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剧中的历史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
提要:在如今历史影视剧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历史剧创作中诸如历史的“真实”与“虚构”、“民族性”与“个人性”、等矛盾,这客观上注定了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充满悖论的历史命题中,谱写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真实与虚构民族性与个人性
如今,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随之而来,观看历史影视剧也成为百姓们闲暇时的活动之一。
然而,千年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未查证的史实,许多地方仍存在颇多疑点,因此,许多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总会加入许多想象。
由此我们便提出了“如何看待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
历史剧创作中诸如历史的“真实”与“虚构”、“民族性”与“个人性”、“批判”与“认同”等矛盾,客观上注定了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充满悖论的历史命题中,谱写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历史记忆。
1: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所有悖论中,历史的“真实”与“虚构”这一矛盾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悖论关系。
因为历史剧命名,本身就潜含着“历史”的“真实”与“剧”的艺术“虚构”这两个维度,而人们关于历史剧的争论,主要也就体现其创作究竟是以“历史”的“真实”为主,还是以“剧”的艺术“虚构”为主?
自史学家司马迁天才性地创立了史传体的叙述模式后,史传式的叙述方式成为中国经典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甚至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
毛崇岗在《读三国法》中认为,“《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称赞“《水浒》胜似《史记》”。
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干脆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正是这种崇尚史传体叙述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左右,在经典历史剧创作中,史料的真实性远远比艺术的虚构性来得重要.
但由于单纯的历史剧太过枯燥,于是又许多编剧导演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肆意修改历史,又或者是无认真研究历史,闹出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如马氏:“嫁给你这没本事的老东西真是委屈,连个面都不会卖。
”姜尚(严肃地):“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是上天给我的考验,我姜尚不会永远受穷的。
”而那时,孟子还未出生呢!
然而,有人却觉得历史的本质是虚构的,历史剧的创作就更应该表现为一种想象的狂欢。
正是在这种历史观念的影响下,从港台到内地,诸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戏说乾隆》、《戏说慈禧》等历史戏说剧,竞相粉墨登场。
这些戏说剧彻底颠覆了经典历史剧那种“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创作原则,拒绝了经典历史剧那种历史教科书般的刻板和严肃,甚至解构了长期以来一直横亘于“历史”和“当下”之间的时间界限,有意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代码相互重叠,叙述历史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追寻历史的真实,而是成为对历史影像的一种消费,在历史的时空中尽情放纵宣泄着当下的各种欲望。
总的来说,从创作上看,如果强调的是历史剧的认识价值,那么编导往往就会注意让其艺术想象尽可能吻合公众认可的历史“真实”;如果注重的是历史剧的
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那么编导就有可能把“虚构”这一维度推向极端。
“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也就因此成为人们用来指导和批评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同时,有人认为历史剧创作的最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乃至深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因此,经典历史剧创作主要表现为剧作者剔除表面的偶然的历史事件,依据真实性和必然性的法则,典型地表现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本质真实,并最终展现出人类历史的前途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