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广东专用)第二部分第三章散文阅读 课时1 分析综合【课堂导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堂 导 学
步骤①典题剖析,易错归纳
温故知新,明方向;自我诊断,找差距
(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18分)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绝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地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
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备讲例题】
1.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思维导学:
①寻找作者关于“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内容,注意找结论性的句子。
②分条列点进行概括,注意不要重复。
参考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6分,每点2分)
解析:该题型为概括题,主要是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所以首先要定位材料范围,在原文中去找答案。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就针对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进行论述,第二段第一句就指出“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欣赏山水自然,就必须关注自然的变化,做一个有准备的欣赏者。
接着第四段以及第五段意在表明现在很多人被世俗所牵累而无法感受山水之美,而第六段中提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由此可以得出第二条答案。
而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意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欣赏山水就必须保存我们的本性和天良。
2. 文章第八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思维导学:
①概括出第八段,以及上下文即第七、九段的内容要点。
②着眼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6分,每点2分)
解析:该题型为作用题,分析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写濑户内海旅行是突出第二句“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这一中心;从结构上来看,它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到古代名人,引起下文自身登临其他高山的感受;从表达技巧上来看,作者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说明山水对自身心灵的陶冶。
3. 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
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
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自然万物因为点染上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
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的佳作。
(6分)
步骤②名师点睛,提分策略
熟悉题型,审准题;规范组织,答全题
一、 散文线索及结构
考查散文线索及结构关联的题目,常常有“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作用”等提问方式。
【提分策略】
1. 找出线索,整体把握文本,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
2.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答题区域。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句或段的内容要点,然后从结构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思维导图】
二、 散文的主题
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
概括作品主题,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内容加以阐发,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概括时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创作意图。
考查内容要点的题目,常常有“哪些”“哪几个”“都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并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来提问。
考查主题的题目,常常有“态度”“感情”“含义”是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
内容要点和主题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提分策略】
1. 归纳内容要点
(1) 依据题干要求,确定筛选指向,然后圈定内容区域。
(2) 首先取干去枝,摘录整合;再改造、组合、变换;然后全面、分条(按照段落、层次或问题的指向内容)概括。
(3) 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
2. 概括作品主题
(1) 结合全文,切忌断章取义。
(2) 主要从情感倾向和深刻意蕴,即情感和思想两个角度概括。
(3) 对情感主题的概括要正面直接,不能用否定句或疑问句。
【思维导图】
三、 散文的表现手法
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通常可以通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现技巧进行考查。
从内容上来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现技巧通常都是有一定对象的,或者为人,或者为景物。
考查散文基本特征的题目,常考问“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人称的变化”等内容。
考查表现手法,常直接考问“表达特色”“艺术表现”“语言特点”等,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设问。
【提分策略】
1. 总体上把握一篇散文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2. 对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要了然于胸,并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
3. 手法与作用常常结合在一起,既要恰当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中的具体例子展开表述。
【思维导图】
步骤③即时巩固,拓展提升 即讲即练,提能力;登堂入室,得高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20分)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
林 非
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就听说过那遥远的渺茫得像梦幻里闪现出来的异邦,耸立着这座倾斜的圆塔。
自从它造成之后,六百多载的岁月已经匆匆地消逝,就像飘散着多少轻盈的浮云,淌过了无数喧哗的流水。
而在翻腾着苦难和欢乐的人间,曾经于暴政的屠戮中血流如海,自然也挥舞过争取自由的宝剑,推翻了专制的君主,使得正义的歌声响彻云霄。
还有多少闪射出思想光芒的哲人默默地委顿,多少飞扬着明眸皓齿的美女悄悄地衰亡,只有它始终躲过了战争和火灾的侵凌,每天都张望着黎明和黑夜的降临。
尽管它在缓慢地增大着自己倾斜的角度,却依旧庄严和美丽地耸立在那儿,至今还不曾崩溃和塌陷。
这神秘得超越了常规的命运,怎么能寻觅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呢?
童年时留下这缥缈的影子,偶或在自己的心灵中摇晃和升腾,叩问着这比萨斜塔,怎么能阻止自己往下坠落的惯性,竟如此坚毅和刚劲地倾侧于苍穹底下?从而就启示和催促我养成了思索的爱好,正是它给予了我生存方式的此种恩赐。
至于矗着它的那块土地和那个国家,在当时真觉得是异常的陌生和朦胧,渐渐地增添了许多知识之后,才懂得意大利这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冲破了中世纪阴森、幽暗和残酷地禁锢,鼓舞人们去争取自由、尊严和欢乐的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脑海里的知识愈益丰富起来,就冲淡了对比萨斜塔的记忆。
真想不到在消磨了多少艰辛的岁月之后,竟突然会有跟它邂逅的缘分。
当我簇拥在往来奔跑的人群里,焦急地穿过那条狭窄的小巷时,心里禁不住怦怦地跳起来,如果能够插上翅膀飞往前边仅有一箭之遥的巷口,就可以观看和欣赏它无比美好的容颜了,可是我无法轻易地穿越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迎面过来的多少游客,密密地堵塞着我往前跋涉的脚步。
瞧着这些肥胖的老者、俏丽的少妇和聪颖的儿童,尽是白皙的面庞、碧蓝的眼珠和金黄的头发,不知道是从风光明媚的欧洲本土,抑或阻隔着海洋的美洲大陆前来这儿?有个英气勃勃的青年正侧着身子,满面含笑地从我旁边迂回和徜徉,我打量着他跟自己相似的脸型,猜测他来自华夏的土地,抑或是其他亚洲国家?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里,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地聚集在这儿,只为了瞧一眼神奇的斜塔?每一个燃烧着满腔热情和憧憬着崇高境界的人,也许都会厌倦平庸、琐屑和混沌的日子,而向往着奇异和神秘
的景象,那么比萨斜塔不正是最好的目标?将这充满魅力的印象,永远消融在自己心里,不正是更有意义的一种生存方式吗?
好不容易一步步地挪到了巷口,瞪着两眼张望那青翠得令人心醉的草坪后面,这浑圆得玲珑剔透的斜塔,整座浅黄色的花岗石建筑,在八个楼层中紧挨在一起的两百多座拱门,多么俊秀和细巧的圆柱,纷纷撑住了自己顶部的圆弧,一副典雅和庄严的姿势,真让人肃然起敬。
从深蓝色的天幕底下,抛出那丝丝缕缕夕阳的余晖,那一阵阵璀璨的金光映照着石壁,竟还反射到我激荡的心灵中,赶紧聚精会神地从它底层浑厚而又挺拔的圆圈,往上仰视着五十多米高的顶巅。
在雕刻成像翅膀那样凸起的檐顶,还装饰着一圈菱形的花纹,隐隐约约地透过朵朵云雾的残阳,闪闪烁烁地抚摸着这用多少手掌砌出的图案。
而底下凹陷进去的拱门里面,不知道悬挂着什么形状的铜钟?随着这座建筑的不断倾斜,据说早已禁止人们从里边螺旋形的楼梯往上攀登,哪里还能够敲出清脆而又深沉的钟声呢?
据说,这座比萨教堂钟楼,在十一世纪后期动工兴建时,因为奠基的失误,刚建造了三层即开始倾斜,停顿了一百余年才又继续施工,等到在十三世纪中叶落成之后,塔顶已经偏离垂直的中心线两米多远了。
真得责怪这些技师与工匠们,为什么在追求美丽的线条和轮廓时,竟忘却了必需的结实与稳固?控制教会的僧侣和统治城市的官僚,也曾插手和干扰过这座建筑的进程吗?这也许是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团了。
令人担心的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的侵蚀和凋零,它还不住地往南边倾斜。
有多少人思考着如何让它停止倾斜,隐约可见两根粗长的钢丝,紧牵着塔身教堂背后的地下,这就能够拯救它倒塌的厄运吗?
不可思议的是二十多年前在这儿发生的一场地震,却也未能摧毁它,它依旧在巍然屹立着,神秘地倾斜着。
这真是无比坚强和刚毅的象征,才会有浩浩荡荡的人们赶来探望它,却不顾它身旁那一座庞大和气派的教堂,很少仰望那教堂顶端高出身躯的圆柱,这大约是因为大家都渴望着向神奇而坚强的境界攀登。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有删改) 1. 作者在本文中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写斜塔,说说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出自己对斜塔的情思的。
(4分)
参考答案:①童年对斜塔的期待与遐思;②人生成长中的叩问和淡忘;③成年后与斜
塔不期而遇的心灵震撼;④最后对斜塔六百年悠悠岁月的回想。
(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2. 分析第四段的作用。
(3分)
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与“我”怀有同样情思的人遍布世界各地,进而引发下文更深层次的思考;(1分)内容上,探究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的游客为什么选择来到斜塔下的原因。
(1分)点明和强调了文章的主题。
(1分)
3. 确切地说,斜塔不过是庞大和气派的教堂的一座钟楼,原本只是“配角”,但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地赶来探望它,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庞大而气派的教堂世界上有无数座,而比萨斜塔只有一座,(1分)它能够启示和催促人养成思索的爱好;(1分)从斜塔身上能找到一种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1分)它是无比坚强和刚毅的象征,是人们渴望达到的那种境界。
(1分)
4. 问句的反复使用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请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5分) 参考答案:①文章第一、二两段用“怎么能”的句式突出了斜塔的神秘性和神奇的力量,表明自己的惊叹之情,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或借此激发读者的兴趣,进而引发思考),为下文叙写斜塔的巨大魅力张本。
(2分)②第四段的选择问句说明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地域之广、人数之多,反问句则加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③第⑤⑥两段的问句步步追问,表明了作者更深意义上的思考和随之产生的疑问及尝试解答的努力。
(2分)(要结合文段作分析,有欠缺的酌情扣分)
5. 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哪些哲理性思考?(4分)
参考答案:①对无比坚强和刚毅的东西,人人都充满着敬仰之情;②神奇而坚强的境界是人们向往和乐于攀登的;③意外的失误有时可以成就奇迹;④超越常规和自然的景象常能激发人们探究的欲望;⑤每个人都渴望着超越平庸琐碎的生活方式,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等。
(言之成理即可,一点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