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小升初记叙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小升初记叙文阅读--------考点技巧
第一节:小升初记叙文阅读考点技巧------篇1
一、读懂题目,给文章分类
一、弄清题目特点
词语题:《灯光》《雨》
语言表达形式词组题:《夜莺的歌声》《开国大典》
文章题目句子题:《延安,我把你追寻》《我爱花生花》
写人:《李时珍》《凡卡》《总司令换房子》《倔强的小
红军》
语言表达内容记事:《十六年前的回忆》《飞夺泸定桥》
写景:《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
状物:《翠鸟》《丑石》
二、明确读懂题目的要求:
(1)、弄清题目含义:阅读文章时逐字逐词领会它的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如:《将相和》:“将”是什么?指武将廉颇
“相”是什么?指文官蔺相如
“和”是什么?指和好
总结:文官武将团结和好,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抓住题眼,有助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阅读时抓住“美丽”一词体会文章的内容,感受描写小兴安岭美丽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类别和表达顺序:
如《草船借箭》,记事文章。
阅读前可设置:
A谁利用草船向谁借箭?
B如何用草船借箭
C借箭的结果如何?
阅读时,顺着问题往下读,就能读懂文章。
过关测试: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
”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
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
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
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
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
”正当爸爸吐
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
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
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膝王阁,想请人作序。
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谦虚地谢绝了。
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
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
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
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
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设置问题:1、后生是谁?2、为什么可畏?3、结果怎样?
试题:理解题目“后生可畏”在文章里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3分)
(1)“后生”原意是晚辈、年轻人的统称,在文中指:①
①“我”这一类的年轻人()②所有晚辈()
③美国的智力超常儿童()④王勃()
(2)“畏”是敬畏,不可低估、轻视的意思。
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③
①少年王勃才华横溢,名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
②“我”能言善辩,驳得爸爸无言以对。
()
③“我”观点大胆,认识深刻,说理透彻,使爸爸口服心服。
()(3)这篇文章说明:③
①大人们的家长制作风是要不得的。
②大人说话时小孩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插嘴。
③晚辈不一定不如前辈,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做”的风气。
二、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划分文章层次三步走:
找出依据----相近自然段-----确定分段起止
2、常见的方法:
(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即:起因-----经过----结果。
(2).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段。
适用于记几件事,或者状物类的文章
(3)、按时间顺序分段。
关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
序,分为四段。
(4)、按照地点变换分段。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
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
(5)、按照总分结构分段。
开头先总的概括介绍一下要写的内容,然后再一一叙述事情,
可以按照总分结构的方法分段。
如《林海》。
"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
牛刀小试:
例如1
试题:用“‖”给下文划分层次:
奇迹
1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横溢,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二十九岁就创作了纪念碑式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诗歌、小说。
可是,正在他激情奔放的时候,心脏病恶性发作了,这时他正好四十岁。
2看见雨果发青的脸色,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万分,说:“唉,这颗巨星将要陨落了。
”随后发出沉重的叹息。
3作家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监督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每天清晨出外散步、做操、打拳,以后跑步、游泳、爬山……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雨果的健康好转,体质增强了。
他又获得充沛的精力,重新拿起笔。
这期间他虽然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反革命政变而被迫流亡国外,但仍不忘锻炼身体。
当他六十岁时便又创作了《悲惨世界》这部世界文学名著,直到晚年,雨果仍然创作不懈,写出大量的作品,八十岁那年,还写了一部戏剧《笃尔克玛》。
雨果逝世于一八八五年,活了八十四岁。
4看见雨果四十岁时得了心脏病,却最后成了长寿者,人们惊叹不已,说:“这真是个奇迹!”
5奇迹怎么来的呢?体育锻炼!
明确: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
3 、概括主要内容:
(1)要求:准确、简练
(2)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
注意两点:
A、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B、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
用词语把要素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一要找准要素;二要灵活组合,不能机械相加。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扩展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般格式:本文记叙了……的事或本文描写(介绍)了……景物。
过关测试:
先给下面的短文分段,并说出分段根据,然后再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月夜
1夜啊,静悄悄的,一弯新月高悬天际,银灰色的月光洒在我的小屋里,更显得寂静。
我躺在床上,焦灼不安地想:“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出差,我怎么偏在这时候生病呀?”这时门“吱嘎”一声开了,老师走进来了。
她走到我的床前,轻声对我说:“快起来,老师带你去看病。
”我诧异地问:“您……您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地笑了一下,抱起我往医院走去。
2路上,我偎在老师怀里,虽然阵阵寒意向我袭来,但我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到了医院,老师顾不得喘口气就去挂号,一会儿又把我抱进急诊室。
大夫诊断后对老师说:“孩子的妈妈,不要紧,孩子得的是重感冒,我开些药给她吃,过几天就会好的。
”这时,老师长长地舒了口气,微微涨红的脸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大夫呀,我的老师还没有结婚呢。
您可知道,她时时刻刻都像慈母一般关怀我们,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啊!”我的眼泪不觉地涌出眼眶,流进嘴里。
3走出医院,夜似乎更静了。
路边的树木被风吹的飒飒作响,像是赞美老师。
银色的月光照在老师身上,我在老师的怀里,感到她变得更加高大了。
我忽然觉
得老师走错了路,惊奇地问:“老师,这是上哪儿?”“到我家去啊”,老师亲切地回答。
把我抱得更紧了。
4多么难忘的月夜啊!
分段方法: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概括内容的方法:要素综合法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一个月夜,爸妈不在家,而我生病了,老师知道后带我去医院看病并把我送回家,我深受感动的事。
练习:阅读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窗外
1 我的书房有一扇朝北的窗户,窗外有两排高达的杉树,树下是自上自灭的草地。
一年四季,我在窗前看书倦了,就抬头看看窗外。
窗外是一油画,他的色调随季节而变。
春天,杉树渐渐绿了,绿的鲜,绿的嫩,更加鲜嫩的是地上的春草,一片生机,欣欣向荣。
夏天,杉树的绿变深了,知了躲在深绿里叫个不停。
夏草取代了春草,疯狂而又繁茂。
秋天,杉树由绿变红,红得像火烧云,在衰败的草丛中野菊花灿烂无比。
冬天,杉树落尽了叶子,野菊也早已衰败,若下一场雪,地上树上都白了。
季节的鸟儿常常飞进这幅油画,欢快地唱着歌,成了油画的主人。
2眼前的窗外是迷人的,记忆中的窗外也总是难忘。
多年前,我的窗外远远的是两座庐山的山峰。
雪后天晴,远处的山丘,村庄及田野上的雪都化了,惟独两座山峰上的雪没有化。
这景色十分迷人,于是我每天一起床就俺看窗外,似乎想看看山峰上的学是怎样融化的。
后来我出门了,半个月回来,雪不见了。
就在
这个窗外的田野和山丘之间,有一条铁路横向而过。
每天都有火车奔驰而来,又奔驰而去。
这个窗外的景色,我永远难忘。
3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窗外.自己的窗外是与众不同的,自有其取舍,自由其特色。
你热爱自己的窗外,你就会发现它的美,它也就成了一幅随季节而变的油画,是百看不厌的。
考题形式2:给文章加标题
方法:概括内容或映射中心或多重含义…..
例文:
(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
(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待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
(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6)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
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8)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答案:我长大了
三、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1、什么叫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任何人写文章总有一个目的: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扬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一个什么观点,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的思想倾向,就叫文章的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的写作格式是:
中心思想 = 主要内容 + 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3、怎样概括文章的写作目的:
(1).分析标题。
如: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舍身”二字包含有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2).找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课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的总领句;中间的过渡句;结尾的总结句
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中心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从这句可知作者对鸟的天堂、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抓重点段:
重点段:多数是指故事的详写部分、高潮部分
如《麻雀》一课,母雀为了护子,挺身而出准备与猎狗搏斗。
这体现了老麻雀的爱子精神。
(4).分析人物形象:抓住文中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
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句子。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
“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
那捆教科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都在这儿。
走,我背你回村。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体现他关心下一代及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或告诉我们……的道理。
牛刀小试:
《访兰》贾平凹
1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
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2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
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3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4父亲却把我制止了。
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5“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6“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7父亲的话是对的。
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8“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
9这时,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明白了父亲不再带它回家的原因。
10父亲拉我坐在潭边,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
11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用“——”画出文章中赞美野兰品格的词和句。
2、用“‖”把文章分为四段。
3、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本文通过记叙“我”对好养花的父亲不从山中带野兰草回来感到好奇,并随父亲进山访兰,知道了它的不俗之处而感动,明白了要做像兰花那样不献媚处事的人,才能为社会有贡献的道理。
四、标题的含义:
1、标题含义的理解:
例文:主峰
1、栖霞山顶,枫叶正红。
我特地去登山,欣赏秋天的景色,才走了几分钟,忽然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蜷身蹲在一块石头旁,低着头嘤嘤哭泣。
她大约十二三岁,脖子上系着红领巾,臂上佩有中队委标志。
哎,准是哪位粗心的家长把孩子丢了。
我赶忙前去问她。
谁知她听了我的话直摇头,泪珠愈发像串儿似的挂下来,再一问,方知她是随学校来登山的,途中扭伤了脚,和别的队员失散了。
2、我问:“你知道你们回去的集合地点吗?”她点点头,是在山下。
3、“那我背你到山下集合地点等他们好了。
”我觉得这事挺好办。
“不,叔叔,我们中队决定,要在主峰上汇合,还开会。
我要上去,我能上去……”她说着便忍疼站了起来。
4、我一看表,已经中午了,便竭力劝她跟我一道下山,她却坚决地说,“不,我一定要上去,我是中队长,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5、心突然一热。
啊,任务,她有任务!尽管这个任务在成年人看来未必重要,但在这可爱的红领巾心里却是神圣的啊!于是,我挽起她的胳膊说:“来,叔叔同你一道爬上主峰去!”
6姑娘笑了,那笑容,和枫叶一样动人。
奇怪,稍一鼓动,便已到了山腰。
回头望去,只见男女老幼,前呼后拥,欢乐而上,大有不到主峰非好汉的气概。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挽着我手的那位红领巾,虽然一拐一拐,也越走越欢。
7一会儿,便登上了主峰,我们都高兴得叫起来:“到主峰啦!”
8我放眼眺望,蔚蓝的天幕下,阳光把城市的轮廓同绿色山峦映成一幅巨大、雄伟的图画。
那重重叠叠的红枫,使整个山峰像燃着了似的。
9小姑娘一眼就看见她的小伙伴了。
忘了脚痛,恭敬地向我行了个队礼,雀儿般跳着向伙伴们走去。
我纵目四望这里是可爱的碧绿诱人的金黄有热烈的火红这交错而明朗的色彩多么神奇啊
10秋阳当空,身边,正活跃着一队队奋勇而上的红领巾。
有了他们,主峰是愈见生机了。
呵,他们,是我们民族未来的主峰。
试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答:这里的“主峰”具有双层含义:首先是表层含义,指栖霞山的主峰;然后是深层含义,指我们是民族未来的主峰----这群孩子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
答题格式:表层含义+写作目的
牛刀小试: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á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è)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ì)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3)你对“生之喜悦”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活着就是高兴的,幸福的.表现了人对生命的渴求,而希望则是生命的源泉。
五、线索:
线索的三个特点:贯穿性、多次重复出现性、连接性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桑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18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
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虽然我凑不上18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______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