十五卷«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发现了7条流摄喉音字㊁舌头音字与遇摄字代用的例子ꎬ其反映的语音现象很值得探讨ꎮ例证有:1.尤㊁鱼代用:忧如(五166)㊁遊於(十四400)ꎻ2.有㊁麌代用:有雨(六431)ꎻ3.尤㊁语代用:有与(十三339)ꎻ4.有㊁遇代用:有遇(十五241)ꎻ5.侯㊁模代用:头徒(十二157)㊁斗都(七172)ꎮ又如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有多条唐韵一等开口字 刚 与唐韵一等合口字 光 的代用例:1.光刚(二2042ꎬ五2132ꎬ十3582ꎬ十三390㊁3932)ꎻ2.刚光(八281)ꎮ虽然例子不多ꎬ但这两个字反复在不同写卷中代用ꎬ显然不是偶然现象ꎮ«敦煌变文校注»(黄征㊁张涌泉ꎬ中华书局ꎬ1997年)还有漾韵三等开口字 向 与漾韵三等合口字 况 的代用例:1.向况(«敦煌变文校注»第159页)2.况向(«敦煌变文校注»第257页㊁第304页)ꎮ«敦煌碑铭赞辑释»(郑炳林ꎬ甘肃教育出版社ꎬ1992年)第43页也有这样的例子:强狂ꎮ后两种著作中的例证恰能与«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相互补充ꎬ说明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唐韵一等和漾韵三等都有开口与合口相混的方音现象ꎮ由于这类例子不多ꎬ所以笔者推测其反映的可能是唐五代河西地区一些方言小片或方言点中的语音现象ꎬ尽管不能代表唐五代西北宕摄读音的整体情况ꎬ但也应给予关注ꎬ因为辽阔的河西地区不可能各处方音全部一致ꎬ有必要考察方音内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ꎬ这样才能对唐五代西北方音获得更全面而细致的认识ꎮ再如ꎬ«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有书母合口字与非㊁奉母字代用的例子:1.书㊁非代用:水沸(五200)㊁水付⑧(十五378)ꎻ2.奉㊁书代用:父庶(七512)ꎮ«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赵和平ꎬ江苏古籍出版社ꎬ1970年)第36页也能补充1例:舒府ꎮ今甘肃的兰州㊁张掖ꎬ新疆的乌鲁木齐㊁吉木萨尔ꎬ山西的临汾㊁洪洞等地区都有书母合口字读如非㊁敷㊁奉母字的方音特点ꎬ如兰州㊁张掖等地方言中的书母字 水 书 的声母就是fꎬ与非母字 付 ㊁奉母字父 等声母相同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的别字异文或可将西北方音中这一语音特点的出现时间上溯至唐五代时期⑨ꎮ以上几条方音现象本文列出例证稍作分析ꎬ以说明«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在揭示唐五代西北方音上的重要价值ꎬ更为详细的考证则有待来哲ꎮ五㊁结语除了本文提到的以上四个方面ꎬ此丛书海量的别字异文对于继续探讨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ꎮ目前的不少结论如轻唇音非㊁敷㊁奉三母的关系ꎬ云㊁以㊁影三母的关系等都存在不同意见⑩ꎬ可以利用本丛书大量的别字异文再作深入研究ꎬ厘清这些声母之间的关系ꎮ虽然«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为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别字异文材料ꎬ但由于此丛书工程量浩大ꎬ编校者的知识背景各有优长ꎬ不可能精通所有写卷的内容ꎬ因此校录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瑕疵ꎬ近年有多位学者针对其中的校勘和注释问题发表了一些文章ꎮ编写组专家也开始了修订版的工作ꎬ目前已出版第一卷的修订版ꎮ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ꎬ期待«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修订版更加精善ꎬ更好地发挥其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ꎮ另外ꎬ值得一提的是«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除了大量别字异文ꎬ还有一些宝贵的音注材料ꎬ第二卷第195页«僧诗»即有以旁加小字的方式给诗句文字所作的音注ꎬ比较特殊的如1.德㊁屋混注:谷ꎬ国(二196)ꎻ2.遇㊁未混注:句ꎬ贵(二198)ꎻ3.敷㊁奉混注:峰ꎬ冯(二199)ꎮ类似这种反映音类相混的音注在«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中还有不少ꎮ可见ꎬ这套丛书蕴含的音韵材料十分丰富ꎬ有待深入挖掘ꎮ[责任编辑:刘㊀莹]注释:①㊀除了别字异文ꎬ前修时贤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还用到了对音及曲子词㊁诗歌和赞文用韵等材料ꎬ前者有罗常培㊁高田时雄㊁王新华㊁李建强等学者的研究ꎬ后者有张金泉㊁蒋冀骋㊁江学旺等先生的研究ꎮ本文主要讨论别字异文材料的增加对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的意义ꎬ因此文章较少涉及到其他材料ꎮ②㊀研究敦煌文献中别字异文的除了邵荣芬先生之外ꎬ还有丁治民㊁徐朝东㊁黎新第㊁邓强等学者ꎬ但涉及到唐五代西北方音阳声韵变化的主要是邵荣芬先生ꎮ③㊀邵文例证中在前的是替代字ꎬ在后的是本字ꎮ④㊀每条代用例中在前的是替代字ꎬ在后的是本字ꎮ代用例后面的括号里为出处ꎬ一㊁二㊁三等数字为«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卷次ꎬ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是页码ꎬ如果某个代用例在某页中多次出现ꎬ就在页码的右下角标出次数ꎬ如果仅有1次ꎬ则不标ꎮ⑤㊀研究敦煌文献中别字异文的除了邵荣芬先生之外ꎬ还有丁治民㊁徐朝东㊁黎新第㊁邓强等学者ꎬ但涉及到唐五代西北方音蟹摄二等字相混问题的主要是邵荣芬先生ꎮ⑥㊀研究敦煌文献中别字异文的除了邵荣芬先生之外ꎬ还有丁治民㊁徐朝东㊁黎新第㊁邓强等学者ꎬ但涉及到唐五代西北方音蟹摄二等字韵尾变化的主要是邵荣芬先生ꎮ⑦㊀S.1053«付法传»: 提婆白天神曰: 我素明识ꎬ不假於外ꎬ 唯 恨吾教ꎬ人莫信受ꎬ正愿家(我)言ꎬ后必流佈ꎮ (五35)校记: 家 ꎬ甲本作 戒 ꎬ当作 我 ꎬ据乙本改ꎮ(五40)笔者按: 戒 当为 我 之形讹ꎬ 家 为 戒 之同音替代字ꎮ⑧㊀ 水 «广韵»旨韵合口三等ꎬ 付 «广韵»遇韵合口三等ꎮ据«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周季文㊁谢后芳ꎬ中央民族大学ꎬ2006年)止摄合口韵腹大部分对uꎬ与虞模韵和鱼韵之半所对相同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学出版社ꎬ1961年ꎬ第32页)根据四种汉藏对音将虞㊁鱼之半㊁模侯尤唇音㊁脂支微合口归为u韵ꎮ⑨㊀邓文宽«敦煌文献词语零拾»(«敦煌研究»2017年第4期)考证S.6537v«社条»中 竖 为 扶 的替代字时ꎬ提及了这一方音现象ꎬ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对这一方音现象进行专门讨论ꎮ⑩㊀对于唐五代西北方音非㊁敷㊁奉的关系问题ꎬ罗常培认为非㊁敷㊁奉合并(«唐五代西北方音»ꎬ科学出版社ꎬ1961年ꎬ第78-79页)ꎻ高田时雄也认为非㊁敷㊁奉合并(«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 十世紀の河西方言»ꎬ日本东京创文社ꎬ1988年ꎬ第108页)ꎻ蒋冀骋认为非㊁敷㊁奉三母独立(«近代汉语音韵研究»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ꎬ1997年ꎬ第23页)ꎻ王新华认为非㊁敷合并ꎬ奉母独立(«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ꎬ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2008年ꎬ第26页)ꎻ史淑琴则认为非㊁敷合并ꎬ奉㊁微合并(«敦煌汉藏对音材料音系研究»ꎬ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2013年ꎬ第69页)ꎮ对于唐五代西北方音云㊁以㊁影三母的关系问题ꎬ罗常培认为云㊁以合并ꎬ影母独立(«唐五代西北方音»ꎬ科学出版社ꎬ1961年ꎬ第16页)ꎻ邵荣芬根据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认为云㊁以㊁影不分(«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ꎬ中国语文ꎬ1963年第3期)ꎻ蒋冀骋认为云㊁以㊁影分立(«近代汉语音韵研究»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ꎬ1997年ꎬ第32-35页)ꎻ王新华也认为这三母各自独立(«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ꎬ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2008年ꎬ第78页)ꎻ李建强则认为云母开口与以母合流ꎬ合口独立(«唐代西北方音的于母字»ꎬ载«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3期)ꎮ参考文献:[1]㊀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ꎬ1963(3):193-218.[2]㊀丁治民ꎬ赵金文.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研究 论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见二系合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9(3):55-59. [3]㊀徐朝东.敦煌韵文中阴入相混现象之考察[J].语言科学ꎬ2011(4):420-427.[4]㊀黎新第.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㊁日二声母 敦煌写本别字异文所见[J].中文学术前沿ꎬ2011(1):14-19.[5]㊀黎新第.敦煌别字异文所显示的异等韵母相混现象[J].语言研究ꎬ2011(4):7-15.[6]㊀黎新第.入收声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应已趋向消失 敦煌写本愿文与诗集残卷之别字异文所见[J].语言研究ꎬ2012(3):35-41. [7]㊀黎新第.对几组声母在五代西北方音中表现的再探讨[J].语言研究ꎬ2015(1):1-15.[8]㊀黎新第.敦煌写本别字异文所见庚青㊁东钟相混[J]//南大语言学(第五编)ꎬ2017(1):113-120.[9]㊀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61.TheSignificanceofTheInterpretationoftheSocialandHistoricalDocumentsofDunhuangCollectedinEnglandintheStudyoftheNorthwestDialectoftheTangandFiveDynastiesDENGQiang(SchoolofHumanitiesꎬKunmingUniversityꎬKunming650214ꎬChina)Abstract:Since2001ꎬthebooktheinterpretationofthesocialandhistoricaldocumentsofDunhuangcollectedinEnglandhasbeenpublishedin15volumesꎬincludingalargenumberofofficialdocumentsꎬinformativebooksꎬal ̄manacsꎬMongolianbooksꎬmedicineꎬdivinationꎬmiscellaneouscopiesandnotesprecedingthetextofabookꎬetc.PreviousstudiesonthedialectinthenorthwestofTangDynastyrarelyinvolvealargenumberofghostwords.ThepublicationofTheInterpretationoftheSocialandHistoricalDocumentsofDunhuangCollectedinEnglanddisclosedalargenumberofmaterialswithghostwordsinthesevolumesꎬwhichundoubtedlypromotedthestudyofthenorth ̄westdialectintheTangandFivedynasties.Thispaper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thebookinthestudyofthenorthwestdialectoftheTangandFivedynasties:1.providingmoreexamplesfortheexistingstudiesꎻ2.addingmoreexamplesfortheproblemscausedbythelackofmaterialsꎻ3.improvingsomeexistingconclusionsꎻ4.discove ̄ringsomenewphenomenonofthedialectthathasnotbeendisclosed.Keywords:TheInterpretationoftheSocialandHistoricalDocumentsofDunhuangCollectedinEnglandꎻdocumentsofDunhuangꎻghostwordsꎻtheTangandFivedynastiesꎻthedialectinthenorthwest。
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

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梁丽莎【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9【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英藏; 贞观政要; 《新集文词九经抄》; 西夏文【作者】梁丽莎【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本文首先要介绍斯坦因1914年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一张残片,编号Or.12380-542,今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200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编者为之拟题为“佛经”[1]202,高清图片由国际敦煌项目在互联网上发布。
2012年,王荣飞指出该残片疑似汉文史书《贞观政要》的西夏文译本[2],但至今未有完整解读。
542号残片为蝴蝶装刻本,白麻纸;残高8.5厘米,宽5.6厘米;一面有字4行,每行残存三字到五字不等;版面上下为粗线条单栏,行间有细单线界行。
其版刻形制及文字刻印风格与此前已知的俄、英所藏夏译《贞观政要》一致①。
该残片残留有完整的文字11个,另有4个字可据残存笔画及汉文本拟补,放在下面录文的方框里。
凡遇原件残损,字数不可确定之处,皆以删节号代之。
原文:……属聶(1)拖蝺,……嘛蛽(2)絧吞八禑妒对译:……为臣晁错……离弃心未安,言说意译:……为忠臣……臣晁错……离弃……心未安,……能说忠言……以上内容来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与汉文本相对应的部分用下划线表示: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逄,汉诛晁错,未尝不废书叹息。
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3]17。
王荣飞曾认出该残片中有“忠臣”“臣”等内容[2],但不知为何,他未能辨识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人名“拖蝺t'shjiw2.4-tshu1.1”,可音译为“晁错”。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藏有很大一部分夏译《贞观政要》残片[4]308-343,编号为Or.12380-3919,共有220枚残叶。
王荣飞将该文献的所有残叶进行缀合拼接,成功解读出除6枚版心外的214枚残叶。
汲古阁原藏《贞观政要》版本初考

作者: 苏晓君;石光明
作者机构: 国家图书馆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0-2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贞观政要》;汲古阁;版本;初考;图书馆收藏;四部分类;天禄琳琅;史学家
摘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编写的一部政论史书,流传至元代,经史学评论家戈直采集唐柳芳等二十二家有关议论合为集论,因又名《贞观政要集论》,在四部分类中归为史部杂史类事实之属。
这部书明代以前的印本流传极少,清莫友芝《鄙亭知见传本书目》记录
有“宋小字本”,清于敏中等人编《天禄琳琅书目·金版史部》著录颜体刻本一部,这两版宋、金本都已不存。
元代刻本的记录虽不只一种,至今也很难见到实物。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汲古阁原藏十卷本《贞观政要》一部(索书号71393),被汲古阁、商丘宋氏认定为元代刻本,罕见稀传,汲古阁自家之外很少有人谈起过,一直未引起特别重视。
近来在古籍核查中偶然遇见,经过一番查考,在版本方面有一些新的认识,下面简要谈谈。
西夏文《经史杂抄》考源

The Origin of the Jing Shi Zachao in Xixia Scription 作者: 黄延军[1]
作者机构: [1]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出版物刊名: 民族研究
主题词: 西夏文献;《经史杂抄》;《新集文词九经抄》;敦煌汉籍
摘要:西夏文《经史杂抄》一书出土已近百年,因首尾皆佚,内容芜杂,此前一直未获全文解读,出处亦不明。
本文指出此书主要依据敦煌汉文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编译而来,是目前所知西夏人编译的唯一一本通篇征引汉文俗文学的作品。
对它的解读可以解决夏译汉籍悬而未决的最后一个谜团,从而为研究西夏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份宝贵的材料。
英藏西夏文《孙子兵法》残页考释

英藏西夏文《孙子兵法》残页考释
李晓明
【期刊名称】《西夏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英藏黑水城文献中收录了两份西夏文《孙子兵法》残页,都属于西夏译本《孙子兵法》三家注,与俄藏黑水城出土的《孙子兵法》三家注为同类刻本,其中两份残页内容恰好补充了俄藏《孙子兵法》卷首缺失的部分.本文在此对其中两份文书进行释录,并在比较俄藏西夏译本《孙子兵法》基础上对其内容与特征试做考证.【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李晓明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藏若干西夏文《真实名经》残页考释 [J], 李晓明
2.《英藏黑水城文献》漏刊的两件西夏文献考释 [J], 马万梅
3.英藏黑水城西夏文《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残页考释 [J], 李晓明
4.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J], 梁丽莎
5.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 [J], 梁丽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

第二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279部)(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041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唐写本西安博物院卷首残缺0411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唐写本西安博物院存一卷(十八)(二)宋辽夏金元时期0412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元刻本西安博物院存三叶0413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晋)释竺法护等译元刻普宁藏本西安博物院存二卷(十一、十二)0414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徧礼忏仪四十二卷西夏文(元)释一行慧觉辑元刻本西安博物院存一卷(十三)(三)明0415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明万历十四至二十一年(1586-1593)北京国子监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16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三卷明崇祯元年至十二年(1628-1639)毛氏汲古阁刻本咸阳图书馆0417苏氏易解八卷(宋)苏轼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冰玉堂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418苏长公易解八卷(宋)苏轼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吴之鲸、冯贲刻本西安博物院0419书经集传六卷(宋)蔡沈集传明万历吴勉学刻本华县图书馆0420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陈龙光、苏进等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21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提要三卷(明)冯复京撰明万历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422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提要三卷(明)冯复京撰明万历刻本勉县图书馆0423注释古周礼五卷考工记一卷(明)郎兆玉撰明天启郎氏堂策槛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24乐律全书四十九卷(明)朱载堉撰明万历郑藩刻內府增修本陕西省图书馆0425春秋衡库三十卷附录三卷备录一卷(明)冯梦龙辑明天启五年(1625)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26问辨录十卷(明)高拱撰明万历刻本西安博物院0427四书说丛十七卷(明)沈守正辑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勉县图书馆0428四书考二十八卷考异一卷(明)陈仁锡增定明崇祯七年(1634)自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29五雅四十一卷(明)郎奎金辑明天启六年(1626)郎氏堂策槛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30说文解字十二卷(汉)许慎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陈大科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31说文解字十二卷(汉)许慎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陈大科刻本(序第十九至二十叶,卷一第九至十叶,卷二第十五、二十八至三十叶,卷五第四十一叶,卷六第十一至十二叶,卷七第八至九叶,卷九第二十四至二十八叶,卷十第三十至三十三叶,卷十一第五至七、四十二叶,卷十二第一至二、二十八叶补配)陕西省图书馆0432说文长笺一百卷首二卷解题一卷六书长笺七卷(明)赵宧光撰明崇祯四年(1631)赵均小宛堂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33说文长笺一百卷首二卷解题一卷六书长笺七卷(明)赵宧光撰明崇祯六年(1633)赵均小宛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34六书赋音义二十卷赋一卷(明)张士佩撰明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西安博物院0435新校经史海篇直音五卷明万历三年(1575)司礼监刻本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0436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明)徐孚远陈子龙测议明崇祯刻本(卷四十一有十六叶抄配)岐山县图书馆存一百二十七卷(一至三十一、三十五至一百三十)0437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明)陈仁锡评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438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编著(明)陈仁锡评明崇祯刻本富平县图书馆0439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明)沈汝楫金嘉谟重订明万历刻本西安博物院0440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钟人杰校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钟人杰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41汉书评林一百卷(明)凌稚隆辑明万历九年(1581)凌稚隆刻本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0442史记钩玄四卷(明)钱普撰明万历六年(1578)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43前汉纪三十卷(汉)荀悦撰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南京国子监刻本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0444宪章录四十六卷(明)薛应旂编明万历二年(1574)陆光宅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45国史纪闻十二卷(明)张铨辑明天启刻本西安博物院0446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吉士刻本西安博物院0447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吉士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48通鉴纪事本末前编十二卷(明)沈朝阳纂编(明)焦竑校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唐世济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49宋史纪事本末十卷(明)冯琦编(明)陈邦瞻纂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刘曰梧、徐申刻本西安博物院0450宋史纪事本末十卷(明)冯琦编(明)陈邦瞻纂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刘曰梧、徐申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51元史纪事本末四卷(明)陈邦瞻编(明)臧懋循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刘曰梧、徐申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52路史四十七卷(宋)罗泌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乔可传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53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解(宋)宋庠补音明万历李克家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54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解(宋)宋庠补音明万历张一鲲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55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解(宋)宋庠补音明万历刘怀恕等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456战国策十卷(宋)鲍彪校注(元)吴师道补正明万历九年(1581)张一鲲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57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翁良瑜雨金堂刻本西安博物院0458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459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60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明)王世贞撰(明)董复表辑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杨鹤等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61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明)王世贞撰(明)董复表辑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杨鹤等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62荆川先生右编四十卷(明)唐顺之辑(明)刘曰宁补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2)南京国子监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63重锓文公先生奏议十五卷(宋)朱熹撰(明)朱吾弼编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朱崇沐刻本三原县图书馆0464周忠毅公奏议四卷(明)周宗建撰行实一卷(明)周廷祚撰明崇祯熊开元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65历代人模五卷(明)王廷拱编集明崇祯刻本西安博物院0466圣贤像赞三卷(明)吕维祺辑明崇祯五年(1632)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67圣学宗传十八卷(明)周汝登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王世韬等刻本(卷二第三十八、三十九叶,卷十四第四十九至八十三叶抄补)陕西省图书馆0468逊国忠纪十八卷(明)周镳编次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69国语钞评八卷(明)穆文熙批辑明万历十二年(1584)傅光宅、曾凤仪刻本西安博物院0470四史鸿裁四十卷(明)穆文熙批辑明万历十八年(1590)朱朝聘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71月令通考十六卷(明)卢翰纂明万历十七年(1589)王道增刻本西安博物院0472月令广义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明)冯应京辑(明)戴任增释明万历陈邦泰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73月令广义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明)冯应京辑(明)戴任增释明万历陈邦泰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存二十五卷(月令广义全、首一卷)0474帝京景物略八卷(明)刘侗于奕正撰(明)方逢年定明崇祯刻本勉县图书馆0475名山胜概记四十六卷图一卷(明)何镗辑明崇祯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存三十一卷(名山胜概记一至三十、图全)0476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明万历十三年(1585)吴琯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77东吴水利考十卷(明)王圻纂明天启元年(1621)松江府刻本西安博物院0478阙里志十二卷(明)孔贞丛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西安博物院0479实政录七卷(明)吕坤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文炳刻本西安博物院0480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明)申时行赵用贤等重修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0481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王黼等撰(明)丁南羽等绘明万历十六年(1588)泊如斋刻本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0482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王黼等撰(明)丁南羽等绘明万历十六年(1588)泊如斋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483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王黼等撰(明)丁南羽等绘明万历十六年(1588)泊如斋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84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王黼等撰(明)丁南羽等绘明万历十六年(1588)泊如斋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85石墨镌华八卷(明)赵崡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自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86诸子汇函二十六卷(明)归有光辑(明)文震孟参订明天启刻本安康市汉滨区少年儿童图书馆0487家范十卷(宋)司马光撰明天启六年(1626)司马露等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88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真德秀撰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首一卷(明)丘濬撰明崇祯五年(1632)陈仁锡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89大学衍义补纂要六卷(明)徐栻辑明万历五年(1577)浙江刻本(卷四第十九至二十叶补配)陕西省图书馆0490薛文清公读书全录类编二十卷(明)薛瑄撰(明)侯鹤龄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陕西省图书馆存十七卷(一至十七)0491重刊增补论策全题性理集要八卷(明)郝孔昭辑明万历十一年(1583)金陵书林唐廷仁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92士约三款不分卷(明)王徵著明崇祯元年(1628)刻本高陵县图书馆0493管韩合纂四卷(明)张榜纂(明)朱士泰订明末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94管子二十四卷(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明)张榜等评明天启五年(1625)朱养纯花斋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95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遗篇一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496华先生中藏经八卷题(汉)华佗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本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497痘疹世医心法十二卷格致要论十一卷碎金赋二卷(明)万全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98仙机武库八卷(明)陆玄宇辑明崇祯二年(1629)西陵碧云书屋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499香乘二十八卷(明)周嘉胄辑明崇祯十四年(1641)自刻清康熙元年(1662)周亮节重修本陕西省图书馆0500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三卷(瑞士)邓玉函口授(明)王徵译绘新制诸器图说一卷(明)王徵撰明崇祯元年(1628)武位中刻本西安博物院0501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汉)高诱注明万历七年(1579)虞德烨等刻本西安博物院0502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汉)高诱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汪一鸾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03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明万历张象贤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04白虎通德论二卷(汉)班固撰明万历俞元符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05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宋)洪迈撰明崇祯三年(1630)马元调刻本西安博物院0506鹤林玉露十六卷(宋)罗大经撰明万历七年(1579)林大黼重修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0507焦氏笔乘六卷续集八卷(明)焦竑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谢与栋刻本西安博物院0508丹铅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明)陆弼校明万历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09新增格古要论十三卷(明)曹昭撰(明)舒敏编校(明)王佐校增(明)黄正位重校明万历黄正位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10唐世说新语十三卷(唐)刘肃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潘玄度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11唐段少卿酉阳杂俎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唐)段成式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李云鹄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1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平阳府刻本陕西省图书馆存十九卷(八十二至一百)0513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辑明万历十五年(1587)王元贞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14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辑明万历十五年(1587)徐守铭宁寿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15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辑(明)陈大科校明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597-1598)陈大科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16海录碎事二十二卷(宋)叶廷珪集著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刘凤刻本西安博物院0517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宋)祝穆编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元)富大用编遗集十五卷(元)祝渊编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金陵书林唐富春德寿堂刻本宝鸡市图书馆0518新刊姓源珠玑六卷(明)杨信民编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阎伯子刻本西安博物院0519新刊唐荆川先生稗编一百二十卷目录三卷(明)唐顺之编著明万历九年(1581)茅一相文霞阁刻本西安碑林博物馆存一百十卷(稗编一至三十五、四十一至五十八、六十一至六十七、七十一至一百二十)0520汇苑详注三十六卷题(明)王世贞撰(明)邹道元辑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金阊世裕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21天中记六十卷(明)陈耀文辑明万历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22类隽三十卷(明)郑若庸纂辑明万历六年(1578)汪珙刻本西安博物院0523新刻古今玄屑八卷(明)王家佐选评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金陵书坊周氏嘉宾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24山堂肆考二百四十卷(明)彭大翼编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陕西省图书馆存四十一卷(宮集二至九、十六至二十八、四十六至四十八,角集二十九至四十一、四十五至四十八)0525山堂肆考二百四十卷(明)彭大翼编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刻四十七年(1619)张幼学重修本西安博物院0526唐类函二百卷目录二卷(明)俞安期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自刻本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527唐类函二百卷目录二卷(明)俞安期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自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28唐类函二百卷目录二卷(明)俞安期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养正堂重修本陕西省图书馆0529唐类函二百卷目录二卷(明)俞安期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四十六年(1618)重修本西安博物院0530唐类函二百卷目录二卷(明)俞安期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徳聚堂重修本陕西省图书馆0531广博物志五十卷(明)董斯张纂明万历高晖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32新刻注释故事白眉十卷(明)许以忠集(明)邓志谟校明万历书林崇文堂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33博物典汇二十卷(明)黄道周纂明崇祯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34丽句集六卷(明)许之吉辑明天启刻本(目录抄补)陕西省图书馆0535尚友录二十二卷(明)廖用贤辑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36五车韵瑞一百六十卷(明)凌稚隆编辑明叶瑶池刻本西安博物院0537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唐)释菩提流志等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存五卷(七十六至八十)0538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唐)释玄奘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径山寂照庵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存十一卷(五十五至六十五)0539经律异相五十卷(南朝梁)释宝唱等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径山化城寺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存五卷(十六至二十)0540广释菩提心论四卷(宋)释施护译明崇祯四年(1631)径山化城寺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0541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唐)释湛然述明崇祯十二年(1639)嘉兴楞严寺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存四卷(二十五至二十八)0542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十卷(唐)释义净译明崇祯十七年(1644)虞山华严阁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存五卷(六至十)0543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唐)释义净译明崇祯十七年(1644)虞山华严阁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0544萨婆多部昆尼摩得勒伽十卷(南朝宋)释僧伽跋摩译明崇祯十七年(1644)虞山华严阁刻嘉兴藏本华县图书馆0545南华真经副墨八卷读南华真经杂说一卷(明)陆西星撰明万历凌莅初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46南华真经旁注五卷(明)方虚名辑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本西北大学图书馆0547南华真经本义十六卷附录八卷(明)陈治安注明崇祯五年(1632)刻本延安大学图书馆0548参同契经文分节解三卷题(汉)魏伯阳撰(元)陈致虚解明嘉靖姚汝循刻本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0549金丹正理大全四十二卷明刻本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550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八卷(宋)朱熹集注(明)蒋之翘补辑并评校附览二卷总评一卷(明)蒋之翘辑明天启六年(1626)蒋之翘刻本延安大学图书馆存十九卷(集注、辩证、后语、总评全)0551陶靖节集十卷(晋)陶潜撰(宋)汤汉等笺注总论一卷明万历十五年(1587)休阳程氏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52灵隐子六卷(唐)骆宾王撰(明)陈魁士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陈大科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53唐张文献公曲江集十二卷(唐)张九龄撰附录一卷明天启四年(1624)顾懋光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54杜律五言注解三卷(唐)杜甫撰(元)赵汸注明万历十六年(1588)吴怀保七松居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55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唐)韩愈撰(宋)朱熹考异(宋)王伯大音释传一卷明万历朱崇沐刻本咸阳图书馆0556杜樊川集十七卷(唐)杜牧撰(明)朱一是吴玙评明末吴氏西爽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57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宋)周敦颐撰(明)周与爵辑世系遗芳集五卷(明)周与爵辑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周与爵刻清康熙三十年(1691)周之翰重修本陕西省图书馆存十卷(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全)0558东坡诗选十二卷(宋)苏轼撰(明)谭元春辑年谱一卷(宋)王宗稷编本传一卷明天启元年(1621)文盛堂刻本周至县图书馆0559东坡诗选十二卷(宋)苏轼撰(明)谭元春辑年谱一卷(宋)王宗稷编本传一卷明天启元年(1621)文盛堂刻本安康市汉滨区少年儿童图书馆0560坡仙集十六卷(宋)苏轼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焦竑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61东坡集选五十卷集馀一卷(宋)苏轼撰(明)陈继儒定(明)陈梦槐辑(明)潘允宜章斐然校年谱一卷(明)王宗稷编外纪二卷(明)王世贞编外纪逸编一卷(明)璩之璞补明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存五十四卷(集选、年谱、外纪、逸编全)0562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宋)苏辙撰明万历王执礼、顾天叙刻清梦轩印本[四库进呈本] 西安博物院0563龟山先生集四十二卷(宋)杨时撰明万历十九年(1591)林熙春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64水心文集二十九卷(宋)叶适撰明末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65白沙子全集九卷(明)陈献章撰附录一卷明万历四十年(1612)何上新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66王文恪公集三十六卷(明)王鏊撰鹃音一卷白社诗草一卷(明)王禹声撰名公笔记一卷明万历十七年(1589)王氏三槐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67空同集六十四卷(明)李梦阳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思孝刻本西安博物院0568空同子集六十六卷目录三卷附录二卷(明)李梦阳撰(明)邓云霄校明万历三十至三十一年(1602-1603)邓云霄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69康对山先生集四十六卷(明)康海撰明万历十年(1582)潘允哲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70升庵先生文集八十一卷目录四卷(明)杨慎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王藩臣、萧如松刻本西安博物院0571梓溪文钞内集八卷外集十卷(明)舒芬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舒瑮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72世经堂续集十四卷(明)徐阶撰明万历徐肇惠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73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明)唐顺之撰附录一卷明万历元年(1573)纯白斋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存十七卷(文集全)0574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明)唐顺之撰附录一卷明万历元年(1573)纯白斋刻本陕西省图书馆存七卷(文集二至五、八至十)0575骊山集十四卷(明)赵统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杨光训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76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四十七卷(明)张居正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唐国达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77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目录十二卷(明)王世贞撰明万历五年(1577)王氏世经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78王奉常集诗十五卷目录三卷文五十四卷目录二卷(明)王世懋撰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79徐文长逸稿二十四卷畸谱一卷(明)徐渭撰明天启三年(1623)张维城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80调象庵稿四十卷目录一卷(明)邹迪光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陕西省图书馆存三十四卷(调象庵稿一至三十四)0581歇庵集十六卷(明)陶望龄撰明万历张师绎刻聚奎楼印本(卷三、十三至十六补真如斋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82合刻忠武靖节二编二十一卷(明)杨时伟编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时伟刻本西安博物院存十卷(诸葛忠武书全)0583翠娱阁评选行笈必携十种二十一卷(明)陆云龙编明崇祯峥霄馆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84古诗类苑一百三十卷(明)张之象纂辑(明)俞显卿补订明万历三十年(1602)俞显谟、王颎、陈甲刻本西安博物院0585诗纪一百五十六卷目录三十六卷(明)冯惟讷辑明万历吴琯、谢陛、陆弼、俞策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86诗所五十六卷历代名氏爵里一卷(明)臧懋循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雕虫馆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87词致录十六卷(明)李天麟辑明万历十五年(1587)自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88珠渊异宝十二卷(明)傅振商汇集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自刻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0589古文澜编二十卷(明)王志坚论次明崇祯五年(1632)刻本三原县图书馆存十卷(十一至二十)0590删补古今文致十卷(明)刘士鏻辑(明)王宇增删明天启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91东汉文统五卷(明)王思任定(明)童养正选明崇祯刻史汉文统本临潼区图书馆0592春雪笺八卷(明)许以忠王焞辑明万历王世烘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93晋文纪二十卷(明)梅鼎祚纂辑明崇祯刻本三原县图书馆0594宋洪魏公进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目录四卷(宋)洪迈辑(明)赵宧光黄习远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赵宧光小苑堂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95唐诗纪一百七十卷目录三十四卷(明)黄德水编(明)吴琯校订明万历十三年(1585)吴琯刻本陕西省图书馆0596唐诗所四十七卷(明)臧懋循辑明万历刻本西安博物院0597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宋)吕祖谦辑明刻本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0598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宋)吕祖。
英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律令考略

英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律令考略摘要:《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是西夏时期重要的法典,在黑水城出土后流失欧洲,本文概述了英国国家图书馆藏该文献残片的收藏和整理现状,对西夏文字书写的律令进行释义,并新发现的婚姻纳粮等方面的史料,对研究西夏历史和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法律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黑水城;西夏文;天盛改旧定新律令;英国国家图书馆英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律令以《天盛改旧定新律令》为主,《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西夏法典。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颁行的一部法典,简称《天盛律令》,原文是西夏文,现公布出版的原件收藏在俄罗斯。
《天盛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全书20卷,分150门,1461条。
《天盛律令》总计20余万言。
它继承了《唐律》和《宋刑统》很多内容和丰富、严谨、细密的传统,同时在很多方面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其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多方位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料,对研究中国法制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西夏律令文书概况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律令文书残片共十五件,十一件为《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残片,其余四件为不知名西夏律令残片。
1《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卷十“司序行文门”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OR 12380/1953,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发掘原始编号K.K.残页1,高21、宽15厘米,刻本,9行2 《天盛改旧定新律令》“舟船门”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OR 12380/1959,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发掘原始编号K.K.残页1,残高17.2、宽15.5厘米,刻本3《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卷十二“失藏典门”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OR 12380/2248,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发掘原始编号K.K.残片4,最大者不超过高9、宽8厘米,每片1、4、5行不等4《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卷十二“夫藏典门”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OR 12380/2248V,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发掘原始编号K.K.残片2,5《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卷十“官军敕门”“司序行文门”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OR 12380/2249号-2285号,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发掘原始编号K.K.共37残片,上部皆残,大多残高9.5宽15厘米左右,4—7行不等。
两种西夏藏文刻本考释

两种西夏藏文刻本考释
徐丽华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42)005
【摘要】论述了西夏刻本《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咒》和《八千颂》的文字特点、版式产生的缘由和刊刻年代等问题.认为西夏刻本《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咒》有第三次文字厘定前的文字特点,其版式为藏汉结合的册页线装,是西夏的早期刻本.而《八千颂》残页版式与元末明初或稍晚出现的四周双边的版式相同,怀疑是后期作品.
【总页数】6页(P171-176)
【作者】徐丽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2
【相关文献】
1.关于王若之著作明清两种刻本的区分及清刻本《佚笈姑存》《两笈姑存》的重新审视 [J], 姜妮
2.张大千西夏文献题跋考释——张大千旧藏西夏汉文文书研究之二 [J], 刘广瑞
3.西夏文写本、刻本文献中的小图案研究 [J], 马振颖;赵松山
4.俄Инв.No.5996-1西夏文卖奴契考释——兼论西夏奴隶阶层的等级关系与买卖制度 [J], 田晓霈
5.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密迹金刚力士会”考释——兼论西夏时期的金刚力士形象 [J], 张映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9期2019年9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38No.9Sep.2019D01:10.16276/51-1670/g.2019.09.004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梁丽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英藏西夏文542号残片内容实际出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该残片可与英藏3919号残片中的第218枚、第117枚、第36枚残片进行缀合拼接,与此前已知的俄、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内容无重合,版式形制相同,应属同一版本。
西夏文《经史杂抄》实际是敦煌蒙书《新集文词九经抄》的编译本,英国藏有夏译《新集文词九经抄》的两种版本。
英藏西夏文2636号残片与俄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内容相同但版式形制不同,两者为不同版本的两份文献。
英藏西夏文3494号残片,考其条目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与俄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在语言风格、翻译特点、思想主题、版式形制上相似,可能是俄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尾佚的某一页。
关键词:英藏;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西夏文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19)09-0032-06本文首先要介绍斯坦因1914年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一张残片,编号Or.12380-542,今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200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编者为之拟题为“佛经”⑷”2,高清图片由国际敦煌项目在互联网上发布。
2012年,王荣飞指出该残片疑似汉文史书《贞观政要》的西夏文译本⑷,但至今未有完整解读。
542号残片为蝴蝶装刻本,白麻纸;残高&5厘米,宽5.6厘米;一面有字4行,每行残存三字到五字不等;版面上下为粗线条单栏,行间有细单线界行。
其版刻形制及文字刻印风格与此前已知的俄、英所藏夏译《贞观政要》_致①。
该残片残留有完整的文字11个,另有4个字可据残存笔画及汉文本拟补,放在下面录文的方框里。
凡遇原件残损,字数不可确定之处,皆以删节号代之。
原文:……醪Ml……嗾⑴彖皴,……竝魏⑵妳魏蠡⑶,…………对译:……为鍾……臣晁错……离弃心未安,……風言说錮……意译:……为忠臣……臣晁错……离弃……心未安,……能说忠言……以上内容来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与汉文本相对应的部分用下划线表示: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逢,汉诛葩,未尝不废书叹息。
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⑶”。
王荣飞曾认出该残片中有“忠臣”“臣”等内容⑵,但不知为何,他未能辨识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人名“薮魏俑hjiw2.4-tshul.l”,可音译为“晁错”。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藏有很大一部分夏译《贞观政要》残片⑷W编号为Or.12380-3919,共有220枚残叶。
王荣飞将该文献的所有残叶进行缀合拼接,成功解读出除6枚版心外的214枚残叶。
他将3919号文献中的第218枚、第117枚、第36枚残片进行缀合,列入新编号P9②,指出拼合内容属于《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⑸:P9号残片原文:……辟嗾而磔窈:“誰…………赦物關临施織……隸譏,茹線席麴……1,麴建物觌it……m……收稿日期:2019-04-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夏文学作品选、译、注及西夏文学史研究”(17AZW0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学文献的汇集、整理与研究”(17ZDA264)。
作者简介:梁丽莎(1994-),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夏文献。
•32•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对译:……近臣之语谓:“古……扶,以彼之宰相……以帝之不助者……乃读,夏桀王行……杀,汉景帝行之正……文典……意译:……谓近臣曰:“古……扶,用彼宰相……以帝不助……读(书),夏桀杀……,汉景帝……文章对应到汉文本: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见軽关龙逢,込诛晁错……[3]17不难看出,这一段缺少的“汉景帝”之后的内容恰好是本文542号残片所保存的内容。
此外,3919号文献中第87枚残片标有出土编号K.K.H.0232.U,而542号残片的出土编号是K.K.n.0232.S,即两者刚好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西墙外四百米外的佛塔遗址先后出土,关系紧密。
再者,根据542号残片的边栏在下方,可知它应属一叶的下半部,而P9号拼合残片刚好缺少左下半叶,两者似可缀合。
将542号残片存字的第一行拼合到P9号残片存字的第四行,依此类推,拼合后的文字如下:……濟嗾面務勃:“旅……鑿,織乖面笏秋……赦物面临疏織……w,……莽,蠶磁物觌弼隸嗾彖魏……孩靴磁魏孵魏蠡……藏務勃娅……对译:……近臣之语谓:“古……扶,以彼之宰相……以帝之不助者……乃读,夏桀王行为忠臣……杀,汉景帝行之正臣晁错……文典离弃心未安……忠言说能……意译:……谓近臣曰:“古……扶,用彼宰相……以帝不助……读(书),夏桀杀忠臣……,汉景帝(诛)臣晁错,离弃文章心未安,……能说忠言……可见,两者恰好是能衔接的。
最为明显的证据是两张残片刚好可以拼合出完整的“隸”(正)字。
542号残片虽寥寥十六字,与汉文本对比,亦能看出其语言表达的灵活性、通俗性。
比如,汉文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很嗾”(忠臣)、“嗾”(臣),西夏译者则似乎有意补充职官名称,使读者更明白人物的身份。
文中“骸”(臣)指“晁错”,只是此处泛泛而译,•33•并未明确指出晁错御史大夫的身份。
类似的情况如“房玄龄”前面多出“穌骸”(侍臣)称谓⑷迦,“黄门侍郎王珪”译作“笏眦範敬'(大臣王珪)⑷太子左庶子于志宁”译作“駭酸兹数”(臣于志宁)[4]13\还有一些唐代的职官名称在夏译《贞观政要》里被宜接略去不译,如”侍中魏征”只译“魏征”,“谏议大夫褚遂良”只译“褚遂良”,“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只译“张玄素”等,这种例子在夏译《贞观政要》里有很多。
这都体现出西夏译者对唐代官职名称翻译的灵活性。
在P9号残叶中,“娥khjarl.82”(桀)和“彖魏t§hjiw2.4-tshul.1"(晁错)一样采用了音译的译法。
这种用音译来翻译人名的译法在夏译《贞观政要》里亦有许多,如“太宗”被译作“嚴薜thej1.33-tsfll.96"、"秦始皇"译作"縊魏gfttshjil.16-鈿1.28-xowl.54"、"管仲"译作"簸新kwSl.24-Mhjowl.56"、"王珪"译作"莊敝wowl.54-kjwil.ll"等等。
P9号残叶中,西夏译者还以“茹統”(夏桀)补充汉文本“桀”所指,以“麴镰物”(汉景帝)补充汉文本“汉”所指,类似于一种注释式的翻译。
而在542号残片中,“废”被译作“磁魏”(离弃),“叹息”被译作“给馥蠡”(心未安),“能正词直谏”被译作“設務窈徳”(能说忠言)。
西夏译者有意避开奏议讲究辞藻华丽和铺陈典故的翻译难题,尽可能灵活利用通俗的语句表达,正如聂鸿音所说“白话式的西夏译文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力还是颇为说得过去的,,[6]o故而,542号残片虽细碎,但其价值不可忽视。
一方面,可以为夏译《贞观政要》灵活化的翻译特点又增一例证;另一方面,其与此前已知的俄、英藏夏译《贞观政要》在内容上无重合,在版式形制、出土地点、翻译特点上高度一致,属于同一版本,补充了夏译《贞观政要》残片的存世数量。
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考察队在黑水城遗址获得一份西夏文蒙书——《新集文词九经抄》(以下简称《九经抄》),编号MHB.NQ135136137138798 25626465,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原件图版,编者仿敦煌文献书题定名为“经史杂抄”阳“购。
最早的文献著录见于《西夏文写本和刊本》,当时未拟题,介绍了版式形制和保存情况,并指出摘译出处9种⑷"皿。
聂鸿音则增补古语出处12种,指出该书梁丽莎: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新集文词九经抄》残片考释编译水平低下[9]84-86o随后,黄延军对全书逐字解读,发现该书与敦煌汉文本蒙书《九经抄》相同或相近的引文共170余条,从而推测该书主要是以敦煌《九经抄》为基础编译而成的「⑹。
故西夏文《经史杂抄》的定名实际应修正为“新集文词九经抄”O 本文接着要讨论的是英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西夏文《九经抄》写本残片,编号Or.l2380-2636(K.K.II. O275.z),为斯坦因于1914年在黑水城考古所获。
原件图版刊布于《英藏黑水城文献》第三册a”*,编者定名“经史杂抄”,高清图片由国际敦煌项目在互联网上发布。
2008年,黄延军提及该英藏残片:“此残叶明显是与俄藏版本不同的另一个版本。
据右有边框和版心位置在左判断,此残页应为右半叶。
形式与俄藏版本不同,大约相当于俄藏第32-13页左叶第五行起,至第32-14页右叶第六行止。
残存内容与俄藏版本一致,为291后半句,口□□燉魔痛讎'至297前半句’飯巍獅辉訓兹梯慨□□□□□□兹歸口,。
,,口2]98不过此论述仅作为论文脚注加以提示,至今尚未有对该文献的完整解读。
英藏西夏文《九经抄》残留有完整的文字99个,另有25字可据俄藏本内容拟补,放在下面录文的方框里:原文:U掖蹴巍擁紡礎餵建箭絳敏散匿甕丽鞭需蛊群婕孩潇芻级馥临建矚敝靴窈願挺敝絳絲慨斃攒赫丽窈I匮]菽琵辎做銀桃需较酸瞻廠恢蓼靠巍赫詳訓兹殛園務孩藐曉兹歸厳对译:甸后食衣得孔子曰事稀则人寿国顾民庶富左传文中说赋事不止厕囲乱本为国家乱则律礼失毁老子I云国主I丽为则不时兵马生汉朝文I中说十I丙军发日每千两金值各种毁又曰军大行后必定医闵来尚书文中说辛帝大臣傅说之谓壓看我说足手是犹酒酿中米曲与I一般脍I为时盐盐与同河据俄藏本,“辗翁燉嶽韓粧”前半句是“紡磁银罐稱”[7]1M,对译为“孔子曰先力”,最后一行后半句是喘蹴巖護務隸乡獗馥临觥”旳”,对译为“同旱大已为时露雨与不异”。
我们可从整段文字中析出七个条目,意译如下:1•孔子曰:“先计力气,后得衣食。
”2.孔子曰:“事稀则人寿长,赋少则民庶富。
”3•《左传》云:“赋事不止则为国乱本,国家乱则律礼失毁。
”4.老子云:“国主无道,则不时生戎马。
”5•汉朝文中说:“十万军发,日每千两金,值各种毁。
”6.又曰:“大军行后,必定天灾来。
”7•《尚书》曰:“帝乙谓大臣傅说曰:'尔犹我之股肱也。
酿酒时犹米曲一般,作羹时同于盐豉,过河江时如同舟楫,为大旱时不异于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