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双跨说“疙瘩”——《红楼梦》与东北话之十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双跨说“疙瘩”——《红楼梦》与东北话之十四
“手也未拉得成,头上倒磞了一个疙瘩。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之“疙瘩”,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注为gā da。
疙瘩,一马双跨。
本音gēdā,用于黄土地;方音gā da,用于黑土地。
疙瘩,一马双跨。
还有一个同音同形异义词——圪塔。
疙瘩与圪塔,同属形声字。
圪塔,从土;疙瘩,从疒。
两词声旁相同,因而音同;两词形旁不同,因而义异。
同为形声字,但各自从土或从疒的“坩”与“疳”,应属明鉴。
从土的圪塔,与同样从土的“里”、“块”和“地(方)”相通。
里,《说文解字》注,“居也。
从田从土。
”
圪塔,《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注为gē da,是其本音。
圪,疙,在黑土地上皆读作gā,符合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中的韵母暨韵腹“a与e与o相互替代的非普遍规律”。
或因囿于多音字“塔”之常见读音tǎ,某些东北乡亲乃至方家,宁愿以同音词“疙瘩”替代“圪塔”,甚至以同音象声词替代“圪塔”,也不愿把“东北那地方”写成“东北那'圪塔’”。
诸如:“那疙瘩没人儿。
”——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
“唉呀妈呀!女乒领奖台上都是俺们东北那嘎嗒的”。
——网易(2016年8月18日)新闻标题
圪塔,在《辞海》中的释文,是“小土丘”。
日常生活中,咱们或许意识不到“小土丘”的存在,意识不到咱们学习、工作或生活的地方就是“小土丘”。
可是,只要咱们打开自己的房屋产权证,就会豁然发现:表示咱们的房屋坐落的“行话”,原来叫“丘地号”。
小土丘,丘地,用咱们黑土地上的东北话说,就是“圪塔”,简称“圪儿”。
俺们这圪儿猪肉炖粉条儿,俺们这圪儿都是活雷锋。
——歌曲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里,雪村先生是这样唱的吧?
或因少见多怪。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圪塔”的音与义,不才自认应属东北方言史上的“初诂”。
吹牛哈。
疙瘩,从疒,如同刘姥姥头上的疱(bāo),含义跟人体有关。
疙瘩楼儿,疙瘩鬏儿,苤茢(piěla)疙瘩等等球状物体,是其引申义。
老疙瘩,也曾是母亲体内的“肉球子”。
“空中圪蹴(扢就)着几圪塔塔云,大地上呼(抇)扇起一股股风,……,山药疙瘩酸捞饭,优秀村官靠巧干……。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2009年10月26日)《民情日记:我工作的“晴雨表”》里来自山西忻州的这段“告白”,蕴含着“疙瘩”与“圪塔”(圪塔塔)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分野。
因为喜欢(xiē han/hen)叠字,黑土地上乡亲们所说的“圪塔”,黄土地上乡亲们会说成“圪塔塔”;黑土地上缩略成的“圪儿”,黄土地上则缩略成“塔塔”。
如:
“二茬茬韭菜捆把把,好容易遇在一搭搭”。
——马继荣《河套方言集锦》(远方出版社 1999年)。
其中的搭搭,应指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