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联系之欧阳地创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备战阅读理解真题解读
一、叙事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15分)
天窗江南月
【2010年南京市中考题】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

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

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

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

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

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

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

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

天窗外,夜色冥茫。

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

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

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

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

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

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
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

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

”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

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3分)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4分)
(1)赏析下面句子。

(2分)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2分)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2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
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3分)
《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事例: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3分)解析:要注意读懂题目要求,找文中的叙事部分,而且是关于母亲的事。

概括事情的公式一般是:什么人+什
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事,可以简化为:中心人+ 中心事。

表达要清楚、通顺。

本文的中心人是母亲,叙事部分在第②—⑤节里找。

答: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4分)
(1)赏析下面句子。

(2分)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解析:赏析语句要先找出该句描写的中心人或物是谁,然后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收到什么效果(或起到了什么作用),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感。

写景写物的句子赏析,通常步骤是:①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或叠词,或找关键词),②写出了景或物的什么特点(内容、效果)③表达的情感(或是作者对景或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借写这景或物,赞美了人物的劳动成果,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这句中心是写雨的,所以主要找写雨用了什么修辞,这里很明显是拟人;用拟人写雨表现雨的什么特点,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声的美妙,表现了我听雨的沉醉。

(本题还有另一回答: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


★注意:现在的赏析句子题目,一般有更具体要求了,试以上面的句子为例。

(1)从修辞的角度(或表现手法的角度,或感觉角度)赏析。

答法仍为“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声的美妙,表现了我听雨的沉醉”,而从叠词的角度答题就不对了。

(注意:古诗赏析赏析句子也是如此)
(2)采用问答题形式。

例如:划线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或收到什么效果?)已经告诉了修辞手法,直接答第二步和第三步。

答案: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声的美妙,表现了我听雨的沉醉。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2分)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分三种情况考虑:(1)如果是一语双关的句子,可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往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2)如果是使用了修辞的句子或有象征手法的句子,往往要还原“真相”分析其比喻义、象征义。

(3)普通的句子,可以结
合上下文解释句子的意思,再回答句子包含的情感(或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或分析其与中心的关系)。

本题是比喻句,弄清喻体“根”的含义,“根”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本体“生命早期的记忆”的含义,显然是童年。

那么联系起来,含义就清楚了。

答:运用比喻,形象地指出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2分)
解析:本题考标题的作用(或者说好处)。

另外如果问:文章以某某为题,可否换成某某为题?或者要求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这些都是考标题的作用。

方法:可以从结构、内容、中心、写法(形式)等方面考虑。

具体为:(1)结构上看,若开头、中间、结尾都围绕标题写,那标题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或对表现主要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3)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要指出中心是什么。

(4)从形式上看,考虑是否有形象性、新颖性等特点。

如,使用了修辞(生动形象)、数字(新颖有趣)、问句(引起读者思考)、以古诗文的句子为题(增添了文学性或文化情味)等等。

答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拓展理解。

(1)2012年南京市某区一模考试阅读题《雪花,春天的邮戳》
问题:本文以“雪花,春天的邮戳”为题,有何好处?(3分)
回答:暗含文章线索;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困苦预告着温暖和光明;暗含主旨;激发阅读兴趣。

(2)2012年南京市某区二模考试阅读题《满架秋风扁豆花》
问题:本文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有何妙处?(3分)(注:是郑板桥的诗,文中有写)
答:蕴含文章线索;揭示了文章内容;这个标题引用古诗,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比较延伸。

注意:标题的作用要与标题的含义要区别开来。

关于标题的含义通常也会考。

题型为:标题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一般从两方面分析含义:(1)表层含义,一般指实物或实物的意义,要紧扣题目的中心语答;(2)深层含义,由实物生发的比喻义、象征义等。

从文中找与实物
相联系的比喻句或包含象征意义的句子,往往在结尾部分找。

示例:
(1)以本文为例出题:题目“天窗”有哪些含义?
解析: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实物),也指心灵的天窗(从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可知,是天窗的比喻义)。

(2)2004年南京中考试题《父亲的斧头》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

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

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

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结尾一段)
问题:标题“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2分)
答:(1)父亲打造的斧头;(2)“我”(注意结尾一段划线句,把“我”比作斧头)。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
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3分)
《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事例:
解析:将名著考题出在阅读理解上。

其实是考议论中的论据,叙述论据时要注意紧扣所给的
观点叙述,观点可分解为“阴暗的死角”和“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两部分。

注意看答案是怎
样扣观点叙述的。

答题示例:
示例一:《童年》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 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示例二:《名人传》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 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
不朽的音乐大师。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双目失明,/ 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

(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16分)
蔷薇几度花丁立梅【2009年南京市中考题】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
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

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5分)
(1)赏析句子。

(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3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
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
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
比如第▍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中“他看—
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解析:从文中叙事部分分析老人的品性也可,但其实这是考文章的主旨。

既叙事,又有写景或写物的文章,不同于写景抒情散文,也不同于纯粹的叙事文体,人和景或物是相关联的。

写景或写物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写人或写某种精神,这是文章的中心。

往往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找,找出所写的物的特点,再与人或某种精神联系起来。

本文结尾划线句是写蔷薇的特点,之后写道“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可以看出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像蔷薇花那样,而人生的状态通过老人表现出来的,所以写蔷薇花的品性就是写像卖灶糖的老人那样一类人的品性。

答: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这是文章结尾划线句)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解析:考词语的含义。

分析词语的含义,通常有以下情况:(1)分析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2)分析
词语的原意和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3)有的找出词语
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之前或之后找)。

本题属
于第(3)类。

答案:记忆:贫穷年代的甜(第⑤节中的原句)。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这里
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面的内容就是解释稀奇的。

但要注意:这里的“记忆”和“稀奇”是名词,所以答
案是名词性短语)。

拓展示例:
问题:请结合上文,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含
义。

(2分)
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
....的咖
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答:“苦中带甜”一是指咖啡的味道;二是生活中历经
磨难而获得的报酬、成功和光荣。

(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5分)
(1)赏析句子。

(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
淡淡笑。

解析:赏析句子方法上一篇已经做了分析。

本题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对蔷薇花的喜爱之情”。

可将此题稍作变化:
问题: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解析:其实仍然是赏析句子。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问效果或作用、好处,一点要答内容,注意答案中划线部分)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解析:这是通常考的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方法:①词的意思(或修辞手法)+②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③表达的情感。

一般解释加点词的不同意思也可以。

答案:“甜”的意思是“使……甜”,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或:“甜”既指味觉上的甜,也指老人的手工灶糖给他人带来的幸福和甜蜜,含义丰富。


拓展示例:
(1)题目: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风一丝不苟
....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答案:⑴“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用在这里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2)题目: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2分)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
....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答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被老人翻得又破又旧,表现了老人对这本小册子的喜爱。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3分)
解析:有的文章通常以某一景或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思路很清楚。

有时会围绕这一景或物出题,问它的好处或作用。

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作为线索。

(2)写景或物,往往是为了引出所写的人或描写的中心物。

(3)景或物的品性往往象征了人物的品性。

(4)景或物往往为了衬托人,起到衬托作用。

(5)作者往往借写景或物来表达对人的情感。

答: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
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拓展理解:
写人的文章,有时着力刻画人物某一形象特征,该
特征在文中反复出现,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中
反复出现“背影”,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其好处从
以下方面考虑:(1)作为全文叙事线索。

(2)突出主
要人物这一形象特征或特点,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的情感、品质或精神。

(3)借写人物这一形象特征或某突出特点,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

示例:2008年南京市中考阅读题《田野上的白发》
问题: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分)
答案:“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
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
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18分)
宛如英雄【2006年南京中考试题】
①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

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

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

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

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

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

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
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②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额前。

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
..①。

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

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③“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

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

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

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⑤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

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

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⑥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
英雄!(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3分)
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