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5简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简答题、分析题
举例说明修辞和逻辑的关系。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二者属不同学科。

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修辞与逻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语言表达应该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

但有时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人们也突破逻辑的制约,构成超常规的用法,因而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

(例略)(参教材P7)
什么是语境?举例说明如何巧妙地利用语境来进行修辞活动。

语境即语言环境,就是说话写文章时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一定
的题旨,语言本身的具体环境以及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

(例略)(参教材P16)
为什么文学作品中锤炼词语要求生动形象?
生活是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艺术家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如声响、色彩、线条等等去反映生活,使艺术形象有具体可感性。

语言文字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它所描述的对象不能以直观的形式臵于读者之前,但是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更讲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它要求反映生活、描写人物能做到细腻生动,真实可感。

(参教材P57)
举例说明成语活用的方式(不少于三种)。

成语的活用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易字,指更换原形中的某个字,如:望洋兴叹→望书兴叹;②谐音,指变体和原形中的字音相同或相近,如:一往情深→一网情深;③拆用,指把成语原形拆开使用,如: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叶茂;④易色,指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同;⑤易序,指改变成语原形成份的次序,如:心安理得→理得心安;⑥别指,成语原形指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

P87-89 什么是叠用?叠用和排比有什么区别?
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有意识地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词组。

叠用和排比的主要区别是:①排比的各项要求匀称,叠用的各项不作强求;②排比要求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叠用则有意重复某一个或某几个词语。

(参教材P110
简述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联系和区别。

设问句和反问句都不是有疑而问,这一点相同。

但二者有区别:①设问句主要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则表示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②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③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参教材P143)
为什么要讲究语音修辞?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句也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遣词造句,不仅要考虑它的意义、内容而且要考虑到它的声音、形式,讲究语音修辞,使语言的形式能给人以美感。

汉语的音节具有高扬转降的声调变化,平仄交错、相互配合,会显得抑扬有致,富有节奏感。

汉语有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同音词以及词的轻重音等等,它们反复再现,可以使语音盘旋回环、联绵不断。

对汉语这些语音建筑材料加以巧妙运用,能使文章声情并茂,大大提高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参教材P170)
遣词造句时如何才能做到音节协调?
遣词造句时做到音节协调要注意以下两点:①直接组合的词语中要注意音节匀称;②相应位臵上的词语要注意音节一致。

(175-177)
普通话四声中,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平声和仄声各有什么特点?合理安排平仄有什么修辞效果?
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

平声的特点是长而扬,仄声的特点是短而抑。

平仄安排得当,声调平衡交替,声音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具有抑扬美。

(参教材P192)什么是借代?借代有哪些方式?
借代就是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而用和它密切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常见的借代的方式有:①以部分代整体;②以具体代抽象;③以专称代泛称;④以特征代本体(参教材P225-228)
什么是仿词?相类仿词与相反仿词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

相类仿词与相反仿词的不同在于临时仿造的词语和原有词语的某个成分存在意义上的区别。

相类仿词在意义上二者是类似或有某种关系;相反仿词是相反或相对关系。

(参教材P259)
引用有哪些修辞作用?
引用的修辞作用有:①议论文字引用某些有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语言材料,可以使论述充分展开,论据坚实有力;②描述文字运用引用修辞格,尤其是引用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诗歌等等,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③直接引用有关人物的话语,往往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参教材P287-290)
什么是修辞?什么是修辞学?
①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3分)②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

词语的巧妙配合有哪几种具体方法?
①相同词语的配合;②含有相同语素词语的配合;③意义相同相近词语的配合;④意义相反、相对词语的配合
简述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有相似关系,喻体必须在比喻句中出现;比拟中被比拟的事物和用来比拟的事物融为一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体)在句中一般不出现。

从词汇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效果。

他千方百计想钻进高校,但谁不知道,他不爱文化,只求文凭,不做学问,只谋学历。

(巴川《亲戚的亲戚》)
用“文化”和“文凭”、“学问”和“学历”两对语素相同意义反的词,比较深刻地表现某些人进高校的心态。

下列句子划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句式?试分析其修辞效果。

有时一种意见会激起热烈的辩论。

智慧的火花,有如星光闪耀;思想的交锋,常似电掣雷鸣。

然而,气氛友好、自由,推心臵腹。

每一次讨论会,他总凝神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吸取启人心扉的每一个独到的见解,每一个创造性的思考。

划线部分的句子使用了对偶这种比较整齐的句式。

在文章中适当插入整齐的句子,散句和整句交替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凝重,有气势
请在字下注明下列诗句中各字的平仄。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长征》)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指出下面语段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格?
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很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答:本段运用了对比、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什么长句?长句有什么特点?
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词语的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长句的特点:1、信息丰富。

长句词语多,结构复杂,所以能负载较多的信息2、气势充畅。

长句内容较多,常常蕴蓄丰富的情感,读来显得很有气势。

3、脉络分明。

运用长句可以使句子的脉络清楚地显示出来,既突出句子的主要信息,又使其内部的关系表现得很明晰。

修辞和语言三要素关系怎样?
答:语言三要素指得是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从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来看是不同的,修辞所研究的是语言使用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语言三要素要解决的是语言表达对不对、通不通、行不行的问题。

修辞与语言三要素又是有联系的,有时某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举例分析叠音的修辞作用。

答:(1)语意鲜明突出。

(2)表情细致生动。

(3)语音和谐流畅。

举例略
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修辞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适合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包括背景、场景和句境,广义的语言环境包括说话时的地理、人文、宗教、题旨等等因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

词语句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它的使用地方。

普通的词语可以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这是因为这个词语适合那样的语言环境。

举例说明成语活用的方式(不少于三种)
成语的活用方式由以下几种:(1)易字,指更换原形中的某个这,如:望洋兴叹——望书兴叹;(2)谐音,指变体和原形中如:一往情深——一网情深;(3)拆用,指把成语原形拆开使用,如: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叶茂;(4)易色,指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同;(5)易序,改变成语原形成份的次序,如:心安理得——理得心安;(6)别指,成语原形指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

举例说明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联系和区别。

设问句和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设问句是指先提出问题,接着把答案说出来,自问自答的句子。

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

反问句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表现较强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例略)
怎样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都是不出现本体,以借体或喻体代替本体。

其差别在于,借代在于“代”,借喻在于“喻”。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构成借喻的基础是相似;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像……),借代不能。

修辞和语言三要素关系怎样?
答:语言三要素指得是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从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来看是不同的,修辞所研究的是语言使用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语言三要素要解决的是语言表达对不对、通不通、行不行的问题。

修辞与语言三要素又是有联系的,有时某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答: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应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知识素养三方面。

举例: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幅对联非常著名。

十年动乱,使许多人变得消沉,因此有人模仿此联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家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胡耀邦为了激励人们也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应该说,这几副对联单从对联艺术的角度来说,都是佳对。

但是,读起来所体现的意境真是天壤之别,这说明主体的思想品德的修养对提高修辞实践能力是有帮助的。

短句有什么修辞特点?
答:短句的修辞特点:1、明白易懂。

短句词语不多就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显得简单明了。

2、感情色彩多样。

短句每句的词语较少,句式短小,在一段文字中的语音停顿较多,所以可构成不同的节奏,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3、实用性强。

短句内容单纯明确,易于记忆流传,所以应用的范围很广。

什么是拈连?拈连有什么修辞作用?
答: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连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物。

拈连的修辞作用:1、拈连通过拈词和拈体的超常规组合,常常别出新意,有的还寓含哲理,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感悟。

2、拈词和本体、拈体分别组合成的两项,彼此相互映衬,思想感情显得更深切。

3、用于和本体组合的拈词,由于拈用于不合常规的拈体,具有嘲讽的效果。

锤炼词语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明喻、暗喻和借喻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明喻指主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句。

常用:像、好像、如、如同、似、若、仿佛、犹如、恰似、一般、好像……一样、仿佛……似的等比喻词。

暗喻又称隐喻,它的主体和喻体也都在句中出现,但不像明喻那样用“像、如”一类的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就是、成、变成、当作”等词语。

借喻是不用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比起明喻、暗喻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最紧密。

举例说明成语活用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理解成语原形的意义。

二是活用要恰当自然
举例说明设问句与反问句的不同。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简述口语句及其特点。

口语句主要是指以口头形式出现的句子。

其特点如下:1)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相对较多。

2)简略的句子相对较多。

3)关联词语相对较少。

4)语气词相对较多。

简述借喻与借人的异同样举例。

1)异: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2)同:本体都不出现,以借体或喻体代替本体.
简述双关的修辞作用。

用意表达泫外之音,意外之意,或借题发挥,把内容表达地更加含蓄,意境更加深远,引起读者深入思考、丰富的联想从而增加语言淡然里生动性。

简述反义词的类型。

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成对的经常并举、对待位臵的词;
简述运用成语需注意的地方。

对含有典故或意含褒贬的成语,要格外注意;注意成语的定期性,不随便改动成语,生造成语;
分析下列句子中辞格运用的情况,并分其修辞效果。

(1)“一九七六年,十月初的一个夜晚,已经有了秋凉萧条的意思。

蟋蟀在一个有角隅悲伤的啼哭!”分)
拟人,暗语四人帮横行时黑暗的显示,表达忧国忧民的感情
(2)“六月十五日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象着了火。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比拟、夸张;形象说明了天气的炎热。

将下列句子调整句式
(1)“他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了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却又照数前进了。

”(改成整句)
他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了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又进了三步。


(2)他成绩很好。

(改成否定句)
他成绩不坏。

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1)“一个念头忽然跳进
..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使句子有动感,显示了念头产生之快。

(2)“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
....。


....,意见分歧
....,工作消散
....,关系松懈
四字格成串排列,形式整齐,语言连贯、节奏紧,集中地揭示和分析问题。

下面宣传安全的口号,两种说法哪种好?为什么?
A、窗关好门锁好安全防范不可少
B、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外出时要关窗锁门
两种说法,A句说法好。

和B句比较,A句有以下特点:①全句押韵并且“窗关好”与“门锁好”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的美感;②“窗关好门锁好”放在句首,强调了防范的具体措施;③“安全防范不可少”运用否定句式,突出了告诫的意味。

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

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文中的成语“异想天开”采用了“易色”的活用方式。

“异想天开”本指奇特的想法,从天外启发出来,比喻想法非常离奇而且完全不切实际。

这里借用成语原形,易色活用之后,使其内涵丰富,感情色彩由贬而褒,提倡科学工作者在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的那种敢于打破陈规,披荆斩棘的特有的创新风格。

(题见教材P101)
按要求改句:
(1)看到宁夏某县级市的一位副市长,率车队到基层视察农田建设,与一名十三岁的女孩狭路相逢,女孩为躲避车队,不幸坠入水渠身亡,而这位副市长也因组织抢救不力丢了官的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想来说几句。

将长句改为短句:宁夏某县级市的一个副市长,率车队到基层视察农田建设,与一名十三岁的女孩狭路相逢、女孩为躲避车队不幸坠入水渠身亡,而这位副市长也因组织抢救不力丢了官。

看到这篇报道,心里不是滋味,也想来说几句。

(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人人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为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参教材P131)
下面是一则新闻标题,句式不够整齐,请加以修改。

P136
走错航道“珠峰山”轮触礁遇险紧急救援遇险船避免船沉人亡
改为:走错航道“珠峰山”触礁遇险紧急救援遇险船化险为夷下面句子画线的部分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句式? P168
(1)什么叫蘑菇云?它是由于原子弹、氢弹爆炸而产生的蘑菇形的云状物,其中含有大量烟尘。

火山爆发及星体碰撞等也能形成蘑菇云。

运用设问句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也引发人们的思考,比直接用肯定句进行一般的术语解释具有更好的修辞效果。

(2)一位人大代表呼吁道:截流须堵源,受贿犯罪固然可恶,应从严惩处;但没有人行贿,或者没有人敢于行贿,世界上哪来的受贿呢?那些贪官哪里去受贿呢?
反问句比一般陈述句语气要强烈,强调了不但要严惩受贿者,还要严惩行贿者,比陈述句的意思表达更清楚
下面的句子在语音方面如有不够和谐之处,请予以改正,并说明原因: p206
(1)灯下,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面一段论述使我格外感奋,受教育……
(2)如今中学生学习压力之重,考试之频繁,人人都知道。

中学生毕竟还年轻,这种状况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1)将“受教育”改为“深受教育”。

因为“受教育”是三音节,与前面“格外兴奋”四音节不协调,改为四音节后,两个词组在音节搭配上就匀称了。

(2)将“压力之重”改为“压力之沉重”。

这样一来,就与其后相应位臵上的“考试之频繁”的节拍相一致而使音节显得匀称。

见教材P206
分析下列诗歌的押韵方式。

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

千万险滩皆稳渡,水头如箭破夔门。

(陈毅《重过三峡》)
第一句“睹”和第三句“渡”都押u韵,第二句“痕”和第四句“门”都押en韵,这属于交韵的押韵方式。

请指出下面语段中的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并分析其修辞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双声词:袅娜、仿佛、渺茫叠韵词:零星叠音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
分析:这些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的运用,使文章音韵和谐,读起来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分析下面这段话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格?简要分析其作用。

有的人是嘴巴和手脚相脱离,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有的人养尊处优,心里根本没有群众;有的人老虎屁股摸不得,只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不讲自己“走麦城”,吹吹拍拍,假话连篇。

①排比。

“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构成排比,列举了有些干部的种种不良倾向,增强了批评的气势。

②对比。

“说的”与“做的”、“只讲”与“不讲”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

③借代。

用“嘴巴”代“说的”,用“手脚”代“做的”,用“过五关,斩六将”代“功劳”,用“走麦城”代“错误和失败”,使表达具体生动。

④比喻。

用“老虎屁股摸不得”比喻批评不得,形象生动指出下列句子中含有的修辞格(三种以上)。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①反语(好个“友邦人士”);②排比兼反复(…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③映衬(…他们不惊诧,在学生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④比拟(拟物)(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指出下面语段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格?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本段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屈原《离骚》中有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翻译。

(1)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雕零,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郭沫若)
(2)想到草木的零落,就恐怕美人也到了晚景。

(瞿悦园)
(3)设想起草木在瞬息之间雕零飘落,你——理想的美人哟!怕要老了吧,我深深的忧虑。

(文怀沙)(1)郭沫若的翻译比较切合原文意思,属于直译;(2)瞿悦园的翻译接近原意又稍有诗意,属于意译;(3)文怀沙的翻译颇具文采,在原诗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属于创译。

应该说,他们的翻译各有特色。

2、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使用效果。

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功奖变成了平奖。

(蒋子龙《人事厂长》)
其一,该句子中使用了同韵的词语,如“评奖”、“僵”、“坐庄”等,产生了较好的语音效果;其二,用同音词语“平奖”和“评奖”相照应,既有新鲜的趣味,又有对“评奖”失去鼓励作用的讽刺。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日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曾经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了“绿”。

你认为“绿”为什么比其他字好?
从春天的景色描写来看,“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应该说都是可以的。

但是,诗人之所以要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就是艺术化描写的需要,也是修辞的需要。

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看了,人们眼前立即就会出现垂柳飘丝、芳草如茵、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

有颜色,有情态显示了景物的具体形象和变化的过程。

一个“绿”字给人以无穷的联想,比之“到”“过”“入”“满”等字更具形象。

联系全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明月何日照我还?”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诗人面对春天的美好景色,产生了浓浓的思乡情怀;一年一度,江南岸枯了又绿的变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满美好的欢乐气氛,可是我在外地,又过了一年,现在离家不远了,“只隔数重山”,但不知何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呢?这个“绿”用得太妙了,生动异常,使全诗诗意盎然,境界全出,成为世代相传词语选择的典范。

(视表达情况灵活掌握)
下面句子有没有毛病?请加以分析,并改正。

“他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画的鸟只差不会飞,画的虫只差不会爬。


这是错误使用双重否定句的例子。

否定句中先后运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实际表示肯定的意思。

运用双重否定句如果不注意,就可能把意思弄反。

在这句话中,“只差不会飞”意思就是会飞了,“只差不会爬”意思就是会爬了,句子错误地使用双重否定句,句子的意思和作者要表述的意思正好相反。

改为:他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画的乌只差会飞,画的虫只差会爬
成语活用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请举例加以说明。

成语活用的方式:(1)易字。

所谓易字就是更换原来成语中的某一成分,产生新的变体,表达一种新的意思。

如:谈虎色变——谈癌色变。

谈虎色变是大家熟悉的成语,通过易字所形成的变体的意思,也能让人马上明白。

(2)谐音。

所谓谐音就是更换原来成语中的某一成分,被更换的成分和原来的成语的这部分字音相同或相近。

(3)拆用。

将成语原形拆开运用,在中间加入其它词语,使整句话的意思和原来的成语有区别。

(4)易序。

改变成语原形成分的顺序,使变体的意思和原来成语的意思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下,起到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5)易色。

这里的“色”不是指颜色,而是指词的感情色彩。

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6)别指。

别指实际上是一种借用。

是借用某一成语原形,来改指另一事物。

1、比较下列原文和改文的区别点(不少于5处),并指出其中的修辞效果。

【原文】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

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海拔几千公尺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女良药,(碧野《天山景物记》,《人民文学》杂志)
【改文】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在那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在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它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它承受着雪光,蓝洁晶莹,柔静多姿。

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碧野《天山景物记》,高中语文课本)
【修改】“超越……以上”搭配不当,故改为“在……以上”。

【修改2】在短语“青凛凛的寒光中”前面加介词“在”突出这个短语的状语性质。

【修改3】去掉定语“雪的”,文字简练。

【修改4】“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后改为句号,因为语意已尽。

【修改5】“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改为“它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因为前面的宾语是“雪莲”,主语没有必要重复,因此改为“它”。

把原来的定语改为谓语,既与下文的“这……的”的句式避免雷同,又使句子更顺畅。

【修改6】“岩隙间”中删去“间”,表意更简练。

【修改7】“汲取雪水”后改为句号,后面加“它”。

因前面的文字说明性的,后面的文字是描写性的,分为两句表述更清楚。

【修改8】“柔静多姿,洁白晶莹,”改为“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