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成都树德协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成都树德协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
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水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
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
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
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
在超越传统的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之具有国际影力的节术大师。
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
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
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
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B.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C.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D.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B.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C.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D.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B.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C.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D.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娘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
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
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
但木根也与其他男
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则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
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
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个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
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间,儿子小根已经4岁。
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
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
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
”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
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
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
夜里,小根肚子疼。
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
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
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
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
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
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
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
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
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
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
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
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 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 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 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5. 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新技术为新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专家预言,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
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精通各种领域的“AI (人工智能)医生”会变为现实。
用手机对准患病的皮肤拍照,上传到图像识别系统后,即可对患者患上的皮肤病进行诊断,这并不是电影里的场景。
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已经研发出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立皮肤病的辅助诊断模型,准确率超过85%。
未来医院还将建立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为群众就诊提供科学引导。
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湘雅远程医疗平台“雅影肺管家”与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多名来自基层的肺结节患者进行远程会诊,经过会诊的大部分肺结节患者留在了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手术,避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摘自新华网《“AI医生出道”一“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材料二: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从批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成熟,教育行业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
相比于昔日的教学模式,如今的课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
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等。
”在今年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如是说。
这个判断也是业内的普遍共识。
有关人士表示,教育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AI+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其颠覆性的产生尚需时间。
(摘自工人日报《AI+教育悄然融合》)材料三: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体的地位。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将在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上带来重大变革。
比如,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过去20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逐步提升。
未来20年,智能终端会超越手机的范围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应用会逐渐普及,人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智能机器交流。
智能机器的服务内容会多样化。
比如说智能音箱,基于语音交互技术,不方便使用手机的老人和孩子能方便使用,消除了教字鸿沟。
除了放音乐,它还能播视频、看直播、听故事、查菜谱。
未来,人工智能会维生新业态。
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
比如,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自动驾驶汽车。
(根据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公开演讲整理编辑)材料四: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
让归责成为难题。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
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
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
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
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摘自人民日报《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较于临床医生诊断,人工智能诊断一方面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另一方面还可进行远程会诊,为群众就医、医生诊断提供更多支持。
B.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展应用将会促使传统教育形态发生改变,不过二者要实现深度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C.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方式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智能终端会更加多元,智能机器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D. 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起事故,说明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发展,而事故的归责成为难题,说明人工智能的治理尚待完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患者可以借助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手机上进行医疗诊断,可见在不久的将来,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
B. 人工智能渗透进教育行业无疑将对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材料二举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
C. 中国保持了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的地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D.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是个巨大挑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
9. 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
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衡少善属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连辟公府不就金就砺则利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建社会,官吏初到任叫“下车”,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
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
B. “太学”是指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代设在京师。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庠”“序”等(如“谨庠序之教”)。
C. 《礼记》中有“大六艺”“小六艺”之分。
“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大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 范晔,南朝宋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通晓音律,曾写有《二京赋》,被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才开始撰述史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B. 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C. 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D. 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1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
②筠:竹皮。
③谅:料想,实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15.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隐居处的清幽环境,也写出了诗人与山林作伴、与尘世隔绝的恬淡超然。
(2)杜甫《阁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人生感慨,既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也写出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伤。
(3)杜牧《阿房宫赋》善用比喻手法刻画宫廷生活细节,如用“______________”喻宫人打开了梳妆镜,用“_____________”喻宫车驰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图是对“咆哮妈妈”的形成原因和造成影响的重点概括,请据此给“咆哮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简要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90字。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2月18日,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关键时期,重庆北碚区袁婆婆的女儿闲极无聊,将自家的门反锁起来,组织几个邻居偷偷在里面打麻将。
94岁的袁婆婆苦劝无效之后,果断向村干部进行了举报。
经过大家的批评教育,袁婆婆的女儿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加入防控疫情的志愿服务队中。
请你以袁婆婆女儿李华的身份,向妈妈或者村里人写一封致歉信,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不能扩大成“中国的文学艺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