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唐诗鉴赏《岑参诗鉴赏》文本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诗鉴赏
生平简介
岑参〔715—770 〕,某某某某人。

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书记。

当时胸怀报国壮志,很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

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

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某某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

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下,任朝中右补阙。

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

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某某旅舍。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

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显然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
举行的盛大宴会。

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

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

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得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

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

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
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

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X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

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

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那么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多么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不正是将士的象征吗?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

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

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

有时实写,有时虚写。

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

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X
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

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

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

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坂,
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
自然多苦辛。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写暮秋山行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

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

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那么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

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

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

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

以下由“千念〞一转,写所感。

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那么是一“悲〞字。

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

“万籁〞说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

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
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

“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

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那么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这首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

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经火山
岑参
火山今始见,
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
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
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
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
孰知造化工!
岑参诗鉴赏
诗人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途经蒲昌,火焰山横亘眼前,烈焰飞腾,奇景壮丽,激起他满怀豪情,因此赋《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

“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

起始之句,气势宏大。

继而写火山的威势:“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

而那火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

将火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X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

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

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X,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

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前汉贾谊作《服鸟鸟赋》说:“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岑参化用贾文,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

意为火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

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马大汗淋漓。

这种驱寒使热之工,假设不是神力造化,人力岂能为之?
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

可以想见,来到火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假设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官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这首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及周围景色,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

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
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

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

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X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

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

“连山假设波涛,奔凑似朝东。

〞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

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

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

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某某。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诗鉴赏
开始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X状态。

诗人没有从自然环境落笔却直接从战阵入手来创造战争气氛: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
入紧X的备战状态。

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那么主胡兵覆灭。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

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

接着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某某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X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

“单于已在金某某〞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致“戍楼西望烟尘黑〞,描绘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

之紧X,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

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

开篇是那样突兀,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X一弛,气势益显。

诗人写军事,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那么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

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

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

〞〔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振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

而下面四句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

“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

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衬托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

以下两句又渲染气候
之奇寒。

“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都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那么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战争之艰苦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他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以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

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就“越发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

〞〔徐嘉瑞《岑参》〕。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

封常清于天宝十三年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诗中美称为“亚相〞。

“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是“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预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

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

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全诗四层一X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X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
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年〔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某某,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某某库车附近〕。

因此诗的开头两句就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
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我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哪里会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将乡愁置于脑后了。

“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作者没有写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之情,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只在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

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也可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某某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某某。

某某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
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作客某某时,与某某河西节度使幕府中的老朋友欢聚夜饮时的情景。

某某,治所在今某某某某,唐河西节度府设在此。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某某。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随着明月升高,映照出月光铺洒的某某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某某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指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某某的全貌。

“七里十万家〞,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

某某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

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因此,在月光下的某某城,飘扬着一片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某某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逐渐向夜宴过渡了。

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而是指宴会上的演奏。

“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

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形式,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表现出某某的宏大、繁华和地方色彩。

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
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下来。

后面六句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表现情谊深厚。

因为“多故人〞,与各人分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因此说“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在这里指某某馆舍的楼房。

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说明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

岁月不等人,哪能相互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外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个“笑〞字,刻出岑参和他朋友的豪放本色。

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自然会为之醉倒!
这首诗将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某某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大致表现当时某某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淋漓尽致,豪气纵横,非盛唐的人不能如此。

“花门楼前见秋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