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文化
江华打造瑶文化品牌
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长鼓舞”最近被省文化厅作为重点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江华挖掘民俗资源、打造瑶文化品牌取得的成果之一。

江华在全国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瑶族民风民俗浓郁,瑶族文化特色鲜明。

近年来,该县坚持建设与保护同步、发展与繁荣并进的方针,精心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他们尊重瑶族同胞意愿,将原建于姑婆大山中的盘王殿迁至县城沱江平头岩公园内,打造成全国唯一浓缩了瑶族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和江华瑶城一道靓丽风景。

该县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利用,发展文化产业。

县财政拨款将原江华民族歌舞剧团保留下来,并建起了集教学、演出于一体的江华民族艺术学校。

鼓励有识之士发挥聪明才智,大力弘扬本土文化。

表现对美好生活赞美的《木龙歌》,获全国音乐最高奖“群星奖”;被称为新民族根源音乐的《盘王之女》,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获亚广联金奖;选送的民歌与长鼓舞《蝴蝶歌》,在中央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

举办“盘王节”、瑶族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江华瑶文化品牌的影响,勃兴当地文化产业。

目前,这个县以生产瑶家熟食为主的瑶家集团公司,以经营瑶家土特产为主的民族食品酿制厂,以挖掘、展示、推介瑶族服饰为主的民族服装服饰厂,以推介瑶乡山水风情为主的风华旅游公司等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服饰绚丽多姿,颇具特色。

瑶族的服饰,制作精细,颇为讲究。

由于族系和地域不同,其服饰也有一些差异。

但是,瑶族男性服饰大体相同,他们多用青色土布包头。

头巾一般为六尺,有的长达两丈,两端绣有花边,在头的左边翘起一节二三寸长的头巾,或在头后留一节四五寸长的头巾披着。

衣裤亦用青色或宝蓝色土布缝成。

上衣为无领对开襟,衣身宽大,长至膝上。

领口、襟边、袖口及下摆的三方都饰有织锦花边。

围裙与衣等长,三面镶有织锦花边,用花带系于腰间,花带的两端留有一二尺垂于身后,或另缠腰带。

裤腿较大,裤脚镶有宽幅花边,或用各色方形绸布拼嵌裤脚边。

花边约占裤长四分之一。

有裹绑腿,旧时多穿布鞋或草鞋。

瑶族女性服饰,大致可分为平地瑶和高山瑶两大类型,高山瑶中的顶板瑶又有所不同。

前两大类中,又分出嫁时的盛装和平时的便装,并存在着年龄差异。

高山瑶女式服饰:盛装时,前额顶上饰长方形银片,头顶一块青色织锦花帕成人字形,尖顶的两边各系一个红绒球。

头顶有方形银片,头后披珠穗及彩色丝绦。

穿大襟青色上衣,外罩宽边背心。

胸前挂长方形织锦,上镶圆形银饰,两边垂彩色丝绦。

袖口窄小,绣有花边。

腰系及膝围裙,围裙的花带垂于腹前。

裙的下沿绣花边。

衣的后摆左角掖于左腰间,裤的式样与男性相同。

这种装饰,看似头重脚轻,实则朴实中见华贵。

便装时,头顶方形头帕,上穿深色大襟便服,胸挂长方形织锦,上饰三横排圆形银泡,两边系五色丝绦。

腰扎饰有大边的围裙及膝。

裤同男式。

老年妇女服饰与男式相同,只是头缠青绉纱,上面再盖一块织锦头帕披于头后。

平地瑶女式盛装:头顶家织方格头帕,头帕两角在头后叠成尖形。

穿大襟无领上衣两件,衣长及膝,里衣为阴丹士林蓝,袖长而小。

外衣为淡绿花,衣身肥大,袖短而宽,袖口镶宽幅花边。

后肩有一条用银丝编织成的弧形粗链,系着胸前一条与上衣等长的浅色围裙。

下穿青色长裤。

脚穿尖头船形布鞋。

手戴银质宽手镯及圆形手镯各一个。

整个服饰显得雍容庄重。

顶板瑶妇式便装为:未出嫁时,头上顶着细竹结构的支架,上盖一块方形镶宽边的青布头帕,四角垂丝绦。

上穿深色大襟衣,袖口镶花边,外罩深色背心。

颈上围一条毛巾。

穿深色长裤。

系过膝深色围裙。

裹绑腿,带银镯。

已出嫁的服饰与未出嫁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头上装饰,即将头发梳成锥形,上蒙青布,用花带系住。

瑶族的儿童服饰也颇具特色。

他们头戴有披风的帽子,帽上缀满红绒球和银质铃铛,帽边系有花边。

上身着深色马甲。

胸前挂二块刻有花纹的方形银牌,两边垂有其他银饰,银链的下端系着小银铃。

下穿深色便裤,裤边镶有花边。

上述瑶族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古朴雍容,婀娜多姿,富有浓郁的民族风采。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瑶族服饰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现在,年轻一代有的已不经常穿民族服饰,只在节日时才穿。

但是,在老年人和边远山区的男女老少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瑶族服饰。

江华瑶族长鼓舞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文发[2005]18)号精神,按照江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计划和步骤,2006年在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文化局组织大量人才,分组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向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瑶族长鼓舞当年5月被湖南省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县文化局进一步对瑶族长鼓舞项目进行精细包装,由省文化厅推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要求,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江华瑶族长鼓舞项目进行了审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江华瑶族长鼓舞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于2008年1月30日向社会公示。

2008年3月,江华瑶族长鼓舞被国家文化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至此,江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名录项目名单实现了零的突破。

神州瑶族第一县--江华
莽莽南岭,横亘在中国南方。

在南岭腹地,有一片神奇美丽的大瑶山,以全国瑶族人口最多、居住地域最广、发展潜力最大,而被称为"神州瑶族第一县"。

这,就是湖南江华。

这里,是南岭的中心,潇湘的源头。

这里,是湖南省的最南端,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的结合部。

它距桂林220公里,距广州310公里,现有的207国道和326省道、在建的洛湛铁路和太澳高速公路,使它尽得沿海、中南、西南三大经济板块之地利,驱车8小时内可抵达珠江三角洲的任何一座城市。

江华,潇湘源头一片神奇灿烂的土地。

它建县于西汉时期的公元前111年,古称冯乘,唐朝时期的公元621年更名江华。

1955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有田园的秀丽之美,更有山岭的雄浑之美。

南岭山系纵贯全境,将江华分为东西两部分。

岭东群山莽莽,林海茫茫,漫山遍野是青翠的林木、奇异的药材、四季不断的干鲜水果;岭西丘岗起伏,瓜菜飘香,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是一望无际的粮食、玉米、烤烟、蔬菜。

这里,是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是国内各大卷烟厂的原料供应基地,是珠江三角洲的"大菜园"。

这里的山,是绿色的山。

全县森林覆盖率74%,自古以"杉木之都"享誉天下。

境内有原始次生林5万余亩,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40余种,被誉为"天然氧吧"、"华南之肺"、"动植物种类密集的基因库"。

山体内矿产蕴藏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36种,稀土矿、锡砂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稀土、花岗岩、铁、金、白钨、高岭土等矿藏都具有重大开采价值。

这里的水,是绿色的水。

江华大瑶山有"九江十五河五十一源"之称,全县溪涧纵横,水系发达,大小河流近300条,是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湖南古称"潇湘",其中潇水河源头就在江华境内。

江华的水,如翡翠,似碧玉,清澈明净,纯洁无瑕,与大森林溶为一体,被称为"绿色的河流"、"纯净的矿泉"。

为保护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建起了百万亩生态公益林,以及潇水源头百里水源保护区,让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这里的山水,是令人陶醉的山水。

畅游在远离都市尘嚣的山水之间,你感触到的,是介于桂林与张家界之间的大自然的另一种风韵。

蕴涵自然天趣的大龙山原始森林、充满神秘与野性的潇水源漂流、四教合一的圣地豸山、古老奇异的九龙井原始檵木林、"江华八景"遗风古韵、雄山、秀水、幽岩、奇景……原生态的瑶山风光,原生态的瑶家风情,让游人流连忘返,俗尘尽洗。

这里的山水,是充满希望的山水。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使这里年均降雨量达1700多毫米,成为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境内地表水资源为4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丰富,已规划的可开发电源点达100余处。

勤劳智慧的江华人民大做山水文章,发展生态经济,封山育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增财,以财哺林,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水电产业如日中天,一座座电站,如一串串明珠,点缀在南岭群山之中,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增添了无穷动力。

在这片3248平方公里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中国近八分之一的瑶族人口。

在这里,瑶、汉、壮、苗等11个民族和睦相处,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永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县内还设有全省唯一的壮族乡,湖南省80%的壮族人口在此生息繁衍。

这里是瑶文化的发祥地。

江华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大本营,千余年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文化。

在这里,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瑶风瑶韵。

你可以走进瑶寨的吊脚楼里,畅饮甘甜醇厚的瓜箪酒,品尝回味无穷的"瑶家十八酿";你可以在盘王节或"坐歌堂"的时候,与瑶民通宵达旦地跳起长鼓舞;跋涉在大瑶山深处,你会听到瑶哥瑶妹唱起仿佛来自天籁的瑶歌,零距离体会瑶山的浪漫与激情;漫步在有"神州瑶都"之称的县城沱江镇,你可以去朝拜"中国瑶族第一殿"--盘王殿,最真实地触摸瑶族的历史与现实。

新世纪,新江华。

面对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江华人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奋进的姿态,打开山门,迎接八面来风。

面对一步之遥的沿海地区,地处湘粤桂三省边境的众多城镇各展所长,筑巢引凤,完善基础建设,集聚边界合力发展自己,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建制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成为南岭经济圈一团团闪烁的亮点。

--县城沱江镇,以其优良的环境集聚资金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建设中一枝独秀,1997年,被评为湖南省百强镇,2000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县城,2002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文明城镇和神州瑶都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八方客商的目光,江华大市场、瑶都步行街、林木花卉园、盘王城风情区、大鹿冲生态村……不断加快的发展步伐,让瑶城一天更比一天美。

--"小水电之乡"码市镇,地处"一脚踏三省,一雨流两江"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依托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的政策优势、沿海"近郊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电能资源优势,正在建设成为广东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三来一补"的加工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吸引两广沿海地区的休闲娱乐基地。

--"三省通衢"白芒营镇,利用地理上的"金三角",发展产业上的"金三角",农、工、商并举,发展万亩商品蔬
菜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品蔬菜大乡"。

还有湘桂重镇涛圩镇、新兴边城大圩镇、湖南省的"南极"河路口镇、交通枢纽大路铺镇……一连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以其气势如虹的发展进程,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将南岭大地缀饰得更加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华享受到了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双重支持,具备比其它地区更优越的政策环境。

境内公路网络完善,电力、电信、互联网、移动通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基础服务覆盖全县,信息资讯与世界同步。

优越的地理位臵、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基础条件、高效的政务服务和舒适的接待环境,使江华成为一片投资热土,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集聚在这里,获得创业的用武之地,和发财的更大空间。

进入21
世纪以来,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在江华启动: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全国"十五"农村电气化建设、全国"以电代燃料"试点……国家投资的倾斜,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南岭明珠呈异彩,神州瑶都绘宏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江华的决策者们用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宏观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明确了"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外向型经济,谋求江华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45万瑶山人民正疾起奋进,立足赶超,努力把江华建设成为南中国的绿色经济区。

全县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幅度已连续五年在20%以上,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均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

水电开发、城镇建设、烤烟生产、基础教育、民族民政等方面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江华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一个开放奋进、民主团结、富裕文明的民族强县,正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世人的眼前。

千里瑶山,无限美景。

更多的风景,期待着您的发现和创造……江华人民欢迎你!瑶山春光拥抱你!
让瑶文化薪火相传
从古到今,瑶文化有3种历史形态,即瑶族的原始文化,也是瑶族最早的早期文化;古代文化,也是瑶族的古典文化;现代文化,也是瑶族的当代文化。

瑶族的原始文化与瑶族的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瑶族的当代文化并没有否定瑶族的古代文化。

按瑶族的支系分,瑶文化由长鼓文化(盘瓠文化)、铜鼓文化、陶鼓文化三种不同内容组成,这是瑶族多元族源的表现。

具体的讲,瑶文化有习俗文化(包括生产习俗、狩猎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财产继承习俗、社会组织、对事件的处理习俗等)和歌堂文化两种。

文化这东西太多太广,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艾德华泰勤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 发掘抢救是当务之急
唐惊玲(离休干部):
如何发展瑶文化,我认为,一要挖掘抢救。

现在许多瑶族后代已不会讲瑶话,瑶族习俗也被抛弃。

瑶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过去在挖掘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

发展瑶文化,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挖掘抢救。

二要成立一套专门的班子。

挖掘抢救的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但更需要由专家组成的班子负责对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进行科学的鉴别。

三要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瑶文化也不例外,必须要有所创新。

如瑶舞,可向两种形式发展:一种适合于演员舞台演出,一种适合于大众推广应用。

又如瑶服,在样式和用料上应有所改进,要适合于穿着,并且美观,让人愿穿、想穿。

每年还可以举办瑶服时装表演、瑶族食品品尝会、瑶歌瑶舞比赛等等,以此推动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唐兆田(县人大副主任):
我认为,过去在发展瑶文化的工作上的力度还不够,许多人还不了解瑶文化。

现在新疆、西藏的民族文化在全国已经打响,使许多人梦想去新疆、西藏,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如何发展瑶文化,我提三点建议:一、统一认识,全面规划建设瑶文化。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提高瑶文化的知名度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各职能部门要围绕如何弘扬发展瑶文化做好工作。

二、进一步挖掘瑶文化。

现在,我们对一些瑶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

我是学西医的,但是我认为瑶族医药很值得研究。

如瑶族有天天洗澡的习惯,而且一些地方用大古桶洗澡,把一个人浸泡在水里可以疏筋活血,这是很有科学原理的。

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如加上一些强身健体的药洗澡,那么洗大古桶澡的作用就更大了。

也就是说,在挖掘瑶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与现代科学文化结合起来。

三、建设瑶族文化村,展示瑶文化特色。

吃、住、玩、看都要体现瑶族风格,这不仅可以宣传瑶文化,而且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优秀的文化要保留下来
李本贤(县志办退休干部):
关于如何挖掘、保护、弘扬瑶文化,我提三点建议:一、成立瑶文化研究学会。

挂靠民委开展工作。

二、建一个瑶文化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既要体现瑶族的历史,同时,又要体现瑶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是如何发展的,有助于教育下一代,促进民族团结。

三、在挖掘整理瑶文化的过程中,要区别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糟粕。

优秀的文化要保留下来,糟粕的文化要坚决去掉。

优秀的文化很多,如瑶族用古桶洗澡的习惯,对身体就相当好,应该进一步研究它的科学性。

又如瑶族的信用观念相当强,这一点应当很好的宣传,并且以此来教育后一代,对于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很有作用的。

黄昌瓒(县旅游局长):
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讲,我提两点建议:一、成立一个瑶族艺术培训中心。

现在瑶族年轻的一代中,会讲瑶话、唱瑶歌的越来越少,许多具有瑶族特色的东西在不断的改变,有的甚至在消失。

建立一个瑶族艺术培训中心,有助于将瑶族的文化如歌、舞、服饰等继承、保留、发扬。

二、县委、县政府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展瑶文化。

许多外地客人到江华都感到奇怪,感到失望,一个全国瑶族最集中的县,在街上竟看不到一个穿瑶服的人。

因此,建议凡是瑶族干部,上班和重大节日一定要穿瑶服。

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把瑶文化充分展示给世人。

张海洋(县文化局长):
瑶文化关键在发展。

必须加强搜集、整理、保护瑶文化的工作,需要成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工作班子。

还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发展瑶文化作出贡献,特别是文化部门要在挖掘保护上加大力度。

必须重视人才培养。

只有不断的培养人才,才能继承发扬瑶族,使瑶文化更适合于现代生活。

李兴胜(原县政府副县长):
为了抢救、挖掘、弘扬、发展瑶文化,建议成立一个学会或协会。

这个学会由研究瑶文化的专家组成,包括热心瑶族文化的汉族同志。

建议从这次会议开始,县里成立一套班子专门抓瑶文化的建设发展,为建县五十周年作准备。

同时建议,成立一个瑶族艺术培训班,对各种瑶歌、瑶舞进行培训。

还可以将一些简单的瑶歌录成磁带,推动瑶歌的普及。

文化与经济互动
莫艳梅(县委督查室副科级督查员):
如何弘扬瑶文化,我认为:一是加大开放开发力度,拉动瑶文化与江华经济的互助作用。

通过敞开山门,举办瑶文化研讨会、招商引资会、民族商品博览会、盘王节庆典等一系列大型节庆、商贸、学术交流活动,使特色文化与民族经济相互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拉动。

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瑶文化与江华瑶山的独特魄力。

印制包括瑶族的斑斓服饰、美味食品、古朴建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瑶山的风景名胜、特色经济等内容的系列明信片,录制系列瑶语瑶
歌磁带,摄制包括瑶山风光、民俗风情、瑶歌瑶舞等内容系列VCD碟片,出版系列书刊、画册,生产银铜饰品、竹木制品、织锦用品等系列工艺品。

一方面使外出的江华人和来江华的外地人能直观快捷地接受瑶文化,成为瑶文化的传播者、宣传者;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新兴的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江华新的经济增长点。

蒋昌书(民族服装厂厂长):
瑶族服饰是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开发瑶族服饰,我认为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瑶族服饰的开发要涵盖所有支系的所有款式,国内的高山瑶、平地瑶、红瑶、箭瑶、八排瑶、白裤瑶、花瑶和国外的泰国瑶、法国瑶、美国瑶等各个支系的服饰都要全面开发,在继承瑶族传统服饰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期的流行趋势加以改进,使之融民族化、时装化、生活化于一体,走出一条现代民族服饰的新路子;二是同时开发瑶族历史、瑶族民俗织锦艺术壁挂和瑶族保健绣花鞋、八宝被、瑶族风情手提包、背包、座垫以及瑶族长鼓、背篓、花篮等工艺产品,使产品多样化、系列化,拓展市场空间。

打响江华瑶文化旅游品牌
张华兵(《江华周报》记者):
建议将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作为每年一届的"中国(江华)瑶族文化旅游节"来经营,以瑶族风情旅游为主题,瑶文化展示为主线,经济活动为复线,组织瑶山风情游、瑶文化研讨会、民族商品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一方面以此全面展示我县秀丽的自然风光、醇厚的人文风貌、独特的瑶族风情以及"青山、碧水、靓城"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我县旅游业准确定位,正式启动江华旅游产业进入发展轨道,在舜文化、柳文化之外,打响永州旅游第三张牌——瑶文化。

江华的奇山秀水"藏在深闺人未识",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

要通过旅游节系列活动,推广"神州第一瑶城"、"南岭文明奥区"、"潇水源头百里风光带"等江华瑶文化品牌。

并在瑶文化的大旗下,整体推出江华山水、人文、民俗旅游项目。

要让人们想到原生态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就联想到江华瑶山。

建设中国瑶族社会文化长廊
彭式昆(原县文联副主席):
我构想并郑重建议以"中国瑶族第一殿"——盘王殿为中心,以"中国瑶族第一县"所属江华瑶山为依托,以弘扬瑶文化、振兴瑶族为契机,面向海内外,把江华瑶族自治县建成中国瑶族社会文化长廊。

突出瑶族特色,倡导"着瑶服、讲瑶话、司瑶仪、行瑶礼、唱瑶歌、跳瑶舞",处处贯穿、显示中国以致海内外瑶族文化底蕴与色彩,对江华经济文化事业、社会方方面面加以全面包装,打造瑶字生辉的崭新形象,以此拉动江华经济加速发展。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在某地域或县份作立体的全景式的历史展示。

南岭是瑶族迁徙途中的大本营、重要中转站,江华瑶族自治县乃是这个大本营显明的遗存标志。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大县,具有发掘与集中利用瑶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绝对优势。

建设中国瑶族社会文化长廊义不容辞,亦是振兴瑶族、振兴江华经济的突破口。

瑶族社会文化长廊将全面展示瑶族的起源与原始图腾(宗教信仰)、原居地、历史事件、迁徙的中转地(千家洞与南岭)、瑶族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沿革、生活习俗、灿烂文化(长鼓及长鼓舞、奏镗、坐歌堂、盘王节等等)。

通过瑶族社会文化长廊建设,江华可成为瑶族历史变迁与社会生活展示中心、瑶文化研究中心、瑶文化旅游中心和海内外瑶族联谊城。

进而拓展瑶族旅游度假村和周边地区瑶族文化景观旅游线,外人到江华一游,即对中国瑶族一览而知。

总之,把江华建成中国瑶族社会文化长廊,让经济文化变成文化经济,此举有利于全面拉动江华社会经济,必将引起海内外的热烈关注与积极回应。

(伍继承唐晓君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