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爆炸现象:物质从一种状态经物理或化学变化为另一种状态,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快速释放,产生声、光、热或机械功,使爆炸点周围的介质中的压力发生骤增的过程称为爆炸现象
事故性爆炸:在生产活动中,违背人们意愿造成巨大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爆炸现象称为事故性爆炸
1.按爆炸前后物质成分变化不同,爆炸事
故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等类型。
2.化学爆炸可分为三类。
简单分解爆炸、
复杂分解爆炸及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等3.按爆炸过程类型的不同,爆炸事故可分
为6种。
着火破坏型爆炸、泄露着火型爆炸、自
燃着火型爆炸、反应失控型爆炸、传热
型蒸汽爆炸、平衡破坏型蒸汽爆炸
4.物理爆炸的条件和化学爆炸的条件分
别是什么?
物理爆炸条件:爆炸体系内存有高压气
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高压气体或蒸汽
急聚膨胀,以及爆炸体系域周围介质之
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
化学反应要成为爆炸反应必须同时具
有反应过程放热性、反应过程高速度和
反应过程产生大量气体产物等三个条
件
5.爆炸破坏力形成同时具备的五个条件
是什么?
可燃物、助燃剂、可燃物与助燃剂均匀
混合、爆炸性混合物处于相对封闭的空
间内、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6.爆炸预防技术和防护技术中有哪些具
体措施可用于防爆?
爆炸预防技术:控制工艺参数、防止爆
炸性混合物形成、控制点火源、防爆监
控措施
爆炸防护技术:惰化防爆、爆炸抑制、
爆炸阻隔、爆炸泄压、爆炸封闭
7.爆炸防护技术措施(5种):惰化防爆、
爆炸抑制、爆炸阻隔、爆炸泄压、爆炸
封闭8.防爆技术措施优选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分级控制原则、多层次
控制原则
9.多层次控制原则中的六个层次。
预防性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
大性控制、维护性能控制、经常性控制、
紧急性控制
10.燃烧的三种形式:扩散燃烧(燃油与空
气的混合)、蒸发燃烧(汽油、酒精)、分解燃烧(木材、煤、纸)
第一章气体爆炸
可燃性气体:凡是常温、常压下以气体状态存在,在受热、受压、撞击或遇电火花等外界能量作用下具有燃烧或爆炸性能的气体通称为可燃性气体。
链式反应:能使活化中间产物再生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
爆炸极限:爆炸上限与爆炸下限的统称
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可燃气最高浓度
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可燃气最低浓度
爆炸指数:在标准爆炸容器及测试方法下,测得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每次试验的最大爆炸超压称为爆炸指数
1.爆燃和爆轰的区别。
爆燃:火焰以亚音速在未燃气体混合物
中传播,爆炸超压一般为初始压力的7
到8倍
爆轰:火焰以超音速传播,爆炸超压一
般可达到初始压力的15到20倍
2.燃烧与爆轰的区别(四个方面)。
速度区不同、燃烧易受影响,爆燃不受
影响、质点运动方向不同
3.热点火机理。
在热点火机理论中,物质因自热而引起
着火,从阴燃到明燃直至发生爆炸的现
象,称为热爆炸或热自燃,习惯上也称
自动着火或自动点燃
4.链式反应机理。
链式反应机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链引发游离基生成,链式反应开
始
2)链传递游离基与原始反应物作
用生成稳定化合物,并产生新的游
离基
3)链终止游离基消失,链式反应终
止。
5.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并详细说明影响
规律。
(六个方面)
(1)初始温度爆炸性混合物的初始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即
爆炸下限降低而爆炸上限增高
(2)初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大,爆炸极限扩大。
压力降低,爆炸极限范围缩
小
(3)氧含量混合物中氧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上限提高更多(4)惰性介质即杂质若混合物中含惰性气体的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范
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增加到某
一数值,可使混合物不发生爆炸(5)容器容器管径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6)点火能量能源型物质对爆炸极限范围的影响是:能源强度越高,加
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爆炸
极限范围越宽
6.列举影响气体爆炸的影响因素,并详细
说明。
可燃气体及氧化剂种类;气体浓度;点
火源能量大小;点火位置;爆炸封闭空
间;障碍物大小;数量及形状
7.初始压力对爆炸超压的影响。
随着初始压力增加,气体分解发热量增
加,最小点火能量降低,爆炸超压增高,即气体爆炸越容易发生,爆炸越猛烈8.初始压力对爆轰成长距离的影响。
随初始压力的增大爆轰成长距离而显著
缩短
9.气体爆炸具备的条件
第一章粉尘爆炸
定义:最大允许氧含量是指使粉尘/空气混合物不发生爆炸的最低氧气浓度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是指在特定实验
条件下,点燃壳体内所有浓度范围的被试可燃尘粉/空气混合物,通过20mm长结合面时均不能点燃壳外同种粉尘/空气混合物时的空腔与壳内之间的最大间隙
1.粉尘爆炸时的气相点火机理和表面非
均相点火机理。
气相点火机理认为,粉尘点火过程分为
颗粒加热升温、颗粒热分解或蒸发汽化
以及蒸发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
合气体并发火燃烧三个阶段
表面非均相点火机理认为粉尘点火过
程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氧气与颗粒表面直接发生反应,使颗粒发生表面点火;然后,挥发分在粉尘颗粒周围形成气相层,阻止氧气向颗粒表面扩散;最后,挥发分点火,并促使粉尘颗粒重新燃烧
2.可燃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的影响因
素。
1)粉体性质,如粉尘粒度、形状、表
面致密或多孔性、燃烧热、表面燃
烧速率等。
2)粉尘云性质,如粉尘浓度、含氧量、
湿度、湍流度、分散状况等
3)外界条件,如初始温度、压力、点
火源、包围体形状及尺寸、惰性介
质加入等
3.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的不同点。
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
与可燃性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
的毒性气体。
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
过后的大量人畜中毒伤亡。
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二次或多次爆炸。
初
次爆炸,并引起周围环境的扰动,使那
些沉积在地面、设备上的粉尘弥散而形
成粉尘云,遇火源形成灾难性的第二次
爆炸。
4.粉尘爆炸具备的条件。
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
粉尘必须悬浮在助燃气体(如空气中)并混合达到爆炸浓度。
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粉尘具有较小的自燃点和最小点火能量,只要外界的能量超过最小点
火能量(多数在10mJ-100mJ)或温度
超过其自燃点(多数在400℃-500℃),就会爆炸。
相对封闭的环境(设备和建筑物)当上述条件同时满足时,就可能发生粉
尘火灾爆炸事故。
5.分散度越大,则表面积越大,表面分子
越多,导致表面自由能越大。
6.影响粉尘爆炸强度的因素。
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颗粒大小、浮游状态、空气湿度在空气中的含量(爆炸浓度)、
点火源的强度(足够的点火温度)、足够的氧气、颗粒形状和表面状态、颗粒分布、初始压力、试验容器的大小、惰性粉尘和灰分含量
第四章
(1)铵梯炸药是由硝酸铵(80%以上)、梯恩梯(3—20%左右)和少量木粉
成分混制而成,其中主要成分硝酸铵是氧化剂,梯恩梯是敏化剂,又是加
强剂;木粉是疏松剂,又是可燃剂。
(2)岩石内装药中心至自由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最小抵抗线。
(3)普通导火索每米燃烧时间为100~125s,其表面为棉线和纸的本色,
一般呈灰白色
2、简答
(1)简述爆破漏斗的四种基本形式?
爆破漏斗的四种基本形式:
①准抛掷爆破漏斗(r= W),即爆破作用指
数n=1此时漏斗展开角θ=90°,
形成标准抛掷漏斗。
②加强抛掷爆破漏斗(r>W),即爆破作用指数n>1此时漏斗展开角θ>90°,
当n>3时,爆破漏斗的有效破坏范围并不随炸药量的增加南昌明显增大。
实际上,
这时炸药的能量主要消耗在岩石的抛掷上,因此,n>3时已无实际意义。
③减弱抛掷爆破(加强松动)漏斗(图6-11b)r<W,即爆破作用指数n<1,但
大于0.75,即0.75<n<1,成为减弱抛掷漏斗。
④松动爆破漏斗。
爆破漏斗内的岩石被破坏、松动,但并不抛出坑外,不形成
可见的爆破漏斗坑。
此时n≈0.75。
它是控制爆破常驻机构用的形式。
当n<0.75,
不形成从药包中心到地表的连续破坏,即不形成爆破漏斗
(2)什么是聚能效应,并说明意义。
(6分)答案要点:
利用爆炸产物运动方向与装药表面垂直或大体垂直的规律,做成特殊的装
药,就能使爆轰能量聚集起来,提高能流密度,增加爆炸穿透能力,这种现象称
为聚能效应。
聚集起来朝着一定方向的高密度、高速度运动的爆轰产物,称为聚
能流。
若聚能穴衬以金属制成锥形罩,成为金属聚能穴,这样向装药轴向汇集的
爆炸产物将压缩金属罩使其闭合。
在闭合过程中,由于碰撞产生极高压力,使金
属熔化,形成一股高速的金属溶体射流。
(3)什么是氧平衡:
它是衡量炸药中实际含氧量与炸药中碳、氢被完全氧化时所需要的氧量之间
能否达到平衡的一种指标。
炸药的氧平衡可分为三类:
炸药中的氧含量足够将碳、氢量完全氧化、且有剩余。
称为正氧平衡;
炸药中的氧含量恰好将碳、氢量完全氧化、称为零氧平衡;
炸药中的氧含量不足以将碳、氢完全氧化、称为负氧平衡。
(4)拆除爆破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并详细写出基本原理
答案要点:
拆除爆破基本原理主要有三个:等能原理、微分原理、失稳原理。
等能原理:即控制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与被爆介质破坏所需的最低能量相等。
微分原理:即将被爆介质所需的总装药量进行分散化微量化处理的原理,“多打眼,少装药”是这个原理的基本作法。
微分原理是以等能原理为基础,进一步将炸药能量微分化,
从而达到控制爆破的目的。
失稳原理:在正确分析和研究建筑物或结构
物的受力状态、载荷分布和实际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控制爆破将承重结构的关键部位爆松,失去其承载能力。
建筑物在整体失
去稳定性的情况下,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原地坍塌或定向倾倒。
这一原理称为失稳原理。
(5)炸药的动作用和静作用分别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测定,并写出详细测定方法。
炸药爆炸对周围介质(如岩石)的破坏主要靠动作用和静作用。
炸药爆炸产
生冲击波或应力波形成的破坏作用,称为动作用;爆炸气体产物的流体静压或膨
胀功形成的破坏作用或抛掷作用,称为静作用。
炸药爆炸的动作用的强度,称为该炸药的猛度,用它表征炸药作功功率、爆
破产物应力波和冲击波强度。
它是衡量炸药爆炸特性和爆炸作用的重要指标。
炸药猛度的试验测定方法有多种:其原理都是找出与爆轰压或头部冲量相关
的某个参量作为猛度的相对指标,铅柱压缩法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测定方法。
(7)请指出纸壳瞬发电雷管各部分名称
第五章蒸气爆炸
定义:过热现象
蒸气爆炸是指液体急剧沸腾产生大量过热而引发的一种爆炸式沸腾现象
极限过热温度
临界温度
过热极限爆炸:在初始温度TD下产生的蒸汽压对应曲线上的D的压力,但随着蒸汽的不断产生,温度和压力将不断下降,当温度降到j点时,压力等于大气压,气泡不再产生,这种爆炸式沸腾现象称为过热极限爆炸
莱顿福斯特点:膜沸腾的下限称为莱顿福斯特点,该点所对应的热流束称为核沸腾极小热流束
1.低温沸腾、饱和沸腾、核沸腾、膜沸腾、
熔断点的区别。
、
随着水温的上升可以看到白金丝表面开
始小气泡,这些小气包一离开传热表面
就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低温沸腾。
将烧杯中水的水温提高到接近饱和温
度,可以发现所产生的气泡即使离开传
热面后仍不消失,而是直接到达水面,
同时烧杯内的水发生激烈翻动。
这种在饱和温度下的沸腾称为饱和沸
腾,此时气泡从传热表面若干特定点上
连续不断产生,具有这种产生气泡发生
点的沸腾称为核沸腾
继续加热,蒸汽膜将全部炽热金属丝包
裹起来,并在气膜某些部位产生气泡,
这种被蒸气膜包裹的加热面沸腾称为膜
沸腾
继续加热电流,部分白金丝可能达到白
炽化,同心气泡扩大成覆盖整个液面,
此时由于核沸腾达到上限,蒸汽膜阻碍
了热传导进行,使白炽丝处于高温状态,如果采用低熔点铁丝或铜丝作为加热丝
则被烧断,该温度称为熔断点
2.沸腾曲线。
3.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作用机理。
1)水受热迅速汽化,体积骤增吗,引
起容器内压迅速增加而导致爆炸
2)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使水发生分
解产生H2和O2,扩散作用导致气
相爆炸
3)熔融金属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放
出氢气,而氢气在400℃以上温度
条件下则会发生爆炸,因此,熔融
金属与水作用产生氢气、氢气自燃
爆炸两过程同时进行。
4.熔融金属微粒化作用机制。
(内容太多自
己发挥)
5.使液体从稳定状态转变为过热状态通
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一是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对液体进行加热,如熔融物与水接触发生爆炸情况;二是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降低液体压力,当处于加压气-液平衡状态下的液体压力降到大气压以下时,便会成为过热状态。
第六章
(1)计算:已知某可燃性混合气体的成分为:CH4、C2H6、C3H8和H2每种气体成分的组成和其在空气中的燃烧极限见下表。
请计算该混合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解:根据理·查特里公式,复杂组成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混合的爆炸极限,可根据各组分已知
的爆炸极限按下式求之。
该式适用于各组分间不反应、燃烧时无催化作用的可燃气体混合物
第七章点火源控制
1. 根据不同点火方式,点火源种类划分,细分到小类。
电火花源包括电火花、静电火花和雷电化学点火源包括明火和自然着火
冲击点火源包括冲击、摩擦和绝热压缩高温点火源包括高温表面和热辐射3. 引起电气设备产生事故电热的三种主要原因。
短路、过载、接触部位发生过热4. 阐述哪些情况可使摩擦和冲击成为点火源。
设备机械损伤成为点火源、设备之间摩擦或冲击成为点火源、工具撞击成为点火源5.控制和消除摩擦、冲击点火源的主要技术措施。
1)机器轴承缺油、润滑不均或运转时
因摩擦发热都可以成点火源,引起
附近可燃物着火。
因此轴承因及时
添油,保持良好润滑,并经常清除
可燃性附着物
2)铁器撞击、摩擦产生火花点火源。
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应采用青铜
材料制成的无火花工具,并尽量避
免设备运转、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不
必要的摩擦和撞击。
对于可能发生
的部位应采用不同的金属。
对于不
能使用有色金属的设备,应采用惰
性气体保护或真空操作
3)为防止钢铁零件随物料带入设备内
发生撞击起火,可在这些设备上安
装磁力离析器吸出钢铁零件。
在危
险物破碎加工中,不能安装磁力离
析器,则应该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操
作
4)对于输送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管
道,应定期进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
检查,以防止管道破裂或接口松脱
引起物料泄露和着火
5)在搬运盛装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
金属容器过程中,不要抛掷以防发
生互相撞击,避免产生火花或造成
容器爆裂而引起爆炸事故
6)防止设备零部件发生松动,在条件
允许情况下,应适当降低机械运转
速度以减少摩擦
7)禁止穿带钉鞋进入爆炸危险性生产
区域,防爆厂房地面应采用不发火
材料来铺设
6.常见高温表面的类型及控制高温表面
的主要措施。
类型:1.高温蒸气管道保温层表面温度
2.高温工艺管道、热交换器保温层表面
温度3.高温管道托梁、滑板及轨道等表
面温度4.加热炉炉壁保温层表面温度5.
分解炉、加热釜、余热炉等炉壁保温层表面温度
措施:1.易燃易爆物排放口,应远离高温表面2.高温表面应设置隔热保温措施
3.附着在高温表面上的易燃易爆物料及
污垢应经常清除,防止引起自燃分解4.
不得在高温管道或设备上烘烤衣服及其他易燃易爆物
7.易引起自燃着火的物质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
1.具有多孔性及良好的绝热性和保温效果的物质,以便使反应热蓄积起来
2.易发生放热反应物质
3.反应放热速率要比热散失速率快
8. 自燃性物质发生自发反应的几种热效应。
氧化热、分解热、水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第八章静电防护
定义:静电接地是一种通过接地方法为静电泄露提供通道的防静电技术措施,起作用是泄放导体上可能积聚的电荷,使导体与大地等电位,使导体间的电位差为零
1.静电产生四种形式。
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电荷迁移、断破起点
2.阐述静电产生的影响因素。
1.物质种类
2.杂质
3.表面状态
4.接触
特征5.分离速度6.带电历程
3. 静电放电五种形式。
1.火花放电
2.电晕放电
3.刷形放电
4.雷形放电
5.场致发射放电
4. 静电防护技术措施。
1.减少摩擦
2.静电接地
3.降低电阻率
4.提高空气湿度
5. 空气电离
第九章雷电防护
定义:放电现象:
雷电:在放电通道中产生高温时大气急剧膨胀,并发生巨大声响和强烈闪光现象称为雷电
雷电流幅值:雷电放电过程的最大电流称为雷电流幅值
雷电流陡度:雷电流坡头陡度最大值称为雷电流陡度
雷电冲击过电压:雷电压最大值称为雷电冲击过电压
1.按形状分,雷电种类。
(1)片状雷(2)
线状雷(3)球状雷
2.雷电的三种危害方式。
1.电性质破坏作用
2.热性质破坏作用
3.
机械性质破坏作用
3.常用防雷装置,这几种分别用于保护的
重点。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和避
雷器
避雷针常用来保护露天配电设备、建筑
物等,避雷线用于保护电力线路,避雷
网和避雷带常用来保护高层建筑物,避
雷器常用于保护电力设备
4.防雷装置由哪三部分组成。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第十章
(1)惰化防爆:惰化防爆是一种通过向可燃气体(粉尘)空气混和物物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惰化介质,如惰性气体,卤代烃,化学干粉,二氧化碳,水蒸气,矿岩粉等,是混合物中的氧浓度低于其不发生爆炸所允许的最大含氧量,以防止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形成爆炸混合物,从而达到爆炸危险场所安全生产、加工及维修的一种防爆技术措施。
(1)列举多种惰化介质:惰性气体,卤代烃,化学干粉,二氧化碳,水蒸气,矿岩粉(3)分析降温缓慢型惰化介质和化学抑制型惰化介质的惰化机理,并举例子
降温缓慢型惰化介质:这类惰化介质不参与燃烧反应,主要作用机制是夺走一部份燃烧反应热,是燃烧热速度减慢,从而导致燃烧反应温度急剧下降,当温度降低至维持火焰传播所需的极限温度以下时,燃烧反应火焰传播停止。
降温缓慢型惰化介质主要包括氩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以及水蒸气和矿岩粉类固体粉末等。
化学抑制型惰化介质:主要作用机制是,利用其分子或分解产物与燃烧反应活化核心(原子态氢和氧)及中间游离基团发生剧烈反应,使之转化为稳定化合物,从而迫使燃烧过程连锁反应中断,使燃烧反应火焰传播停止。
化学抑制惰化介质主要包括卤代
烃、卤素衍生物、碱金属盐类以及铵盐类化学干粉等介质。
第十一章
爆炸抑制:是一种在爆炸燃烧火焰发生显著加速的初期,通过喷洒抑爆剂的方法来抑制爆炸作用范围及猛烈程度,使设备内爆炸压力不超过其耐压强度,避免设备遭到损坏或人员伤亡的防爆技术措施
第十二章爆炸阻隔
定义:爆炸阻隔是一种利用隔爆装置将设备内发生的燃烧或爆炸火焰实施阻隔,使之无法通过管道传播到其它设备中去的一种防爆技术措施
气体熄灭直径、极限管径:使火焰不能继续传播的阻火器最大通道直径称为气体熄灭直径
1.按作用机制不同,隔爆技术划分为机械
隔爆和化学隔爆
2.工业阻火器分类。
机械阻火器、液封阻火器和料封阻火器3.机械阻火器能够阻火的作用机理。
机械阻火器常是由大量只允许气体但不允许火焰通过的细小通道或孔隙固体材料组成,当火焰进入这些细小通道后就会形成许多细小火焰流,由于通道或孔隙的传热面积相对增大,火焰通过道壁时加速了热交换,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使火焰熄灭;另一方面,可燃气体在外界能源激发作用下,会因分子键受到破坏而产生活化分子,这些具有反应能力的活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首先分裂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反应分子碰撞几率随阻火器通道尺寸减小而下降,当通道尺寸减小到火焰最大熄灭直径时,这种器壁效应就为阻止火焰继续传播创造了条件。
4.按用途不同,机械阻火器种类。
隔爆型、耐烧型及阻爆轰型
5.阻火器分为哪8种。
1.金属网型阻火器
2.波纹型阻火器
3.泡
沫金属型阻火器4.平行板型阻火器5.多孔板型阻火器6.充填型阻火器7.复合型阻火器8.星型旋转阻火器
6.阻火器压降的大小取决因素。
取决于其结构形式及气流速度
7.绘图说明封闭式安全水封阻火器的作
用原理。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可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罐内,在经过逆止阀、分气板、分水板和分水管从出气管逸出。
当火焰发生倒燃时,罐内压力将增高,并压迫水面使逆止阀瞬时关闭,进气管暂停供气。
与此同时,倒燃火焰气体冲破灌顶防爆膜后散发到大气中去,从而有效防止了倒燃火焰进入另一侧
8.主动式隔爆装置包括4种。
自动灭火剂装置、快速关闭闸阀、快速关闭叠阀、料阻式速动火焰阻断器
第十三章
泄爆设计原则:泄爆面积计算、包围体强度计算、泄爆装置选择及设计、泄爆位置及布局
泄爆装置分为敞开式和密封式两大类
敞开式分为:全敞开式、百叶窗式、飞机库式门
泄爆装置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开启压力准确可靠
2)启动惯性小
3)开启时间尽可能短
4)避免冰雪、杂物覆盖和腐蚀等因素引起
实际开启压力增大
5)确保安全泄放、避免爆炸装置碎片和高
压喷射火焰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6)防止泄爆后包围体内产生负压,使包围
体受到破坏
7)防止大风流过泄压口时吸开泄爆盖等
第十四章
(1)论述现有防爆电器的基本防爆类型,并阐述隔爆型设备和本安型设备的区别和应用特点。
答案要点:
防爆电器的基本类型有:隔爆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充油型、增安型等
隔爆型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的导电部分
放在外壳内,外部可燃性气体通过外壳
上各部件的配合面间隙进入壳内,一旦
被内部电气装置上导电部分的故障电
火花点燃,这些配合面可以将由内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