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检测卷附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检测卷附带答案
单选题(共20题)
1.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A.培养人才
B.传播思想
C.丰富知识
D.发展科技
【答案】 A
2. 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答案】 A
3. 我国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A.活动型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校本课程
【答案】 A
4. 以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作为参照标准,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定。

这种评价属于()。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D
5.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主观臆想
D.主观描述
【答案】 A
6. 人们平时所说的“第一印象”是指()。

A.晕轮效应
B.刻板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 C
7. 下列不属于二次文献的是( )
A.书目索引
B.题录
C.调查报告
D.提要和文摘
【答案】 C
8.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而教学设计是形成教案的一个。

( )
A.“系统化”过程呈现形式
B.呈现形式“系统化”过程
C.呈现形式表达
D.结束“系统化”过程
【答案】 B
9.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长效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答案】 D
10. 三(2)班的一些学生只要作业稍微难一点就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叫苦叫累,对此班主任需要在班级加强学生()。

A.情绪情感的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的教育
D.思维品质的培养
【答案】 B
11. 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

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答案】 D
12. 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 B
13. 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B
14. 年轻的教师初登讲台时往往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是否能被学生和领导接受。

如果用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来解释的话,这时教师还处在()。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答案】 C
15. 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这种迁移符合()。

A.水平迁移
B.顺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具体迁移
【答案】 D
16. 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雨水的美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他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现场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演示教学法
D.示范教学法
【答案】 B
17. 以下哪项不属于教材的内容?()
A.视听材料
B.参考书
C.幻灯片
D.课外活动
【答案】 D
18. 小学生疾跑后不能立刻站立不动或坐下,须继续慢跑一小会儿,主要原因是()。

A.防止低血糖晕倒
B.有利于氧债的偿还
C.防止重力性休克
D.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答案】 C
19.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答案】 A
20. 马斯洛把较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命攸关的需要称为()。

A.生长需要
B.获得性需要
C.缺失需要
D.基础性需要
【答案】 C
大题题(共3题)
1. 以下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你们了解他吗?生:(略)师:是呀,当时宋
朝的大半江山已经被金人占领。

辛弃疾从小就目睹了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百姓
的血泪艰辛,饱尝了亡国之恨,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

二十年哪!想想看,在这二十年的生活里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生:可能天天以泪洗面,想一死了之,可想到抗金事业没完成,想到老百姓的苦难,又不能死。

师:
痛苦,悲愤呀!生:非常难过,可能整日借酒痛骂统治者的无能!师:是呀,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苦闷。

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写了很多的词,但表现的却
是另一番心境与风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一首,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古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词,是人生的一大
乐趣。

那怎样才能读出词的乐呢?不能只满足于字面的意思,还要深入字句里,用我们的想象去感觉,去品味,去推敲,去补充,才会品出词的意境与
趣味来。

咱们再读读开头两句,你看到哪些景......师:辛弃疾在江西农村生
活的20年里,深深懂得每年庄稼的收成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多么渴望每
一年都是个丰收年,多么渴望农民过上好日子!看,这弥漫着浓郁的稻花香里,响奏着群蛙的鸣叫声里,你听到了吗?辛弃疾的心也在欢唱着呀,他在
为谁欢唱呢?生:是在为老百姓!生: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欢唱!师:作
者分明是为这预示丰收的场景而欢喜,不直接说出,而是借稻花香、蛙声代
自己诉说“丰年”。

你觉得是这样的吗?(生纷纷点头)真是妙不可言,再来
一起读这两句词,读进辛弃疾的心里去!
【答案】
【要点】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优点在于:能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辛弃疾身世的深情引述,引领着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世界,通过品味词韵意趣,想象情景,让学生深刻感悟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的欣喜之情。

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不仅饱满而且能够紧密相扣,学生亦能为情所动,随情而读,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诗情。

但也有一些缺憾之处:(1)缺乏开放性,教学设计过于严谨。

驾熟就轻的梳理与密集流畅的引导,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抢眼”,而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淹没在大容量和快节奏的教学中。

学生处处有被“牵”着的痕迹,教学设计显得不够开放。

(2)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理念上,我们都懂得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预设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本教学片段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但是预设导语中夹杂着现成理解的直接呈现,因而就忽视了学生品味诗词的方式与过程。

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对用词的妙处有亲切而自然的体悟,但是没有主体情感的积极参与领悟显然不够深刻。

2.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
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知果
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
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
进行理想教育?
【答案】(1)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
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
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
劳动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
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
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
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
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
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
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教
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
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
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
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
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
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
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第四,以德启智,德
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
学工作中,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

3. 材料:王明在班级中成绩一般,是老师和同学经常忽视的对象。

有一天上
英语课,他在那里叠纸飞机,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他把飞机投向了
空中。

英语老师当场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

问题:(1)请分析王明出现这
种情况的原因。

(2)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个英语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
及其效果。

(3)请你用其他的学习理论,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答案】(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
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王明
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希望被集体中的他人和整个班集体接纳、爱护、关注和
鼓励。

而作为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
他采用上课叠纸飞机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2)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惩罚的形式,这样做不仅不会改变王明的不良行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

在本材料中,英语老师可以采
用消退的方法来消除王明的不良行为。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
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不去强化
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
副作用。

材料中王明在课堂上叠纸飞机并把飞机投向空中,是为了得到老师
和同学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
效方法。

(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即观察者
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也就是说,老师最好的方法是在班级
中树立榜样,让同学们都学习榜样的积极行为,从而抑制个别消极行为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