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 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作者:邵明珠
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下半月》2018年第08期
为贯彻落实县教体局《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及对策”大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教师职业态度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原因及对策”这一方面,学校组织2次领导班子座谈会,同时发放调研信息分馈表;教研员座谈会N次,向班主任、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发放调查问卷7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通过不同形式,深入讨论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现状,分析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及对策,听取各方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教师的积极、乐观、阳光的职业态度,对正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影响很大,有助于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状却是教师职业倦怠十分严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有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缺乏责任心;自主专业成长的意识不强,不愿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活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工作缺少热情,对工作厌烦,出勤应付,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备课就上课,课效偏低或无效……一系列表现,最终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二、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 职业艰辛
大多数教师一般每天要上四节课,如果再加上中午自习、大课间、晨读,每天至少5节课,每周最少25节课,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还要绞尽脑汁进行备课设计。
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体力、时间和精神消耗。
2. 工作、家庭双重压力的加剧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使教师承受着极为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重负。
同时近几年国家二胎政策放开,使得许多
中青年教师的主要时间精力调整到生育、养育二孩上面,大多教师在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下,工作热情很难高涨。
3. 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加
家教方法的盲目,父母的离异,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入等,使学校出现了大量难管教的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隔代教育问题日益突显。
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情绪,最终发展为教师的职业倦怠。
4. 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
然而,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教师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二)客观原因
1. 学校层面
(1)制度公信力不足。
大多数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缺少透明,于是即使制度执行相对严格,但是也会被一些“聪明”的教师诟病,更何况制度没绝对的公平、公正。
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学校制度就会渐渐丧失公信力。
(2)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校制度不健全,教师普遍关心量化考核制度、评优树先、年度考核、职称竞聘等制度,但这些制度由于学校的分工不同,很难制定科学合理、统一标准。
如考核制度,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可供参考。
2. 社会层面
(1)家长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迫切追求的目标。
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
(2)学生学情方面。
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不少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社会舆论层面。
当下已进入信息时代,社交平台上,有人用“课上不教课下教”诋毁每位教师;有些家长用微信红包“钓鱼式”讹诈,其结果是教师被处理;更有各类媒体为博眼球无底线炒作各类教育热点等,许多教师对教育的执著和热情,在不断遭受冲击、再冲击,工作热情惭惭失去。
3. 政府层面
(1)学校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普遍师资欠缺,学校布局不合理,同一个乡镇,有的联小,学生仅有4个,却不得不分配2名教师,而有的学校班级人数达到60,也要分配2名教师,同时因为教室不足,大班额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造成学校之间教师工作量悬殊巨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2)职称结构不合理。
能及时聘上中级、高级教师,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讲,不但是一种荣誉,更代表着工资待遇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由于相应职称的比例太小,名额太少,许多教师只能“望洋兴叹”,于是工作热情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检查中,消亡殆尽。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主观方面
1. 加强职业理想和人生观的教育。
这是职业引领的关键,从事教育事业没有显赫的地位,优厚的收入,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力争做“四有好老师”。
2. 加强师德教育,端正自我定位。
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乐于奉献,甘于平凡,是消除职业倦怠的精神良药,为什么以前教师的待遇不高,但教师工作都是态度端正、热情饱满、艰苦而能体验着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奉献的心,乐此不疲、甘于平凡有着好的心态。
(二)学校层面
1. 学校关怀。
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提高办公条件,让教师在繁重工作中,享受关爱,体会温暖,从情感深处,感受到教学工作美好。
必要时可以为教师进行心理输导,为教师减压,也可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让教师身心走出亚健康状态,让每一名教师安心、舒心,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2. 完善制度。
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考核制度,可以将不同层面教师均纳入考核管理,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职称竞聘中,都享有均等的获聘机会。
坚持制度的公正公平、阳光透
明,对于教师普遍关心的荣誉评选、职称竞聘、年度考核等工作中,要广泛听取不同层面教师的意见建议,增强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3. 有效培训。
进一步提高教研员教研能力,在学科培训、教学常规的管理与指导中,更加专业,让每位教师在参加各级培训活动中,其教育教学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完善学校学科骨干教研团队,提高学校整体教研能力的同时,为其它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三)政府及主管部门层面
1. 坚持正确的舆论能导向。
政府通过媒体的正面报导,宣传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提高教师的合理工资待遇,让“清贫”与“寒酸”淡出教师的生活;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平凡,不神化教师的职业形象。
2. 优化职称结构。
首先是进一步加师资配备,改变单纯以师生比为标准的配备模式,充分考虑教师老龄化、学校分布状态等因素,加大师资配备。
其次建立“县级教师志愿者储备库”,为各学校临时聘任代课教师提供智慧资源。
最重要还是优化学校职称结构,适度调整职称比例,让老教师和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都有机会获得聘任更高一级职称的机会。
3. 优化学校评价机制。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进一步强化习惯在教学评估时的比重。
将习惯养成效果的检查,进一步落实到制度措施的完善和过程的有效管理,切实让养成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工作中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它的成因涉及多个方面,虽然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的,但是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每一位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地思考对策,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对业务的研究,对个人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势必对客观的、外部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