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模拟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湖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模拟三)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mēn)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B .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jué)强地反抗着命运。

C . 路过人家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果实累累(léi)的柚子树。

D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bèi)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 (2分) (2017八下·萧山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杭州市专门成立了两会通信保障服务工作组,提前筹备完善的保障服务和应急处理方案,确保两会顺利进行。

B . 此次参加湘湖小学“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在诗词积累和诗词创作方面造诣很高,在师生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C . 春雨过后,只见水气从各个方向铺天盖地弥漫开来,远近山村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游客们看了无不肃然起敬。

D . 诸暨五泄风景区内,五个依山而下的瀑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尤以第五瀑最为壮观,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他的家乡是苏南人。

B . 李明睁大眼睛盯住王宁,他被他的奇怪神情弄得莫名其妙。

C . 上学、放学途中,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避免发生事故。

D .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动的。

4. (2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过更多人认为实行微博实名制后,可以让网民增强责任意识,减少网络谣言的发生。

②实名制的推行让不少网友担心,某些揭露社会问题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不敢言。

③从今年3月16日开始,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全部实名制。

④以后未经实名认证的微博将不能发言和转发,只剩下浏览、旁观的权利。

⑤而且个人信息如何安全保护而不被泄露也是一个问题。

A . ②⑤①③④
B . ①②③⑤④
C . ③②⑤①④
D . ③④②⑤①
5. (2分)下列提取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 . 最近热播《舌尖上的中国Ⅱ》是中央电视台着力打造的美食文化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Ⅱ》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

B .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12项大奖。

——王家卫获大奖。

C . 我国将出台分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种模式的高考改革方案。

——我国出台高考改革方案。

D . 《遵义百科全书》经有关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终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遵义百科全书》出版。

二、古诗文默写 (共1题;共10分)
6. (10分)(2019·包头) 默写。

(1) 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3) 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4)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
(6)《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交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________。

(7)《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宫艰苦战斗生活画面。

(8)“________。

________”,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此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52分)
7. (18分) (2016八上·环翠期中)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
②不敢稍逾约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④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录毕,走送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B .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C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 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此自终
D . 足肤皲裂而不知或置酒而招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同为读书,五柳先生和宋濂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他们两人中谁的读书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8. (9分) (2019九上·潮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
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

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

B . 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C . 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D . 本文的认证思路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2)下列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指出人们不读经典的原因,最后号召人们有了认识之后,行动要跟上。

B . 人们不读经典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生活浮躁,匆促的生活节奏,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细细品味。

C . 作者在第②段中例举曹雪芹“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是为了进一步论述经典本身是纯粹的,作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D . 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会对经典产生隔膜,他们无缘分享出来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
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9. (25
分)
祖母的葵花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

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

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

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

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

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

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

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

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

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

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

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

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

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

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

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

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

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

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

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

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

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

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

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

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1)上文第三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2)作者笔下的葵花有哪些特点?试从外形和精神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3)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4)上文第七段写到了凡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

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

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

”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12分)
10. (12分) (2016七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怎样描述回到老宅,躺在吊床上的那份惬意。

我的房子简直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住处,舒适而温馨。

倘若我命中注定要呆在这岛上,我决定再也不远游。

经过这么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尽情地吃喝一通。

这期间,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鹦鹉波尔做一个笼子。

它已非常驯服,与我相处得很融洽。

我记起圈起来的那只小山羊,打算去把它带回家来,或给它喂点食物。

我去了,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因为它根本出不去。

小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我赶紧出来砍一些能找到的树枝和灌木,扔进围篱喂它。

喂完后,我用绳子拴住它,带它离开。

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拴它,它饿怕了,变得非常驯服,像只狗似的跟着我,我不断喂它,它变得那么温驯、可爱,很快就加入到我的宠物行列,以后再也没离开过我。

我把九月三十日,即我登陆的周年纪念日当作一个神圣的日子来对待。

我已经在这儿滞留两年,跟第一天来这儿时一样,毫无获救希望。

我满怀谦卑、感激之情追忆上苍对我孤独生活的各种恩赐。

我虔诚衷心地感谢上帝,他的存在,他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我的孤独生活的不足,人际往来的缺乏。

他支持着我,安慰我,鼓励我仰仗他的神力,期待他永久的惠顾。

我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次来这儿的时候,甚至不同于过去两年的心态。

(1)上面的选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

(2)根据选文,“我”对荒岛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到惬意?如何看待这种“惬意”?
(3)“我”被抛到荒岛前有过多次出海远游的经历。

根据原著,请简要概括其中两次远游的遭遇。

五、写作题 (共1题;共5分)
11. (5分)(2011·福州) 化解生活难题,跨越学习高度,迎接机遇挑战,架设心灵桥梁,独辟创新蹊径,领略人生风景,常常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

少走一步,也许功亏一篑;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

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字数不少于 600。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1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二、古诗文默写 (共1题;共10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答案:6-5、
答案:6-6、
答案:6-7、
答案:6-8、
考点:
解析:
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52分)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答案:7-5、
考点:
解析:
答案:8-1、答案:8-2、答案:8-3、考点:
解析:
答案:9-1、答案:9-2、答案:9-3、
答案:9-4、
答案:9-5、考点:
解析: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12分)
答案:10-1、
答案:10-2、
答案:10-3、
考点:
解析:
五、写作题 (共1题;共5分)答案:11-1、
考点: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