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反响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材解析:
化学能与电能,是化学学科的理论性知识之一,以氧化还原反响原理为依赖
是对其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因为学生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 ,在选
修模块 4 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响与能量,本节为选修模块的学习确定了基础。
本节涉及到以下知识:氧化还原反响;能量的变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
解质溶液、金属的爽朗性;物理学科的电学知识。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实
践到理论,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而且原电池在本质
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拥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情解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认识金属活动性,在必修一的学习中认识了氧化还
原反响,经过对物理学科电学的学习也有必然的电学知识。
因此,已经具备学习本
课的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要修业生自主研究,主动求知,学会收集、
解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这节
课时,我采用教学设计导学、分组实验和小组谈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惹起
学生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原理的解析,真切理解了原电池的本质(氧化
还原反响),解析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化学知识和规律,而且获得了研究知识的路子与方法。
授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 1、认识原电池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响和电池反响方程式。
2、初步认识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
渐渐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授课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看法
授课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研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授课方法:实验研究法、小组谈论
仪器用品:仪器:电流表、导线、小烧杯。
药品:稀硫酸、铜片、锌片。
学生自备:苹果(西红柿)
设计流程:
(一)课前学习:
1、旧知回顾,复习氧化还原反响
2、自主学习:能源分类及火电站工作原理
(二)课堂学习:
1、思虑交流锌与稀硫酸反响电子转移情况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先向小烧杯中倒入约 30ml 稀硫酸,尔后将锌片和铜片分别连接在和电流
表相连的导线上,再将锌片和铜片一起放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小烧杯中
(注意锌和铜不要接触)观察铜片上的现象及电流表指针可否偏转
现象
铜片
Zn Cu
表面___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
稀硫酸
3、小组谈论
(1)依照提示谈论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①原电池看法: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②原电池组成:外电路:导线、电流表;内电路:正负电极、电解
质溶
液。
③原电池工
作原理:
( a)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
(b)内电路中:负极,失电子(带正电荷)发生氧化反响;
正极,得电子(带负电荷)发生还原反响;
阳离子向正极搬动,阴离子向负极搬动。
负极反响: Zn-2e-=Zn2+
正极反响: 2H++2e-=H2↑
总反响:Zn+2H+=Zn2++H 2↑
(2)依照原电池原理解析以下装置可否形成原电池并讲解原因
以此归纳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a)两种爽朗性不同样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组成
电极。
比较爽朗的金属做负极,相对不爽朗的金属、石墨等做正极
(b)电解质溶液。
(c)电极用导线相联组成闭合。
(d)有一个自觉的氧化还原反响。
(四)牢固练习(题赐教学设计)
(五)兴趣实验:小组合作完成水果原电池实验
(六)板书设计:
1、原电池看法: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组成:外电路:导线、电流表;内电路:正负电极、电解质
溶液。
3、原电池工作原理:
( a)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
(b)内电路中:负极,失电子(带正电荷)发生氧化反响;
正极,得电子(带负电荷)发生还原反响;
阳离子向正极搬动,阴离子向负极搬动。
负极反响: Zn-2e-=Zn2+
正极反响: 2H++2e-=H2↑
总反响:Zn+2H+=Zn2++H2↑
4、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a)两种爽朗性不同样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组成
电极。
比较爽朗的金属做负极,相对不爽朗的金属、石墨等做正极
(b)电解质溶液。
(c)电极用导线相联组成闭合。
(d)有一个自觉的氧化还原反响。
(七)作业部署:
1 、课后研究
2 、课后习题
授课反思:本节课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分组实验的形式张开。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着手能力,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学生经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谈论对很自然的就判断出原电池的正、
负极。
在今后的授课中要侧重学生的谈论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附教学设计设计:
课前学习:
1、旧知回顾:
(1)以镁和稀硫酸反响为例解析①该反响可否为氧化
还原反响__________
②___元素的化合价高升,___电子,被___,称为___剂;硫
酸中___元素化合价降低,___电子,被___,称为___剂。
③
氧化还原反响的本质__________
2、自主学习:
(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__________(举例)
二次能源__________(举例)
(2)看课本 40 页图 2-8 认识火电站工作原理
燃料燃烧(___能转变成___能)→加热水使水汽化为蒸气推动蒸汽轮机(___能转变成___)→带动发电机发电(___能转变成电
能)
课堂学习:
研究在不同样条件下将锌片、铜片放入硫酸中出现不同样现象的原因
1、思虑交流
(1)依照初中所学的知识填写表格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锌片和铜片表面可否有气泡产生?并解析原因
铜片锌片
现象
表面___气泡产生
表面___气泡产生
原因
(2)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3)锌与稀硫酸的反响是氧化还原反响吗?若是是请解析①哪一种
物质发生氧化反响,哪一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响?②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先向小烧杯中倒入约 30ml 稀硫酸,尔后将锌片和铜片分别连接在和电流表相连的导线上,再将锌片和铜片一起放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小烧杯中(注意锌和铜不要接触)观察铜片上的现象及电流表指针可否偏转
现象
Zn Cu
铜片
表面___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
稀硫酸
3.小组谈论
(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析出现实验2 中现象的原因(提示:溶液中的电阻远大于导线中的电阻,电子沿导线流动;离子在溶液中自由搬动)
(2)依照原电池原理解析以下装置可否形成原电池并讲解原因
归纳总结:
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1、原电池:将_____能转变成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组成:外电路:________;内电路:______
_。
3、原电池工作原理:
( 1)外电路中:电子从___极经过___流向___极;
(2)内电路中:负极,___电子(带___电荷)发生____反响;
正极,___电子(带___电荷)发生____反应;
阳离子向___极搬动,阴离子向___极搬动。
负极反响:____________
正极反响:____________
总反响:_______________
4、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① 两种爽朗性不同样的____(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组成
电极。
比较爽朗的金属做___极,相对不爽朗的金属、石墨等做____极
②______溶液。
③电极用导线相联组成______。
④有一个自觉的______反响。
牢固练习:
1.关于原电池的电极名称表达有错误的选项是( )
A.发生氧化反响的为负极B.正极为电子流入
的一极C.比较不爽朗的金属为负极D.电流的
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2、以下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3、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极。
比如有两种金属 A 和 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 A 极溶解, B 极
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 B。
4、以下关于原电池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响是还原反响B.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样的金属组成
5、把 a、b、c、d 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 a、b 相连时, a 为负极; c、 d 相连时,电流由 d 到 c; a、 c 相连时, c 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 相连时, b 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序次由强到弱的为: ( )
A .a > b > c > d B.a > c > d > b
C.c > a > b .> d D.b > d > c > a
6、类比锌铜原电池的原理,依照以下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现象:铜片,铁片。
电极反响:负极
正极
总反响
课后研究
7、设计原电池利用Cu+2AgNO 3===Cu(NO3)2+2Ag
(1)画出装置图
(2)负极反响:
(3)正极反响:
8、收集资料,讲解水果原电池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