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焊焊接施工(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G焊焊接施工(一)
焊接基本操作技术
(一)焊接基本操作
焊接基本操作技术包括起弧、运丝、接头、收弧等四个环节,我们只有很好的把握了这四个环节,才有可能焊出漂亮美观的合格焊缝。
1、焊道的起头起弧又叫起头。
一般情况下,这部分焊道会略高一些,形成“烟袋头”,内在质量也难以保证。
这是因为起弧时工件温度较低,引弧后又不能迅速使焊件温度升高,所以起点部分的熔深较浅,也极易出现焊接缺陷,特别是手弧焊。
解决的办法:
(1)在距焊缝起头处10mm左右引弧,然后先将电弧适当拉长,进行预热。
(2)重要焊缝采用引弧板,从引弧板上引弧,焊后割掉引弧板(见下图)。
(3)引弧前注意用钢丝钳将焊丝端的球形圆头剪去。
2、运丝(条)
手弧焊时焊条有三个基本运动,即沿焊条中心线向熔池送进、沿焊接方向移动和横向摆动。
(1)送丝: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时焊丝送进由送丝机构执行。
虽然如此,但焊枪保护套与工件表面距离还是由焊工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焊枪与工件表面距离应为焊丝直径的10~12倍。
我们现在用的φ1.2mm焊丝,所以这个距离最大不超过15mm,最小也不能小于12mm。
(2)纵向运动
焊枪在平焊时的纵向运动方向有左焊法和右焊法,二者各有优劣。
右焊法在集中热量、保护熔池、成形饱满方面优于左焊法,但因焊枪挡住了视线,容易焊偏;
左焊法在焊缝表面成形平整和掌握焊接方向等方面优于右焊法,但观察熔池要困难一些。
一般气体保护焊都采用左焊法,特别是焊对接焊缝时。
详见下图。
焊枪沿焊接方向移动的目的是控制焊道成形。
若焊枪移动太慢,则焊道会过高、过宽、外形不整齐,焊接薄板时会发生烧穿等缺陷;若焊条移动太快,则焊丝与焊件熔化不均,造成焊道较窄,中间隆起,甚至发生未熔合与未焊透等缺陷。
单层单道平焊和多层多道平坡口焊时,焊枪移动一般均为直线形,这样才能保证焊缝的两条边线具有较好的直线度。
焊枪沿焊接方向移动的速度,主要受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等焊接规范影响,由焊缝成形状况决定,即焊枪移动速度
要保证焊缝能够熔合与成形良好。
(3)横向摆动
焊枪的横向摆动,是为了对焊件输入足够的热量,获得一定宽度的焊缝或焊道,保证焊缝与母材交界处熔合良好。
焊枪横向摆动的辐度、速度、手法应根据焊件厚度、坡口宽度、焊缝空间位置、焊道层次、焊缝表面成形要求等来决定;其中横摆辐度的控制,单层单道焊和多层焊的打底焊主要用目测,即用眼睛来控制焊枪在焊缝接口两侧的距离要基本相等,以后各层则以前一焊道形成的两条边线作基准线。
焊枪横向摆动手法有以下7种:
直线形、直线往复形、锯齿形、月牙形、三角形、环形、8字形。
1)直线形运丝(见下图)
此法适用于6mm以下钢板的单层单道焊接和6mm以上钢板的多层多道焊的打底焊接。
2)直线往复形运丝(见下图)
此法适用于薄板焊接与多层多道焊的打底焊接。
3)锯齿形运丝(见下图)
其手法简约,便于控制,焊缝表面成形平整,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焊缝焊接,特别是多层焊的盖面焊。
4)月牙形运丝(见下图)
焊缝成形饱满,边线熔合良好,适合于盖面焊。
倒月牙形对于立焊的盖面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5)三角形运丝(见下图)
适用于坡口较宽的平焊缝、多层焊的平角焊缝、立对接焊和立角焊打底。
6)环形运丝(见下图)
正环形适用于坡口较宽且要求成形饱满的平对接焊缝,斜环形适用于多层焊的平角焊缝盖面。
7)8字形运丝(见正图)
适用于坡口很宽的平对接焊,在高强钢焊接中一般不用(高强钢大坡口焊接必须采用多层多道焊,不能采用多层焊)。
上述的焊枪运动手法与焊接位置、接头型式、焊丝直径、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从根本上说是由焊缝成形状况决定的。
3、焊道的连接
在焊接操作过程中,由于焊条长度的限制或操作姿势的变换,就出现了焊道连接问题。
焊道连接一般有“头接尾”、“头接头”、“尾接尾”、“尾接头”等四种形式(见下图)。
焊缝接头时如果操作不当,会形成脱节、接头高出或焊接缺陷。
因此每一种形式的接头都有独特的技术要领需要掌握。
(1)头接尾:手弧焊时此种接头形式应用最多,接头方法是在先焊焊道弧坑稍前处(约10mm)引弧。
稍稍拉长电弧预热,然后将电弧移到原弧坑的三分之二处,填满弧坑后即向前进入正常焊接(见下图)。
如果后移太多,则可能造成接头过高;后移太少,将造成接头脱节,产生弧坑未填满的缺陷。
接头时动作要尽可能快一些,形成热接头。
(2)头接头:要求先焊焊道的起头处要略低些,接头时在先焊焊道的起头略前处引弧,并稍微拉长电弧,将电弧引向先焊焊道的起头处,并覆盖它的端头,待起焊处焊道焊平后再向先焊焊道相反方向移动(见下图)。
(3)尾接尾:是后焊焊道从接头的另一端引弧,焊到前焊道的结尾处,焊接速度略慢些,以填满焊道的弧坑,然后以较快的焊接速度再向前焊一段后熄弧(见下图)
(4)尾接头:是后焊焊道结尾与先焊焊道起头相连接,要利用结尾时的高温重复熔化先焊焊道的起头处,将焊道焊平后快速收弧。
下图为尾接头。
4、焊道的收尾
一条焊道结束时,不能立即拉断电弧,否则将形成低于焊件表面的弧坑,过深的弧坑会使焊道收尾处强度减弱,并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而产生弧坑裂纹。
所以收尾动作不仅是熄弧,还要填满弧坑。
一般收尾动作有以下四种形式:
(1)启动收弧装置收尾气保焊机大多有收弧电流和电压装置,收弧时按下控制开关,焊接电流和电弧电压就会下降至预设的收弧电流和电压,填满弧坑后熄弧就可以了。
这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
(2)划圈收尾法当焊机的收弧装置失灵时,采用此法。
即焊枪移至焊道终点时作圆圈运动,填满弧坑后再拉断电弧,此法只适用于中厚板(见下图)。
(3)反复断弧收尾法当焊机的收弧装置失灵时,采用此法。
即收弧前在弧坑上作数次反复熄弧——引弧,直到弧坑填满,但碱性焊条不适用此法(见下图)。
(4)回焊收尾法收弧前适当改变焊条角度(见下图),由位置1转到位置2,待填满弧坑后再转到位置3,然后拉断电弧(适用于碱性焊条)。
(二)定位焊
1、焊件的摆搭定位要求:
平齐、均匀。
表面平,端头齐,无错边,无错位;尺寸准确,间隙均匀。
2、焊件的定位焊要求:
(1)焊丝所用焊丝应与正式焊接时相同,若两焊件
强度等级不同,按强度等级低的母材选择焊丝,但高强度结构钢均可用50级普通焊丝进行定位焊;
(2)预热如正式焊接时要求预热,定位焊时也要按同样要求预热;
(3)参数为防止未焊透,定位焊焊接电流与电弧电压应比正式焊时大10~15%;
(3)位置定位焊缝应视焊缝长短避开焊缝交叉处10~50mm;
(4)高度对接焊缝应尽可能平整,两端与母材平滑过渡,以防止正式焊接时出现未焊透;角焊接头定位焊缝高度不应大于正式焊缝的2/3,且最大不超过6mm;
(5)缺陷如定位焊缝出现开裂或其它焊接缺陷,应彻底磨除后易位重焊;
(6)长度与间距板厚小于4mm时,焊缝长度为5~10mm,间距为50~100mm;板厚4~12mm时,焊缝长度为10~20mm,间距为100~200mm;板厚大于12mm时,焊缝长度为15~30mm,间距为100~300mm。
下图为板厚小于4mm时对接焊缝的定位焊要求。
(三)平对接焊操作
平对接焊是在平焊位置上焊接对接接头的一种操作方法。
平对接焊有无坡口和有坡口两种(见下图)。
无论何种焊接操作,焊枪与工件都会产生两个角度,一个为径向角,即焊枪与水平板之间的夹角(下图左);一个为行走角,即焊枪与前进方向的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下图右)。
1、不开坡口的平对接焊(板厚3~6mm)
首先进行正面焊接,直线形运丝。
焊枪径向角如上图左,行走角应反向还为前倾角并可加大至5~10°(上图右为手弧焊焊条角度。
因气保焊无药皮,焊丝熔液流动性要差一些);熔深应保证达到板厚的2/3;焊缝宽度为5~8mm,即比坡口宽度每侧加宽2mm左右;余高要小于1.5mm;
正面焊完后要进行封底焊接。
封底焊前要用砂轮进行清根,一直清到看不到焊缝缺陷,即无黑线黑点黑疤;然后稍稍调大焊接规范,以较快速度完成焊接。
2、薄板的平对接焊
当焊接厚度为2mm或更薄焊件时,最容易产生烧穿、焊缝成形不良、焊后变形严重等缺陷。
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装配间隙最大不应超过0.5mm,剪切时的飞边应锉修掉;
(2)装配时错边不应超过板厚的1/3,对于要求高的焊件,错边不应大于0.2mm,最好采用夹具组装;
(3)定位焊缝可采用点焊,间距应短,为80~100mm;
(4)采用快速直线或直线往复式运丝,如下图左1、2;
(5)最好将焊件一头垫起,使其倾斜15°~20°进行下坡焊,如上图右;
(6)为减少焊接变形,焊接时起弧处可离端头20mm,收弧处亦离端头20mm;焊完后用木榔头或
较小的铁榔头敲击焊缝,以消除应力;
(7)焊件冷却后如有变形,应进行校正,最后补焊首尾端未焊处。
3、开坡口的平对接焊
采用多层焊法(见下图左),对于坡口较宽的高强钢焊缝应采用多层多道焊法(见下图右)。
多层焊是指每层只有一条焊道,需熔敷两个以上焊层才能完成的焊缝或所进行的焊接操作(如上图左)。
多层多道焊是指需熔敷两个以上焊层,且除打底焊外,每层焊缝都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焊道依次施焊、并列组成的焊缝或焊接操作(如上图右)。
多层焊和多层多道焊根据其位置分为打底焊、填充焊和盖面焊。
(1)打底焊多层焊的第一层焊缝称为打底焊。
打底焊要采用小直径焊丝(最大不超过φ1.2mm)并进行直线或直线往复运丝,以防烧穿;同时要注意保持焊缝宽度和边线直线度。
当间隙较大无法一次焊成时,可采用缩小间隙法(见下图)。
即先在坡口两侧各堆敷一条焊缝,使间隙变小,然后再焊一条中间焊缝。
(2)填充焊处于打底焊和盖面焊之间的焊缝均称为填充焊。
每层填充焊焊前都应先对先焊焊道进行清渣,然后
以前一层的焊缝边线为基准,采用“中间快两边慢”的锯齿形或月牙形运丝手法施焊,即焊枪横向摆动到边线时稍作停留,否则将产生边缘未熔合;同时要注意每层焊缝不要太厚,一般为3mm左右;各层起、收弧方向应相反;上下层接头需错开最少20mm左右;另外还要注意每层焊缝表面的平整,如有不平,应先补平。
多层多道焊施焊时采用直线形运条,焊枪不作横向摆动。
为保证盖面焊表面成形平整美观,最后一层填充焊应注意不要烧坏坡口边缘轮廓,留下1mm左右不要焊满。
(3)盖面焊最上面一层焊缝为盖面焊。
多层焊盖面焊成形要求平、直、匀。
焊接电流和电弧电压可稍小一些。
同样要采用“两边慢中间快”的锯齿形运丝,但速度稍快一些,眼睛要注意观察坡口边缘,要确保焊平,防止咬边。
多层多道焊盖面层要更加注意相邻焊道的熔合良好。
4、大型典型工件对接焊缝焊接(下图)
(1)定位焊:按要求进行装配定位焊,要求接口齐平,定位焊缝长度为10~20mm,间隔100~200mm;
(2)焊接顺序:先焊中间,后焊两侧;
(3)焊接方法:因每条焊缝都长达3米,故应采用分段逐步退焊法、跳焊法或交替焊法;每段焊缝长度为100~350mm;每次起头都要焊透,收弧要填满弧坑,焊道接头要圆滑平整。
分段逐步退焊法(从中间向两端,左—右—左—右—左—右—左—右,运丝方向为向左—向右—向左—向右—向左—向右—向左—向右)
跳焊法(分为8段,从一端开始,焊一段,空一段)
交替焊法(从两端向中间,跳跃式,右—左—中—右—
左—右—左)
(四)平角焊
1、各部名称角焊缝各个部分的名称,见下图。
2、焊脚尺寸增大焊脚尺寸在一定情况下可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
一般焊脚尺寸随焊件厚度的增大而增加,见下表。
焊脚尺寸决定焊接层数与焊道数。
当焊脚尺寸在8mm以下时,多采用单层焊;
当焊脚尺寸在8~10mm时,采用多层焊;
当焊脚尺寸大于10mm时,采用多层多道焊;
3、装配定位焊要求与平对接相同。
装配时可考虑留有1~2mm间隙。
4、引弧引弧点在起头后10mm左右,拉长电弧对起头处预热,然后从起头处正式施焊(下图)。
5、平角焊平角焊包括角接接头、T形接头和搭接接头平焊。
因操作方法类似,下面介绍T型接头和搭接接头焊接操作。
(1)T形接头焊接径向角根据两板厚度差调整。
板厚相等时为40~45°(见下图a),立板薄时增大(见下图b 左、b右),立板厚时角度相反。
焊接角焊缝时,最容易出现的缺陷就是焊缝单边(角度偏下)。
但如进行T型接头焊脚尺寸为5mm以上平角焊时,将焊丝端头水平移开至距夹角1~2mm处,可得到等脚焊缝。
焊丝的行走角为前倾角,一是可对焊接区有预热作用,二是可使焊缝平整;但前倾角太大,则会使焊波成尖角,焊缝中间隆起,熔深变浅,成形不良,严重者可使焊缝两侧产生熔合不良.
(2)搭接接头平焊,焊丝径向角也应如T形接头一样进行调整,见下图。
6、单层焊
焊脚尺寸小于8mm时,进行单层焊;焊脚尺寸小于5mm 时,可用直线运丝和短路过渡法进行均匀速度焊接;焊脚尺寸为5~8mm时,采用左焊法、斜圆圈形运丝(下图)。
运丝时由a-b要慢,以保证水平焊件的熔深和熔合良好;由b-c 稍快,以防熔化金属下淌;在c处稍作停留,以保证垂直焊件的熔深,避免咬边;由c-d稍慢,以保证根部焊透和水平焊件的熔深;由d-e也稍快,到e处也作停留……;注意收尾时要填满弧坑。
7、多层焊
当焊脚尺寸为8~10mm时,宜采用两层两道焊。
第一层右焊法直线形运丝,焊接电流稍大,以保证熔深足够。
收弧时填满弧坑;第二层焊掉头施焊,采用左焊法斜圆圈形运丝。
8、多层多道焊
当焊脚尺寸大于10mm时,采用多层多道焊。
如采用多层焊,焊缝成形会美观一些,但热输入增加,且焊丝熔液容易下淌。
如焊脚尺寸在10~12mm时,采用2层3道焊(下图)。
打底焊同多层焊(上图中的焊道1);
第2条焊道覆盖打底焊不小于2/3,焊条与水平焊件的角度要稍大些,在45~55°之间(上图中的焊道2),采用锯齿形或斜圆圈形运丝,以使熔化金属与水平焊件很好地熔合,但在c、e点不作停留;
第3条焊道覆盖第2条焊道的1/3~1/2,焊条与水平焊件的角度为40~45°(上图中的焊道3)。
角度太大易下偏,太小易与第2焊道间形成沟槽;直线形运丝,不宜太慢,否则易产生焊瘤;
焊接中如发现第2焊道覆盖第1焊道大于2/3时,第3焊道可采用直线往复形运丝,以免第3焊道过高。
如第2焊道覆盖太少,第3焊道可采用斜圆圈形运丝,且在立板侧要稍作停留,以防咬边。
如果焊脚尺寸大于12mm,可采用3层6道(下图左)或4层10道焊(下图右)。
操作仍按上述方法。
但这样的平角焊缝只适用于承受较小静载荷的焊件。
因此对于承受重载或动载的较厚板平角焊应开坡口,如在立板开单边坡口(下图,适用于15~40mm 板厚);
当钢板厚度大于40mm时,应在立板两边开坡口(下图)。
焊接方法同多层多道焊。
注意:无论是多层多道焊或者是单层单道焊,在操作中必须使每层的焊脚,在该层中从头至尾保持均匀美观。
4、船形焊
为了克服平角焊时咬边和单边缺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下图所示角度的焊法,此法叫做船形焊。
船形焊的优点是可采用平对接焊的焊法,可采用较大焊接规范,一次可焊成焊脚尺寸在10mm以上焊缝,且焊缝成形美观。
但对热输入有限制的高强钢不宜采用。
5、角焊缝横截面要求
(1)焊脚高度尺寸偏差:焊件厚度为4~8mm时,允差为+1mm,当焊件厚度为10~12mm时,允差为+1.5mm;
(2)上下焊脚要基本对称;
(3)焊缝表面形状最好为下凹,其次为平整,要避免凸起。
因此下图中三种角焊缝横截面,a为最差,b次之,c 为最佳。
因a焊缝与焊件形成了圆滑过渡,应力集中为最小,可提高焊件承载力。
6、典型角焊缝工件焊接三块面积不同的钢板成回
字形焊为一体(如图)
(1)此焊件焊接顺序有三种方案:
方案一:先将件2焊到件3上,再将件1焊到件2上。
此顺序焊接变形小,但焊接应力大(因为件2与件3焊在一起,等于是件3的厚度增加了,会使焊接变形减小;但件1与件2焊接时,件2应力已难以释放,故焊接应力会增大)。
此方案适用于低碳钢焊接(因低碳钢塑性好,可用塑变消除应力);
方案二:先将件1焊到件2上,再将件2焊到件3上。
此顺序焊接变形较大,但焊接应力小(因件1与件2焊接时,件2尚处于自由状态,应力可自由释放;件2与件3焊接时也是如此)。
此法适用于高强钢焊接(因高强钢塑性较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可收到既焊
接应力和变形都能得到较好控制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1)焊接件1与件2两侧长缝,两端各留20mm暂不焊;一侧为左焊法,另一侧为右焊法(以下同);焊枪径向角45°;
(2)焊接件2与件3两侧长缝,两端各留20mm暂不焊;径向角55~65°;
(3)焊接件1与件2两端封头焊缝,包围焊;焊枪径向角45°;
(4)焊接件2与件3两端横向焊缝,包围焊;焊枪径向角55~65°;
此法焊后变形和应力都会较小。
(五)立对接焊
立对接焊是指对接接头焊件处于立焊位置时的操作。
立对接焊有两种方法,向上立焊(见下图1)和向下立
焊(下图2)。
对于高强钢焊接,只能用向上立焊法。
1、向下立焊气保焊采用细丝短路过渡,焊丝倾角为向下5~10º,气体流量比平焊时要大些;手弧焊采用立向下专用焊条。
2、向上立焊
(1)应注意防止的焊接缺陷:
1)两侧咬边;2)焊波不匀出现焊瘤或脱节;3)焊缝两边线不直,焊缝宽窄不一;4)接头隆起或脱节。
(2)不开坡口对接立焊操作要领:
1)采用短路过渡,焊接电流120~150A,电弧电压20V 左右;
2)焊枪径向角90°,行走角60~80°;
3)尽量采用有依托,即把臂膀轻贴上体肋部或大腿、膝盖位置(根据焊缝离地高度来确定);
4)3mm以上板厚均采用三角形运丝;
5)从接缝中起弧,稍作停留,对起头处预热,然后斜向一侧下降——横摆——斜向中间上挑,焊枪运行轨迹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同时形成一个“台阶”;重复上述动作,就会形成由一个一个“台阶”组成的立焊缝(见下图);
6)横向运丝时,要以眼睛为尺,以焊缝间隙为中心,两侧运行距离始终要相等,这样才能保持焊缝宽度一致;运行中在每个三角形顶点都要稍作停留。
7)纵向中间上挑运丝的辐度不能太大,最大不超过
1.5mm,并要保持均匀一致和匀速。
这样才能避免焊波的不匀(烟袋头、老鼠尾)和焊缝的脱节。
8)接头时要注意采用“热接头”,并要和起弧时一样,在接缝中引弧后要拉长电弧进行预热,以防止接头隆起或脱节。
9)在焊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正常的熔池形状,这是保证焊缝成形良好的关键。
熔池正常形状应为横椭圆形(下图a),这样才可保证焊波弧线中部不出现流垂。
如发现熔池形状下缘逐渐鼓肚变圆时(下图b、c),要立即熄弧,待熔池稍为冷却后再行引弧焊接。
(3)开坡口的立对接焊
多采用多层焊。
焊接时要认真把握两大关键:
一是要保证打底焊的正面成形良好;
二是要保证每层焊缝的平整度(此种焊缝最易出现的毛病是中间焊道不平整,中间高,两侧低,甚至出现焊瘤缺陷);
(下图a为正面焊缝表面成形不良,下图b为为正面焊缝表面成形良好);
操作要领:
1)装配时要注意板面平整,坡口为60°,钝边均匀、适当,根部间隙适当(一般为0~2mm,并注意上端间隙大于下端);
2)采用锯齿形、小月牙形、三角形运丝法或跳弧焊法。
高强板必须采用三角形运丝法。
3)最关键的要领是在焊接过程中要在熔池上方保持一个小熔孔,其直径比间隙稍大一点(0.5~1mm);如太小,则表示背面未焊透;如太大,则表示背面已形成焊瘤;
4)最后一层填充焊焊道,最好做到中部下凹,并低于焊件表面1~2mm;同时注意不要烧坏坡口边缘轮廓;
5)盖面焊要求表面平整时,可用反月牙形或锯齿形运丝;要求表面饱满时,可用正月牙形运丝;运丝速度要均匀,摆动要有规律;中间摆动要快,两侧稍作停留。
这样就能保证焊波细腻,成形美观(见下图);
6)每层焊道焊后都要清渣,以确保层与层之间不产生夹渣,熔合良好。
(六)立角焊
立角焊系指T字接头焊件处于立焊位置时的焊接操作,见下图:
1、向下立焊(下图左)
打底焊采用直线法(下图a图1)或跳弧法运丝(下图a图2);焊枪向下倾与水平线成80~85°,径向角酌情而定(参见上图)。
盖面焊采用向上立焊,三角形运丝,在三个顶点稍作停
留(下图b)。
2、向上立焊
操作要领大体和立对接相同。
不同的有以下几点:
(1)行走角为75~90°,径向角为左右相等(板厚相等时),板厚不等时要进行适当调节;
(2)在与立对接焊相同的条件下,焊接电流比立对接稍大一些;
(3)高强钢采用三角形运丝,低碳钢可采用三角形、月牙形、锯齿形或跳弧焊法(见下图)。
操作要领大体与前同。
出现第一个熔池时,抬高电弧,当看到熔池冷却成一个红点时(面罩中还可见到时),将电弧下降到弧坑处,并使熔滴下落与前面熔池重叠2/3,然后再抬高电弧。
这样就能有节奏地形成立角焊缝。
这里的关键是恰当掌握电弧下降的时机和位置,过快与前面熔池完全重叠,会形成焊瘤,过慢会形成熔合不良,电弧下降位置与前个熔池距离太远,又会造成焊波脱节;
4、为保证焊缝两边宽度相等,亦需以焊缝为中心,用眼睛作尺子,保证焊枪在两侧运动辐度始终相同;
5、对于局部间隙过大的处理,低碳钢可采用立向下方法将间隙填满后再进行正式焊接,高强钢则应采用增焊打底
焊道方法处理。
(七)典型零件焊接
焊接一实腹式吊车梁,高强结构钢,板厚8mm。
形状如下:
1、定位焊:焊接电流220~240A,电弧电压22~24V,缝长20~30mm,间隔25~300;
2、焊接方案分析
(1)零件组成此吊车梁由腹板(1件)、翼板(2件)、端板(2件)、筋板(10件)组成;
(2)焊缝共80条腹板+翼板4条、腹板+ 端板4条、端板+翼板12条、
筋板+腹板20条、筋板+翼板40条;
(3)所在焊缝均沿吊车梁纵向十字中心线对称分布;
(4)因先焊焊缝变形大,所以如按常规顺序焊接,吊车梁焊后将会产生旁弯、下挠甚至扭曲变形;
(5)引起上述变形的主要焊缝为腹板+翼板(可引起下挠、旁弯)、筋板+腹板(可引起旁弯)、筋板+翼板(可引起下挠),端板与翼板、腹板焊缝影响不大;
(6)焊接方案
为避免下挠,应先焊筋板与腹板焊缝,借以增强腹板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