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pH的变化图像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pH 的变化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①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
B .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 .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镁与稀盐酸反应:
22Mg+2HCl=MgCl +H ↑,铁与稀盐酸反应:22Fe+2HCl=FeCl +H ↑,镁比铁活泼,
反应速率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相同质量的镁、铁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最
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B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
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pH <7,随着反应的进行,pH
逐渐增大至大于7,符合题意;
D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故
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2.大数据处理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B.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C.将等质量的铁片和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D.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产生氯化亚铁溶液,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大,盐酸反应完铁元素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B、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pH值不断减小,但不能小于7;故选项错误;
C、将等质量的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镁片产生的氢气质量大,且产生的氢气速率快;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错误;故选:A。

3.下列图象中有关的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
化钠溶液为mg时,
所得溶液显碱性
向三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
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则
甲、乙的金属活动性比丙的强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
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
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为mg时,pH<7,所得溶液显酸性,该选项错误;
B、向三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甲、乙能和稀盐酸反应,丙
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则甲、乙的金属活动性比丙的强,该选项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入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
等,该选项错误;
D、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a、b溶液变成不饱和溶
液,c仍然是饱和溶液,该选项错误。

故选:B。

4.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含有Na2CO3,还可能含有Ba(NO3)2、Na2SO4、NaOH中的
一种或几种。

取该固体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
体部分溶解;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B.b→c段对应的溶液pH逐渐减小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
D.c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3、HNO3、Ba(NO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从固体质量变化图示可知,固体部分溶于硝酸,说
明溶于水后产生的沉淀有碳酸钡和硫酸钡,碳酸钡溶于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硝酸。

【详解】
A、a→b段对应的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A正确;
B、b→c段对应的是加入硝酸,硫酸钡不与硝酸反应,溶液的硝酸越来越多,溶液呈酸性,且酸性增强,溶液pH逐渐减小,B正确;
C、无法证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C错误;
D、c点对应的是碳酸钡已溶解,碳酸钠已与硝酸反应完,硝酸过量,故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3、HNO3、Ba(NO3)2,D正确。

故选C。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硝酸
D.等质量不同状态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但会剩余二氧化锰,所以质量不能减少为0,故错误;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开始便会产生沉淀,故错误;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硝酸,开始时溶液显碱性,pH>7,慢慢减小一直到pH <7,故正确;
D、相同时间内粉末状碳酸钙放出二氧化碳质量大于块状,且最终二氧化碳质量相等,故错误。

故选C。

6.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先pH值小于7,则该反应应该是氢氧化钠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C、A点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溶液,则混合溶液的溶质为:HCl 和NaCl;故选项错误;
D、B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混合溶液的溶质为:NaCl和NaOH,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与氯化钠溶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C.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等质量块状、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当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对应关系正确,符合题意;
B、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并且是由大于7逐渐趋近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因为碳酸钙中也含有钙元素,反应前钙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粉末状碳酸钙和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需要的反应时间短,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下列图像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 pH=3 的稀盐酸
C.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
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 H2↑,Fe + H2SO4 = FeSO4 + H2↑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別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铁比锌多,但锌比铁快,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溶液的pH逐渐减少,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水,氢氧化钠溶液含有水,pH不会小于3,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开始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断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过量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断增加,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错误;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反应开始后就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当氯化铁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固体中钾元素是质量不变,但是由于氧气的生成,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刚开始是稀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在加入水的过程中,溶液的pH增加,但是溶液不可能变为中性或者碱性,pH一定小于7,故正确。

故选D。

【点睛】
分析图像题时,要抓住图像的三要素,即起点、过程和拐点。

10.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因为是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酸会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酸中的氢元素,与铁片和铝片反应的酸的溶质质量(HCl)相等,所以生成氢气质量就相等。

又因为铝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铝的反应速率比铁快,反应完所用的时间比铁短。

即出现拐点时间短。

故A符合题意;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氯化氢会挥发走,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而图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故B不符合题意;
C.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硝酸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酸,一开始加入稀硫酸就会产生硫酸钡沉淀。

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pH=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但是水无论加入多少,都还是氢氧化钠溶液,会显碱性,pH总是会大于7,但是不可能pH小于7。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向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 + 2NaOH = Na2SO4+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反应是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X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B、a点,pH>7,溶液显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蓝,不符合题意;
C、c点,pH<7,说明这时稀硫酸过量,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 SO+2NaOH=Na SO+2H O,不符合题意。

24242
故选C。

12.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B.某温度下,将KNO3固体不断地加入水中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一开始,氢氧化钠显碱性,pH>7,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的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稀盐酸过量时,pH<7,不符合题意;
B、某温度下,将KNO3固体不断地加入水中,随着硝酸钾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待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待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质量不断增加,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气体生成,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反应后,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固体质量不会减少至零,符合题意。

故选D。

13.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表示N物质的质量,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M N y
A水浓硫酸溶液的温度
B水碳酸钠溶液的pH
C饱和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硫酸铜溶液铝粉溶液质量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热,图中曲线温度升高,因此,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水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碳酸钠溶于水中,溶液的pH会升高,直到溶液饱和,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氯化钠固体,则固体不在溶解,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铝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单质,置换相对原子质量大的阳离子,得到的溶液质量必小原则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27,铜的相对原子质量64,因此,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铝粉,溶液质量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该题为图像题,解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注意观察图像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

14.下列图象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向盐酸中不断加入水
B.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C.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的pH小于7,加水可使其酸性减弱,但不可能变成中性或碱性溶液,故此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先加热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氧气产生,不可能在一加热时就有氧气产生,故此选项错误;
C、石灰石加入盐酸至过量后会使二氧化碳不断放出直至反应结束,气体的量不再改变,图像最终会成为一条水平线,故此选项错误;
D、等质量的镁、铁与足量酸反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最终镁生成的氢气多,从图像体现应该是水平线镁的比铁的高,图像符合反应实际,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5.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盛有一定量 NaOH 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至过量B.一定量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两份等质量的 KClO3在有、无 MnO2 的情况下加热
D.等质量的 Fe 粉和 Zn 粉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
稀硫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NaOH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7,向NaOH溶液中加入呈酸性的稀盐酸后溶液的pH不断减小,当加入稀盐酸过量后,溶液呈酸性,溶液的pH<7,图像不正确,选项错误;
B、一定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容器中的物质并没有与容器外的物质发生交换,所以容器中的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只能够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缩短反应时间,但不能改变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即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无论加或不加二氧化锰,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选项错误;
D、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酸反应时,锌的反应时间比铁短,由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65:2,由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可知,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56:2,即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多一点,则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酸反应后
铁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多,选项正确,故选D。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肼(N2H4)又称联氨,有类似于氨的刺鼻气味,贮存时用氮气保护并密封,用途广泛。

肼燃烧放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常用作火箭燃料,点燃时与助燃物质液态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

高压锅炉水处理时用于脱除氧气以防止锅炉的腐蚀,也可以把锅炉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还原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减缓锅炉锈蚀。

用于烟草、土豆、玉米的贮藏,用于食用盐酸的制造等。

熔点1.4℃,沸点113.5℃;有强烈的吸水性,形成水合肼(N2H4·H2O),可以用固体烧碱进行脱水;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液氧接触能自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短时间受热时易发生分解。

对眼睛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延迟性发炎,对皮肤和粘膜也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与氧化铁作用 B.易溶于水
C.易分解 D.有刺鼻的气味
(2)肼在常温下为______(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肼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CO2,下列物质中的_____也具有这些性质。

A.NaCl B.Ca(OH)2C.NaOH D.NaHCO3
(5)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AC 液态 2N2H4+N2O4点燃
3N2↑+4H2O C 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分解
【解析】
【详解】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与氧化铁作用和易分解;(2)熔点1.4℃所以肼在常温下为液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H4+N2O4点燃
3N2↑+4H2O;
(4)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故选C;
(5)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分解。

17.食醋中一般含有3%-5%的醋酸,醋酸的化学名称叫乙酸(CH3COOH),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溶于水。

食醋可以除去水壶内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除水垢时,可在水壶中加入水,倒人适量醋,浸泡一段时间,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会转变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钙而被除掉,化学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在熬制骨头汤时,常常在汤中加入少量食醋,因为骨头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磷酸钙,当磷酸钙与醋酸作用时生成可溶于水的磷酸二氢钙,能够增加汤内的含钙量,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食醋不仅在厨房中大显身手,还是一种杀菌剂,冬天在屋子里熬醋可以杀灭细菌,对抗感冒有很大作用。

饮酒过量的人可以用食醋来解酒,因为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C2H5)和水,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

家用铝制品不能用来盛放食醋,以免铝被腐蚀。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酸属于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食醋能用来解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铁锅炒菜时,放一点食醋能补铁,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

(4)用食醋除去水壶内的水垢,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

【答案】有机物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
2CH3COOH+Fe=(CH3COO)2Fe+H2↑复分解反应
【解析】
【详解】
(1)乙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
(2)食醋能用来解酒的原因是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3)用铁锅炒菜时放一点食醋能补铁,是因为铁能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CH3COOH=(CH3COO)2Fe+H2↑;
(4)用食醋除去水壶内的水垢,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

18.阅读科普短文
稀土材料
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ⅢB族的钪(Se)、钇(Y)以及铜系元素。

这些元素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外形像泥土,而且又稀少,因而人们喜欢称它们为”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若与其他元素结合,便可组成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新型材料,且性能会有较大提高,被称作当代的“工业味精”稀土元素的镧(La)、铈(Ce)、镨(Pr)、钕(Nd)。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稀土元素的化合物还是生产特种玻璃和陶瓷的重要原料。

如将三氧化二铈(Ce2O3)加入玻
璃中,可制成低散射、高折射的光学玻璃,用于生产精密的光学器材。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中可得出,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__。

(2)铈元素的质子数是__。

(3)三氧化二铈(Ce2O3)中Ce元素的化合价是__价。

(4)三氧化二铈(Ce2O3)的用途是__。

【答案】比较活泼;58;+3;加入玻璃中制成低散射、高折射的光学玻璃,用于生产精密的光学器材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若与其他元素结合,便可组成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新型材料;(2)铈元素原子序数为58,则质子数也为58;(3)三氧化二铈(Ce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Ce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4)根据材料可知将三氧化二铈(Ce2O3)加入玻璃中,可制成低散射、高折射的光学玻璃,用于生产精密的光学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