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工程技术建议书(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招标项目勘察设计特点、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措施
(一)项目特点
桥涵部分:
1、普通结构桥梁密度大、下部结构优化空间大
本项目全线共设置52座大中桥,桥梁密度大,桥隧比高。
由于本项目虽地处山岭重丘区,但路线线形、走向较好,高墩大跨桥梁较少,基本均为普通结构桥梁。
因此做好桥梁结构的下部设计,从降低造价、节省工期方面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设计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当地习惯,做好桥梁设计工作大纲的拟定工作,尽量从设计及施工双方面综合考虑,以达到提质量、降造价、促工期的目的。
2、小桥涵数量多
项目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丘陵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与侵蚀堆积型,地表圆形山包、长条形山脊较多,项目沿线小型冲沟较多。
因此做好小桥涵的布置、归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时根据地形、地质、路基填土高度、流量、施工条件及就地取材等情况,合理布设涵洞。
布设时考虑淤积等情况,不宜过多压缩孔径,上游附属导流设施应遵循远接远送的原则,以利水流畅通。
涵洞型式及孔径依其使用性质、泄洪流量、地基条件及材料供应情况等综合确定。
设计勘察阶段,应仔细了解当地村民出行习惯及路线,能兼人行的涵洞尽量满足行人要求,真正做到的筑路为人民。
(二)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措施
4.3.1山区桥梁跨径、结构形
式等变更
◆问题的分析:项目区处于四川盆
地东北部丘陵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型
和侵蚀堆积型。
因构造、岩性、新构造运
动的差异性而造成区域地貌特征较为复
杂。
若桥梁上下部方案没有根据地形、地
质、标段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设计,在施工时可能存在较多变更的可能,将会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并可能导致工期的延误。
●对策措施:在具体勘察设计时,根据标段划分情况,结合整个标段的地形情况,考虑施工场地、便道实际进行。
方案设计时不拘泥于结构形式,跨径设计时不拘泥于高跨比,细部设计时不拘泥于纯受力与理论经济性等。
(1)、跨径选择
由于四川本地对于T梁应用较早,施工工艺成熟,因此预制桥梁上部结构形式尽量采用装配式预应力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
由于本项目地处山区,对于桥梁景观要求低,设计时主要考虑预制场地、运输便利性等实际施工问题,各标段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统一的跨径组合形式,以提高施工单位的模板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
(2)下部桩柱径确定、统一
以往设计时,经常仅考虑下部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及理论上的经济性,而不考虑施工的便利性及各方面的综合重复利用性。
导致不长的桥梁,存在三四种或更多的桩柱径尺寸,给施工带来了极大不便,反而导致了工程的浪费。
因此本项目设计时,将尽量综合全标段考虑,在增加费用不大的情况下,尽量统一桩柱径。
(3)特殊桥梁的处理
对于某些标段可能存在的单个小跨径桥梁,施工图设计时可考虑按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避免不必要的施工投入,并可缩短施工工期。
(4)重视当地群众需求
加强设计前期的实地考察。
重视设计前期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加强公路沿线实地考察,充分调查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情况及今后发展需要,特别要注意公路建设对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方面的影响。
设计前应充分考虑涵洞、天桥、农灌沟渠位置的选定,尽量减少因给当地群众带来不便而引起的阻工现象发生,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5)桥梁设计细则的合理性
结合本项目特点,确定科学、合理、有效、细致、实际的桥梁设计原则,保证设计原则可指导整个桥梁设计及后续服务过程,桥梁设计细则在经过业主组织的专家审查后作为本项目原则性文件遵照实施。
4.3.2山区桥梁景观设计
◆问题的分析:项目区沿线旅游景点多。
所以对景观要求较高,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将
构造物完全融入旅游景区,和周围环境相协调,相
得益彰。
●对策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设
计”的核心思想,将桥梁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和地
域人文历史(文化)相结合。
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
提下,追求结构型式和造型艺术的统一,赋予本项
目景观设计以“生态、景观、人文、和谐”的主题,
以区别于以往传统的以硬质景观为主而产生的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景观设计手法。
对选定的桥型结
构进行不断优化,特别在考虑结构方面同时考虑结
构的外观设计,是桥梁本身与山区的地形、地貌、
结构物的形式相协调,来选择合理的桥跨、桥型结
构和墩柱形式。
同时,将其作为社会和文化财产,在结构设计中亦考虑景观的设计。
景观设计中遵循“通透性、协调性、连续性、新颖性、标志性、轻型化、观赏性、可行性”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4.3.3山区桥梁勘察
◆问题的分析:本项目地下结构复
杂,地质条件的探明程度,将直接关系到
设计和施工方案、工程的经济性、工程的
实施难度等因素。
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技
术手段,查明沿线的地质情况,才能确定
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对策措施:
●严格按照资料收集—调查测绘—勘
探测试—报告编制—成果审定的程序进
行。
制订周密、细致的勘察方案,严格执行工序管理的要求,采用综合勘探方法,提高勘探效率和成果精度,以保证勘察质量。
●勘察重点工程为地基、桥梁、环境保护、筑路材料等。
对淤泥质软土和风化基岩,应详细查明其分布范围、性质、提供处治设计所必须的地质资料和地质参数、其对本工程
的影响应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
●勘察方法主要采用:工程地质遥感、测绘、物探、槽探、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
三、对前一阶段工作技术结论及技术方案的认识,不同看法及建议(一)对工可技术方案的认识
工可中桥涵工程设计标准适当,设计原则较为合理,各桥桥位适当,跨径布置基本合理,桥梁工程规模适中,造价合理。
(二)存在的不同看法及建议
6.4.1、对工可桥梁下部结构方案的不同看法及建议:
(1)、下部结构设计方案
本项目地处山岭重丘区,地面自然横坡较陡,局部地段大于1:2.5,属于陡横坡,个别地段存在陡崖,地形陡峭,地势变化较大,因此存在部分高墩桥梁,合理的下部结构设计取值可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建设周期并减少工程施工难度。
因此本项目可考虑在下部结构实际设计中,加强结构计算力度,精细化设计,扩大双圆柱墩的适用范围,增加变截面圆柱墩与变截面方墩在本项目中的应用,适当的减少薄壁空心墩的使用并优化细部尺寸。
从而减少工程施工量、降低施工难度并缩短建设工期。
双圆柱墩方案变截面圆柱墩与变截面方墩方案(2)、薄壁空心墩基础方案
工可中,对于薄壁空心墩基础均采用大体积承台与多排桩基础处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施工中基础开挖量大、耗材量大、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大的问题,并且在后期承台回填时,处理不当易引起水毁病害。
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质情况,采取不同方案进行细致化处理。
若桥墩处地势平缓,可沿用工可承台+多排桩处理方案,适当提高承台标高,减少开挖量,可采用机械化钻孔加快建设速度;若桥墩处地势陡峭,可采用单根实体方桩基础,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挖孔,减少开挖量,保护环境,并减少工作量,降低工程造价。
承台+多排桩基础方案单根实体方桩基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