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含答案100优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含答案100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
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 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 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
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
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
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
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
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
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
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②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答案】(1)D
(2)A
(3)C
(4)①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
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②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5)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解析】【分析】(1)“去”是离开的意思,主语为“项王与诸侯”,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
“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是“具得秦图书”的原因,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
排除B项。
句意: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
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
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故选D。
(2)A项,“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
秦官名,又称公。
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故选A。
(3)C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于文无据。
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原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故选C。
(4)①“可”,认可、赞同;“从事”,做、施行;“辄”,连词,就;“以”,介词,用;“便宜”,最合适的方式;“闻”,使动,使……知道。
②“徒”,只是;“议论”,发表见解;“顾”,表转折,却;“何也”(反问)。
(5)结合“祸自此始矣。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分析,灾祸从此开始了。
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他认为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
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的,而是在怀疑你。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⑷①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
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②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⑸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
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
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附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
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
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
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
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
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
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
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
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
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
”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
”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
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
猎人。
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
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西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
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
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
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
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2.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2)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3)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2)程颢程颐
(3)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都用程朱理学选取士人。
做官的途径一放开,做学问的人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追求富贵的途径罢了。
程、朱的言论有错误,他们还信奉却不敢有一点违背,这本来是数百年来读书人的陋习啊”。
其中“而已”“也”一般放在句末,据此可知“而已”和“也”后应断开;“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的主语应是“其得”,故应断在“其得”前断开;“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在“失”字后断开;“利禄之途一开”的主语是“利禄之途”,故应在“利禄”前和“一开”后分别断句。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正确断句。
(2)本题要求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考生可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段提供的语境来分析。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
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故此题答案为“程颢”“程颐”。
(3)本题信息在文段的中间部分,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意思是等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出现,确实对古人精深的意旨掌握了很多,而仔细探求言辞应对酬答,也更为曲折深刻,不像古代的儒士呆板不通达又不合于人情,据此可概括出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意思是说他们一生修养德行,又实在足够来践行他们的言论,从而被后世人向往仰慕,据此可概括出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⑴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⑵程颢程颐
⑶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
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
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参考译文】
从秦、汉以来,各位儒士讲解儒家经书的人很多,他们的观点相合和背离,本来不只是一种情况。
等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出现,确实对古人精深的意旨掌握了很多,而仔细探求言辞应对酬答,也更为曲折深刻,不像古代的儒士呆板不通达又不合于人情;他们一生修养德行,又实在足够来践行他们的言论,从而被后世人向往仰慕。
所以元、明以来,都用程朱理学选取士人。
做官的途径一放开,做学问的人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追求富贵的途径罢了。
程、朱的言论有错误,他们还信奉却不敢有一点违背,这本来是数百年来读书人的陋习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叔父其死狱中矣!其得疾而殒耶?抑感愤引决耶?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
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
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
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
侄闻之,痛心疾首。
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
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①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②之期,竟不可闻。
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
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
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
妻孥。
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
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
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
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
二叔早亡无嗣。
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
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
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
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
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其果无知耶?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
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
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
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注释】①橐鱣(tuó zhān):指衣食。
②易箦(zé):指病危将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是门衰祚薄祚:愧怍。
B.被虏拘絷,业赴省狱矣业:已经。
C.叔父雁行有四人雁行:兄弟。
D.而侄且重遘家难遘:遭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虏招之不应不知东方之既白
C.侄与嘉言皆在军次鸟兽不可与同群
D.其果无知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煌言“倡义辞家”坚持抗清斗争,“屡蹶屡奋”,清廷“招之”又“购之”,然而无论怎样都无法动摇他报国的忠义之心。
B.张煌言“义不返顾”的斗争,“连下名城数十”之后,清廷对他“恨”“畏”“忌”,却又无奈,便将其四叔、妻儿等拘捕。
C.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江山易主而自己“未能报国”的“愤”,以及“因侄抗节”使亲人遭受“株连波累”的“亡家”之“痛”。
D.本文情感真挚,“肝肠寸裂”“泣血”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四叔因己而逝的痛心;“呜呼哀哉”的反复使用,令人唏嘘不已。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②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答案】(1)A
(2)D
(3)B
(4)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①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②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解析】【分析】(1)A项,祚:福分;嗣是门衰祚薄,译为:我们家族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故选A。
(2)A项,介词,在/介词,到。
B项,代词,我/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和/介词,跟。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
故选D。
(3)B项,“妻儿”被“拘捕”是在“连下名城数十”之前。
故选B。
(4)这段话的大意是: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他们手执符节举起旗帜,想扶起将倒的王室,因为这而倾家荡产的,到处都有,因为高尚的品行而遭受祸患的大概也不少见。
画线句子中,“无”和“有”很明显做句子的谓语,“废兴”“忠臣义士”分别做它们的宾语,意思是“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故从宾语之后断开;“仗节”“抗旌”两个并列的短语构成一个句子,“仗节抗旌”的意思是手执符节举起旗帜;“王室”是名词短语,做“思扶”的宾语;“者”往往表示停顿,“若”“亦”常常放在句首;并且,从结构对称的角度看,“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与“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内容相关,结构相近,故从中间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所给句子断句如下: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第一句得分点:计,想,考虑;龙钟,形容老态;其,怎么;未几,没多久。
译为: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第二句得分点:期,想到,料到;贻,遗留。
译为: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故答案为:⑴A;⑵D;⑶B
⑷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⑸①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②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⑵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