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某校高二(下)3月测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某校高二(下)3月测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是帝锡禹玄圭
②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③武王蚤终,成王年少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2.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乃令张良留谢
B.啖以利沛公以樊哙、张良故
C.沛公然其计,从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对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从百余骑②沛公欲王关中③沛公然其计④渔人甚异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 下列画线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惟尔王孙元发,勤劳阻疾
D.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维长终是图
A.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B.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C.不然,籍何以生此
D.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对历史事
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

《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

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

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

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
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

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
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

可见,对于历史事实
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

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
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

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

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
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

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

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
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
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

班固所撰
《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

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

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

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
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

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

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
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

(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
“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

有人为沽名钓誉,为
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

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

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

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

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如此循环往复,欺
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

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

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

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

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

(葛存雍《史书的局限与史家的史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

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阅读变为大众读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

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

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

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

如今则不然,这些业余作者讲史时有自说自话的,有戏说臆说的,有的竟宣称自己在“玩历史”。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读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实不史实,只要读来解闷、解气就是好的。

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

如今,戏说、娱乐渗入到史学,可算是“娱乐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这是专业史家无可奈何的现象。

期盼求真将再度成为人们读史解惑的追求。

(北京日报《史书的信誉不能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大非耦”的历史故事被沈约故意曲解,成为他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

B.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

C.中国史学上对史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

D.司马迁不盲从历史文献,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亲身访查史实,具有开拓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判断总结和评价史实,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这对史家的见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从范晔对班氏父子的批评可以看出:史家的价值判断往往与他所研究的时代及他所生存的时代相关。

C.史家伪造史实,失真的史实又被编进新的历史著述中,由此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

D.在史学走向大众的时代背景下,史学著作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性,而丢失了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3)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B.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项羽本纪》)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根据材料内容,请对如何阅读历史书籍提出三条建议。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黑狗
萧红
象从前一样,大狗是睡在门前的木台上。

望着这两只狗,我沉默着。

我自己知道又是想起我的小黑狗来了。

前两个月的一天早晨,房东的使女小钰蹲在角落处,她的手在颤抖,唔!她颤抖的小手上有个小狗在闭着眼睛,我问:
“哪里来的?”
“你来看吧!”
她说着,我只看她毛蓬的头发摇了一下,手上又是一个小狗在闭着眼睛。

不仅一个两个,不能辨清是几个,简直是一小堆。

我也和孩子一样,和小钰一样欢喜着跑进屋去,在床边拉他的手:
“平森……啊,……喔喔……”
但我没说出一个字来,我的嘴废物似的啊喔着。

他的眼睛瞪住,和我一样,我是为了欢喜,他是为了惊愕。

最后我告诉了他,是房东的大狗生了小狗。

过了四天,别的一只母狗也生了小狗。

我们天天玩着它们,又给小狗搬了个家,把它们都装进木箱里。

争吵就是这天发生的:小钰看见老狗把小狗吃掉一只,怕是那只老狗把它的小狗完全吃掉,所以不同意小狗和那个老狗同居,大家就抢夺着把余下的三个小狗也给装进木箱去,算是那只白花狗生的。

那个毛褪得稀疏、骨格突露、瘦得龙样似的老狗,追上来。

白花狗仗着年轻不惧敌,哼吐着开仗的声音。

平时这两条狗从不咬架,就连咬人也不会。

现在凶恶极了。

就象两条小熊在咬架一样。

房东的男儿,女儿,听差,使女,又加我们两个,此时都没有用了。

不能使两个狗分开。

两个狗满院疯狂地拖跑。

人也疯狂着。

在人们吵闹的声音里,老狗的乳头脱掉一个,含在白花狗的嘴里。

人们算是把狗打开了。

老狗再追去时,白花狗已经把乳头吐到地上,跳进木箱看护它的一群小狗去了。

脱掉乳头的老狗,血流着,痛得满院转走。

木箱里它的三个小狗却拥挤着不是自己的妈妈,在安然地吃奶。

有一天,把个小狗抱进屋来放在桌上,它害怕,不能迈步,全身有些颤,我笑着象是得意,说:
“平森,看小狗啊!”
他却相反,说道:
“哼!现在觉得小狗好玩,长大要饿死的时候,就无人管了。

”我笑着的脸被这话毁坏了,用我寞寞的手,把小狗送了出去。

我心里有些不愿意,不愿意小狗将来饿死。

可是我却没有说什么,面向后窗,我看望后窗外的空地;这块空
地没有阳光照过,四面立着的是有产阶级的高楼,几乎是和阳光绝了缘。

不知什么时候,小狗是腐了,乱了,挤在木板下,左近有苍蝇飞着。

我的心情完全神经质下去,好象躺在木板下的小狗就是我自己,象听着苍蝇
在自己已死的尸体上寻食一样。

平森走过来,我假装无事,可是他已经看见那个小狗了。

我怕他又要象征着说什么,可是他已经说了:
“一个小狗死在这没有阳光的地方,你觉得可怜么?年老的叫化子不能寻食,死在阴沟里,或是黑暗的街道上;女人,孩子,就是年轻人失了业的时候也是一样。


我哭了。

他说:“你要哭么?这是平常的事,冻死,饿死,黑暗死,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


我把眼泪拭干了,但,终日是心情寞寞。

过了些日子,十二个小狗之中又少了两个。

但是剩下的这些更可爱了。

会摇尾巴,会学着大狗叫,跑起来在
院子就是一小群。

有时门口来了生人,它们也跟着大狗跑去,并不咬,只是摇着尾巴,就象和生人要好似的。

天井中纳凉的软椅上,房东太太吸着烟。

她说到了小狗:
“这一大群什么用也没有,一个好看的也没有,过几天把它们远远地送到马路上去。

秋天又要有一群,厌死
人了!”
坐在软椅旁边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更倌。

眼花着,有主意的嘴结结巴巴地说:
“明明……天,用麻……袋背送到大江去……”
小钰是个小孩子,她说:
“不用送大江,慢慢都会送出去。


小狗满院跑跳。

我最愿意看的是它们睡觉,多是一个压着一个脖子睡,小圆肚一个个的相挤着。

是凡来了熟
人的时候都是往外介绍,生得好看一点的抱走了几个。

其中有一个耳朵最大,肚子最圆的小黑狗,算是我的了。

我们的朋友用小提篮带回去两个,剩下的只有一个
小黑狗和一个小黄狗。

老狗对它两个非常珍惜起来,争着给小狗去舐绒毛。

这时候,小狗在院子里已经不成
群了。

我从街上回来,打开窗子。

我读一本小说。

那个小黄狗挠着窗纱,和我玩笑似的竖起身子来挠了又挠。

我想:
“怎么几天没有见到小黑狗呢?”
我喊来了小钰,找遍全院,不见我的小黑狗。

马路上也没有可爱的小黑狗,再也看不见它的大耳朵了!它忽
然是失了踪!
又过三天,小黄狗也被人拿走。

没有妈妈的小钰向我说:
“大狗一听隔院的小狗叫,它就想起它的孩子。

可是满院急寻,上楼顶去张望。

最终一个都不见,它哽哽地
叫呢!”
十三个小狗一个不见了!和两个月以前一样,大狗是孤独地睡在木台上。

平森栖在床单上,他是睡了。

我在写,我在想,玻璃窗上的三个苍蝇在飞……
(本文创作于1933年,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狗摇尾巴、学大狗叫、压着脖子睡等内容,既体现了我的喜爱之情,又增强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文章写瘦弱的老狗为了夺回被送给白花狗的孩子,一反常态地与白花狗撕咬,这是老狗母性的体现。

C.“但我没说出一个字来,我的嘴废物似的啊喔着”,写出我见到新生小狗后的欣喜与激动。

D.文章描写了我和平森对待小狗的不同态度,目的在于批判平森的冷酷无情,漠视生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叙述自然,以儿童视角向读者回忆故事,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一般。

B.文章开头写“象从前一样,大狗是睡在门前的木台上”,构思巧妙,看似平淡,实则满目悲凉。

C.“这块空地没有阳光照过,四面立着的是有产阶级的高楼”,“阳光”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D.“玻璃窗上的三个苍蝇在飞”照应了小狗死亡的场景,含蓄蕴藉,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3)本文题目为“小黑狗”,却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一群小狗,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有人评论此文“既充满温情,又充满感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桑怿传
欧阳修
桑怿,开封雍丘人。

岁凶,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

”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
裸其尸不能葬。

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明日遇之,问曰:“尔诺
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招怿饮酒,遂与俱行。

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
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

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

天圣中,河南诸县多盗,转运奏移渑池尉。

崤,古险地,多深山,而青灰山尤阻险,为盗所恃。

恶盗王伯者,藏此山,时出为近县害。

当此时,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

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①以
示怿,将谋招出之。

怿信之,不疑其伪也。

因谍知伯所在,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

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怪几不自免。

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

”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
自言。

会交趾獠叛,杀海上巡检。

因命怿往,尽手杀之。

还,乃授阁门祗侯。

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
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
稿示予。

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

”余惭其言。

怪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遇人常畏,若不自足。

言语如不出其口。

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宣头:朝廷传出的宣召文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B.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C.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D.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长,古代差役名,在乡里负责维持治安、抓捕盗贼的工作,一般由民户担任。

B.尉,文中指太尉,负责地方治安,职能主要包括缉捕盗贼、刑事案件的侦查等。

C.崤,山名,和函谷关并称为“崤函”,它地势险要,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

D.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大概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勇于担当,积极维护一方安宁。

他向县令要求当耆长,知道乡里老人的遭遇后,又主动暗查,并一举拿获盗贼。

B.桑怿英勇无畏,杀敌时以一当十。

郏城捕盗时,尉胆怯,假装没有发现藏匿的贼人而故意走过,他却下马独自杀盗数人。

C.桑怿胸怀宽广,受骗后以德报怨。

巡检伪造招降文书令他引出王伯,桑怿最终把王伯交了出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D.桑怿腼腆谦卑,口讷不善言辞。

尽管有勇有谋,但他在别人面前,总像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说话时,声音也像是发不出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②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5)简要概括第四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

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洗然①弟竹亭
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②。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③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注】①洗然:孟浩然的弟弟。

②鹡鸰:一种水鸟,遇危险则飞鸣求其类相助。

《诗经·小雅·棠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

③达:通晓,明白。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兄弟间情深义厚,语言质朴自然、亲切率真。

B.“鸿鹄志”和“鹡鸰心”分别喻指兄弟们高远的志向和互助互爱的情谊。

C.后两联叙述了竹亭集会时挥毫、饮酒、弹琴之事,洋溢着悠闲、惬意。

D.末句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意在表明他们兄弟是心灵相通的知音。

(2)简要分析“清风在竹林”在诗中的作用。

五、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亭送别》(节选)中化用范仲淹的词句展现际天极地苍莽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在《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点出“诗眼”,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读写
《三国演义》中的奸绝、智绝、义绝分别是谁?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作品有“四大悲剧”,请你任意写出其中两部。

七、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司马迁以他机敏深邃的洞察力和匠心独运的文学艺术手法,刻画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班级举行《史记》读书交流会,主题是“我看《史记》中的人物”,以下《史记》人物中哪一位给你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①夏禹②周公③刘邦④项羽⑤管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某校高二(下)3月测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A
【考点】
通假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锡”同“赐”。

②“豪”同“毫”。

③“蚤”同“早”。

⑤“详”同“佯”。

故选A。

2.
【答案】
C
【考点】
以的用法
其的用法
乃的用法
一词多义
石钟山记(苏轼)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道歉/辞别。

B项,介词,用,拿/介词,因为。

C项,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故选C。

3.
【答案】
B
【考点】
词类活用
鸿门宴(司马迁)【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②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③④都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认为……奇怪。

故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故选B。

4.
【答案】
C
【考点】
古今异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B项,“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下定决心,振奋精神。

C项,古今意义均为“勤奋劳苦”。

D项,“百姓”,古义:百官;今义:平民。

故选C。

5.
【答案】
C
【考点】
倒装句
判断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
A项,判断句。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宾语前置句。

D项,定语后置句。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D
C
B
(4)首先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接着以“齐大非耦”为例,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然后阐释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最后指出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

(5)①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

②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不盲从。

③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分析论证结构
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被沈约故意曲解”错误,材料一表述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
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

B项,“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有错误,文中未提及。

C项,“最早”错误,材料一表述为“较早”。

故选D。

(2)C项,“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错误,由材料二中“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

最早
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可知,司马迁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

(3)A、C、D三项是事实判断,均属于总结史实。

B项,属于价值判断。

故选B。

(4)材料一第一段“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首先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紧接着第二段阐述“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
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并以“齐大非耦”为例,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然后第三段提出“总体上看,事实判断
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并在第四、五段分别进行阐释;最后一段“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
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指出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解答此题,可结合材料相关段落及语句进行分析。

结合材料一中“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
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分析,阅读历史
书籍应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阅读历史书籍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
不盲从;结合材料三中“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以及
最后一段内容分析,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D
A
(3)①命运相同:不仅小黑狗失踪,一群小狗都是或送人或消失或死亡的结局。

②深化主题:由个体到群体,强化悲剧效果,更能映照底层弱者命运的悲苦。

(4)充满温情:①刚出生的小狗是新生的希望,给院子带来生机与活力,画面充满了温情。

②“我”和小钰
对小狗的疼爱与保护使文章充满温情。

③文中对小狗和底层人命运的悲悯,让读者感受到温情。

充满感叹:①对小狗悲惨命运及老狗孤独与悲凉的感叹。

②对底层贫穷人悲惨命运的感叹。

③对房东、老更倌等人冷漠无情的感叹。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艺术特色(小说)
赏析情节安排
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目的在于批判平森的冷酷无情,漠视生命”有误,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现实的残酷,弱小者命运的悲惨。

(2)A项,“以儿童视角”有误。

(3)从情节来看,小黑狗最后失踪了,一群小狗也都是或送人或消失或死亡了。

它们结局一样,都那么悲惨。

从主题来看,由个体到群体,每个小狗都是身不由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如生活在底层的弱者,
命运都是那么悲苦,从而强化悲剧效果,深化了主题。

(4)①充满温情:“我们天天玩着它们,又给小狗搬了个家,把它们都装进木箱里”“我也和孩子一样,和小
钰一样欢喜着跑进屋去”,刚出生的小狗是新生的希望,给院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画面充满了温情;“我”和小钰爱抚小狗,给它们做窝,“我”和小钰对小狗的疼爱与保护使文章充满温情;听平森叙说底层人物的悲惨
命运,“我哭了”,小狗终将要被送完,“我把眼泪拭干了,但,终日是心情寞寞”,文中对小狗和底层人命运
的悲悯,让读者感受到温情。

②充满感叹:“大狗一听隔院的小狗叫,它就想起它的孩子……它哽哽地叫
呢”“十三个小狗一个不见了!和两个月以前一样,大狗是孤独地睡在木台上”,娓娓的叙述中,款款的文字中充满对小狗悲惨命运及老狗孤独与悲凉的感叹;“年老的叫化子不能寻食,死在阴沟里,或是黑暗的街道上;女人,孩子,就是年轻人失了业的时候也是一样”“我哭了”,是对底层贫穷人悲惨命运的感叹;“房东太太……
说到了小狗:‘这一大群什么用也没有,一个好看的也没有,过几天把它们远远地送到马路上去。

秋天又要有一群,厌死人了!’坐在软椅旁边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更倌。

眼花着,有主意的嘴结结巴巴地说:‘明明……天,用麻……袋背送到大江去……’”,则可以看出房东、老更倌等人对小狗的冷漠无情让人感叹。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B
C
(4)①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没带。

②恰巧项伯要救张良,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

(5)①不是一人的功劳。

②怕引起贪功的误解。

③受之有愧。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官职
古代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