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识字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识字教学之我见
概要: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相信,在小班化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每一粒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开出的将会是更娇艳动人的轻松学习之花!
小班化教学就像一股春风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那么如何借助这股“春风”,让农村低段的识字教学抽枝发芽?
一、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范围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识字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校园、家庭和社会,这些都是识字的好地方,如果能将我们学生的眼睛擦亮,让他们自主地、无意地、有趣地和新字交朋友,那么生活就是他们识字的大课堂。
如学完一上《在家里》一课后,让家长把书本中出现的词语“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和家中其他物件的名称也写在卡片上,贴在家里相应的物品上。
让孩子们在家里使用物品时都叫叫它们的名字。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小班化人少,可以请每个孩子带来已经认识的家里物件的生字卡片,说说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
最后把孩子们收集到的生字卡片贴满教室,整个教室成为识字的园地。
社会生活也蕴藏着丰富的识字资源。
我鼓励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尽可能多的接触并认识很多汉字,如饭店中的菜单、各种警示牌、购物的包装袋、广告纸和商店的招牌等。
班级的墙面上得到展示,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学校生活与孩子们的识字相连。
如通过同学们的名字识字,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小纸片上,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贴在课桌角,鼓励同学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认识自己的姓名
这样,从生活中识字,扩大了识字的范围,孩子们不再觉得识字是件枯燥乏味的事了,识字是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需求,孩子们乐于识字,识字乐趣大大增加,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
二、合作中互动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小班化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注意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根据问题对讨论的方式加以指导,让学生逐步明确讨论的实质和意义,最后达到会通过讨论进行主动探究。
(一)“重点突破”
从自身的识字基础出发,把识字的重点、识字的精力、识字的时间主要放在不
认识的、笔画较多的生字上,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一课中所有的生字。
合作学习的重点放在个别生字上,避免了“平均用力”,花费宝贵的时间。
如,以一上《爷爷和》为例,按惯例进行合作学习,分析所有的生字,每个字
花费1~1.5分钟,“爷、棵、到、给、穿、开、伞、暖、冷、热”10个字约为10~15分钟时间。
而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集中学习“棵、穿、暖、冷、热”5个字,花费的时间约为9~10分钟,而且分析字形更为透彻、细化。
(二)“优势互补”
还是以《爷爷和小叔》为例,基础好的学生认识了10个生字中的8~10个,
那他就可以把自己认识这些字的办法教给同组同学,让他们能更快地掌握生字的字形。
比如,有些学生认识“上课”的“课”,把“讠”换成“木”就是“棵”。
天热时,感觉地面有火烧,所以热下面的四点就是火。
冰有“冫”,冷和冰一样也有“冫”,因为冰让人感觉很冷。
识字方法多,而且在基础好的学生的启发带动下,也能引起部分学生的认知记忆,找出和已有知识的嫁接点,学会这些生字。
三、阅读中多样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最终要为阅读与写作服务的。
要借助文本将识字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改变过去先识字再阅读的状况,把识字与阅读相结合,识字与整个课堂相结合。
如一下19课《乌鸦喝水》,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合理分布,分布落实。
本
课安排了三次识字:在导入揭题环节中就进入生字的学习,引出课题的同时学习了“鸦、喝”两个生字;接下来听课文录音,采用填空练习整体感知,及时融入生字的学习;此后在细读课文时,我采用集中识字的办法把剩下的生字学习了,再把生字送回课文,送回具体的语境。
通过个别练读、小组合作读、小老师领读、自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生字的认识、巩固,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完课文,设计了“用上本课生字说说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在表达中巩固、运用,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产生一种成就感。
最后的指导书写更是进一步巩固生字,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
这样将“贯穿始终,分布落实”的多样识字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识字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相信,在小班化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每一粒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开出的将会是更娇艳动人的轻松学习之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