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永安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永安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朝,完成于乾隆时期,原圆明园发展为由圆明、绮春、长春组成的圆明三园。

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的海淀区,这里原为一片平地,既无山丘,又无水面,但是地下水源很丰富,挖地三尺即可见水,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圆明园正是利用这样的条件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圆明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

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350公顷的一半,其中最大者为圆明园中心的福海,宽达600米,湖中还建有三座小岛;中型水面有圆明园的后湖等,长宽约二三百米,隔湖可观赏到对岸景色;小型水面和房前屋后的一塘清池更是无数,还有回流不断的小溪如同园内流动的纽带,将这些大小水面联成完整水系,构成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园林。

而所有这些水面统统是由平地挖出来的,用挖出之土就近堆山,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山丘加起来占了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些土山都不高大,并没有破坏全园的水景特点。

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

圆明三园占地面积很大,但它没有北海琼华岛和清漪园万寿山那样的可作为全园风景中心的山峰,只有一组又一组的小型园林布满全园。

它们或以建筑为中心,配以山水植物;或在山水之中,点缀亭台楼阁。

利用山丘或墙垣形成一个又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园,组成无数各具特点的景观。

这里有宫门内供皇帝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殿建筑群;有福海与海中三岛组成、象征着仙山琼阁的“蓬岛瑶台”;有供奉祖先的安佑宫和敬佛的小城舍卫城;有建造在水中的,平面成字形的建筑“万方安和”。

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随行带着画师,把苏州、杭州一带的名园胜景摹画下来带回北京,于是在圆明三园里相继出现了苏州水街式的买卖街、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等著名景观,不过这些江南胜景在这里都成了小型的、近似模型式的景点。

圆明园的特点之三是______________。

建筑平面除惯用的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工字、田字、中字、字、曲尺、扇面等多种形式,屋顶也随不同的平面而采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等单一或者复合的形式,光园内的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还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等。

乾隆时期还在长春园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由当时在清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画家郎世宁设计,采用的是充满繁琐石雕装饰的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形式,建筑四周也布置着欧洲园林式的整齐花木和喷水泉,这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现在中国。

朝廷为了这批宫殿所需要的大量玻璃窗与玻璃吊灯,还专门在园内设立了烧制玻璃的作坊。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由大小水面、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样的建筑组成的大型皇家园林。

它前后建设了近40年,历经三个朝代,在雍正时形成圆明园24景,乾隆时又增加20景,加上长春园的30景,万春园的30景,共有100多处不同的景点,所以西方有人把这座园林称为“万园之园”。

(节选自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圆明园》)材料二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代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

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

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代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这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具体表现。

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也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

圆明园如今仅存断垣残基,要谈这些只能用今日尚存的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为例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十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

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

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

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

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

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

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

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

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或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

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之景,分明异趣。

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取材于陈从周《悠然把酒对西山》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圆明园包括圆明、绮春、长春三园,是借助于海淀的地理特点造出的人工山水园林。

B. 圆明三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集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特征于一体。

C. 圆明园的西方建筑采用“巴洛克”风格的形式,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

D. 长春园北部的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2. 根据材料二,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远山蜿蜒,有清泉汇流的地方,是最宜建园之处,所以西郊一带名园众多。

B. 造园如写文章,立意在先。

“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颐和园造园的立意。

C. 颐和园模拟杭州西湖,虽地处南北不同,但湖光山色、烟柳画桥,形趣皆似。

D. 圆明园和颐和园一样,都借西山入园成景,皆为皇家园林的典范。

3. 把远景纳为园中或室中一景,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一种手法,下面诗句不能体现出这种“借景”手法的是(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B. 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涵远堂对联)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曹雪芹《凝晖钟瑞》)
4. 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圆明园的建园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
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

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

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5.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6.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7. 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头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

这天傍晚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鼓鼓的,装着刚得的奖品。

这个奖才设三年,老麦年年都得上了。

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

评选时大家觉着革命传统教育观太需要了,理当上选。

最后一讨论,军事题材的就这一张,一下子名列前茅……
礼堂门口还很拥挤,老麦骑上车,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老同学梅大厦所在的马驹胡同。

这位姓梅的,是老麦学生时代的好哥们,学的是雕塑,虽然是同行,却有三年没有见面了。

老麦是忙于三来: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是到处不露面,连逢年过节串个门
吃顿饭都不作兴了,三年来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
“梅大厦,在吗?”
“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

”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走进屋,扫了梅大厦一眼,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

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

只有当他伸出两只手来,那是皮肤紧绷,肌肉鼓胀,伸缩灵活的年轻的手啊。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

书架上摆的全是陶瓷,有飞禽走兽,也有散花天女、扶锄老农、白衣战士。

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

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

货架上摆的是石雕,有汉白玉的头像,大理石的热带鱼、北极熊,最多的是绿色、紫色、杂色斑驳的玉石,有的像牛,有的像鹰,有的连行家也一下子看不出来像什么。

这些东西老麦多半没有见过,是这三年的作品吧,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

那临时随手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人物,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

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

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的眼睛就在架子上来回溜着,忽然看见书架顶板上,不像是摆,倒像是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了……
“那是三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

”挂面已熟,梅大厦指着“女兵”高声说。

老麦心里“咕哧”往下一沉。

挂面吃完,梅大厦走到货架前,指点着那一排排玉石,他皮肤紧绷、肌肉鼓胀的年轻的手,落在一块黑紫黑紫的玉石上,那是一只鹰,振翅飞翔前的一刹那,合着翅膀伏着身子的鹰。

“这是去年做的。

多好看的颜色,多漂亮的材料,你看这一块淡紫,这两根线条,多简单哪,写意画哪,多经看哪。


梅大厦年轻的手,不住地抚摸着他的鹰。

从无数舒展的毛孔里,发射着疼爱的电子,石头的鹰暖和了,生动了……年轻的手横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

“漂亮吧?再也找不着这样的材料,就是再有这样的村料,我也做不出来第二个了。

”那手灵活地迅速地摸摸侧面,摸摸正面。

老麦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


“管它那个做什么。

”梅大厦两手一拍两腿,劳动布的工作服冒烟一般飞起粉尘。

他也有要飞的意思,“现在是我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

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


梅大厦的花白头发,有的倒立,有的披散在额角,那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

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年轻的手往那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

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

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

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

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

弯弯的眉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

眼睛是半闭的,这以下是写实的端正的鼻子、写实的紧闭的嘴唇。

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

哦,这个少妇头像,是一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

老麦这样想着的时候,感觉到有一道目光,盯在他的脑后。

那是那个头像的长长的眼皮下边,那半闭的眼睛里射出来的。

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和头像的目光仿佛。

“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

”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老麦骑上车,因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没有人也没有车,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选自《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梅大厦蜗居破院,头发花白蓬乱,“细眼睛挂红丝”“―身劳动布工作服”,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表明他安于清贫,专注工作的品质。

B. 小说多次提到梅大厦那双“年轻的手”,这与他衰老的外表形成对比,突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特征,又让人感受到他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C. 小说以“头像”为题,意在通过那尊木雕头像讽刺老麦在艺术上的不思进取,也表现了梅大厦在追求现代表现方法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D. 小说叙述了两位老同学相见的故事,极为平常的场景和细节,却尺水兴波,小空间容纳大世界,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9. 小说在情节发展中两次出现“女兵”作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小说中老麦和梅大厦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 下列句中的“闻”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B.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C.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
D.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颇发愤自惩艾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3. 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 翻译文中的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那是它怜惜花朵零落,作者借此抒发了惜花伤春之情。

B.前四句写燕子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的花朵,中间三句写燕子感伤眼前破败的景象。

C.燕子呢喃,千般诉说,只有住在这里的老僧才能听懂,作者运用夸张写世事之沧桑。

D.该曲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都是借燕子见证盛衰兴亡,借以抒发昔盛今衰之感。

16.作者在刻画燕子时“穷极工巧”,结合曲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借凋零的桑叶比喻女子美好年华流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飘零万里、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树叶落尽、月色清朗的美好景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做批注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请为下面《论语》中的句子写一条100字以内的批注,表达自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