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规格花鲈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3
耗氧率和窒息点是鱼类对氧量的需求和低氧耐受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本实验测定了不同规格花鲈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连续检测其全天24小时耗氧率的变化,以期为该鱼的人工养殖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和活鱼运输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装置
参照刘金兰等的方法,实验装置如图1。

由高位贮水水箱(A)、恒定水位桶(B)、呼吸瓶(C)、水样瓶(D)组成。

其流水过程:运用虹吸原理使A 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B 中,水流的大小通过水管上的止水夹控制,保持在B 的溢出口处持续有水外渗即可;B 中的水通过C 的进水管到达C 的底部;C 中顶部的水沿出水管流出。

呼吸瓶为5升的锥形瓶,用配套的橡皮塞盖紧密封,排除气泡干扰并通过调整出水管与呼吸瓶中水位高度差的大小和出水管上的止水夹控制水的流速,稳定水位落差,以提供稳定的微水流环境,流量控制在90~120毫升/分,水流须在整个测试期间始终保持不变。

水温通过热水勾兑和冷冻冰袋进行升降温调节,室内空调开放控制温度环境。

2.实验材料
实验用鱼体长为大规格13.7~16.5厘米、中规格8.7~9.6厘米、小规格3.7~4.7厘米,体重为大规格45.1~59.3克、中规格10.1~13.3克、小规格1.6~2.3克,暂养于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室内的整理箱内(长0.6米、宽0.4米、水深0.4米),每天7:00-9:00、15:00-17:00各投黄
颡鱼幼鱼膨化料一次,投饵量约为鱼体质量的3%。

养殖过程中,保持水温为(27±2)℃,使用气石进行增氧。

3.实验方法
实验鱼暂养约10天后,取健康无伤、规格接近的花鲈(4尾为一组),用于花鲈耗氧率的测定,每组均设一平行组。

用经过2~3天自然曝气的自来水作为耗氧率和窒息点测定用水。

在两个平行呼吸室内各放入实验鱼一组,先让实验鱼在呼吸瓶中适应2~3小时,待其呼吸稳定后再接水样测定溶氧。

每组实验鱼水样接取时间均为10:00-14:00,共4小时。

每隔一小时取水样一次,耗氧率昼夜变化实验每两小时取样一次。

每次接取水样时,出水管紧贴水样瓶底部,待水样溢出水样瓶两倍体积的水时再进行水样的固定。

以该时间段内4次测定的耗氧量的平均值作为此组实验鱼的耗氧量数值,并计算该组鱼的平均耗氧率。

每次取样的同时,测定呼吸室进水的水温。

每组实验结束后,称量实验鱼的体质量,测量其体长。

溶氧的测定:采用温克勒碘量法。

耗氧率按下面公式计算:耗氧率R=(C 0-C)×V/W。

其中,R 为实验鱼的耗氧率[毫克/(克·小时)]、C 0为流进呼吸室水的溶氧量(毫克/升)、C 为流出呼吸室水的溶氧量(毫克/升)、V 为水的流速(升/小时)、W 为实验鱼的体重(克)。

窒息点的测定:8尾鱼为一组,把鱼密封在呼吸室中观察。

花鲈缺氧窒息反应为:先是急躁不安,不时从瓶底上窜水面,不久后缓慢地上下游动,继而侧卧,休克前挣扎数次,最后呈昏迷状态,直至侧卧水底死亡。

当有4尾鱼出现侧卧水底死亡时,用虹吸法采集底部水样,测其溶解氧值,此值即为花鲈的窒息点。

二、结果
1.不同规格、温度条件下花鲈的耗氧率
在温度(21±0.5)℃、(24±0.5)℃、(27±0.5)℃、(30±0.5)℃条件下,花鲈的耗氧率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花鲈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
崔宽宽1尤宏争2丁子元1任涵玮1李灏1郑艳坤1包海岩1
张勤1
(1.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天津河西300221;2.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河西300221)通讯作者:包海岩。

图1
测定耗氧率的流水装置
57
2018.3
而升高,随规格的增加而降低。

表1不同规格不同温度条件下花鲈的耗氧率
毫克/(克·小时)
2.不同规格不同温度条件下花鲈的窒息点在温度(18±0.5)℃、(21±0.5)℃、(24±0.5)℃、(27±0.5)℃条件下,花鲈的窒息点结果如表2所示,花鲈的窒息点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规格的增加而降低。

表2不同规格不同温度条件下花鲈的窒息点
毫克/升3.花鲈24小时耗氧率变化
在温度(25±0.5)℃条件下,连续测定24小时,整个实验过程中,为了模拟该鱼生存环境,晚上实验室关灯,并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进行遮光。

测定结果,花鲈耗氧率昼夜变化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0:00、14:00、14:00,低峰值分别出现在6:00、24:00、24:00。

花鲈的日均耗氧率(8:00-18:00)与夜均耗氧率(20:00-6:00)分别为:大规格0.1992毫克/(克·小时)、0.1709毫克/(克·小时);中规格0.2779毫克/(克·小时)、0.2322毫克/(克·小时);小规格0.3148毫克/(克·小时)、0.3098毫克/(克·小时),所有规格日均耗氧率均高于夜间。

三、讨论
1.温度对花鲈耗氧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温范围内,规格接近的花鲈,其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此结果与其他鱼类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分析认为,随着环境水温的升高,鱼类各器官、组织的活动增强,各种酶的活性提高,呼吸运动加快,基础代谢更旺盛,因而表现出耗氧率升高的现象。

鱼类是低等的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水温而改变,体温高低直接影响着体内生物化学的反应速度和生理活动强度,耗氧率恰好反映着这些变化的新陈代谢水平。

本实验中,在水温21~30℃范围内,规格接近的花鲈,其耗氧率分别在0.3273~0.5807毫克/(克·小时)(小规格)、0.2976~0.3765毫克/(克·小时)(中规格)、0.1548~0.2307毫克/(克·小时)(大规格)之间,随着水温
的升高而升高。

2.规格对花鲈耗氧率的影响
耗氧率是鱼体内代谢的反应,而鱼的代谢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规格的鱼耗氧率也不一样,但存在规律性的变化。

本实验中,小规格花鲈的耗氧率高于中规格和大规格,这与其他鱼类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鱼体规格变化而引起耗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小规格个体生长迅速、基础代谢高,必须获得相对多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自身物质,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因而耗氧率相对较高;二是在幼鱼阶段,维持生命活动的组织,如脑、肝、肾、脾等器官占鱼体重比例较大,它们每克湿重每分钟耗氧量较高;肌肉、骨骼等非维持生命活动的组织占鱼体重比例较小,它们每克湿重每分钟耗氧量较低,而随着鱼体的生长,两类组织占鱼体重比例逐渐发生变化,前者比例逐渐减小,后者比例逐渐增大,因此,幼鱼的耗氧率相对大鱼要高。

3.花鲈的窒息点
鱼类窒息点通常是指半数鱼致死时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它直接反映了该鱼的耐低氧能力。

有学者认为,规格对鱼类窒息点的影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窒息点随规格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如中华倒刺鲃、黄颡鱼;二是窒息点随规格的增加而减小,二者呈负相关,如鲤、湘云鲫等。

本研究中,花鲈的窒息点随着规格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从表3可知,花鲈的窒息点与鲫鱼、青鱼、草鱼、黄颡鱼等底层鱼类接近,这与其自然环境下的底层栖息习性相适应。

表3
花鲈与几种鱼类窒息点的比较
4.花鲈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很多研究表明,鱼类的耗氧率昼夜间是有变化的。

本实验结果表明,花鲈耗氧率昼夜变化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0:00、14:00、14:00,低峰值分别出现在6:00、24:00、24:00,且所有规格花鲈日均耗氧率均高于夜间。

据此可推断,自然条件下,花鲈偏向于白天活动摄食类型。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