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大考点二十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考点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考点】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据材料“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得人民公社这一行政机构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有必要进行政权改革,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标志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后,时间晚于题干,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 项正确。

【答案】D
4、(2014·浙江卷·19)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以学者关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公社体制改革”说明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故①正确;材料中“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是在1993年,故③错误;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

本题选择A项。

【答案】A
5、(2014·四川卷·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起步。

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缺乏经验,国人的思想不够开放,故正确答案为D项。

中国经济改革国内阻力大,而非国际阻力大,故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故③错误。

【答案】D
6、(2014·天津卷·10)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以经济特区的“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

故C项正确。

【答案】C
7、(2014·安徽卷·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解析】本题以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曲线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H点所对应的时间是2001年,可以进行排
除。

A项发生在1971年,时间不对应,故予以排除;B项是发生在1987年,台湾方面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故予以排除;D 项应该出现在2010年,予以排除。

【答案】C
8、(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

A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

【答案】D
9、(2013·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
探究,
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
“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
凭借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

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不相同的。

【答案】C
10、(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
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材料中可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AB发生在90年代前,D不属于经济理论。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
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
12、(2013·山东基能·29)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
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
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
证。

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价格放开。

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13、(2013·海南单科·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
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
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解析】时间为1983年,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场,故选C。

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不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排除B;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D。

【答案】C
14、(2013·山东基能·30)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
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
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

这一材料表明( )
A.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

从题干分析大宗商品流入中国和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增加,说明中国与各种经济体合作交流程度加深,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15、(2012·安徽文综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
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从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低于农村,但无法得出D项;从材料也无法判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B
16、(2012·全国大纲卷·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
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解析】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项错误。

【答案】D
17、(2012·全国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
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18、(2012·江苏单科·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
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在意识形
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
政政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
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
开放变化。

【答案】C
19、(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
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
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图5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
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

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
合题意,故选B。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
排除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答案】B
20、(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
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

因此排除A,C。

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D
2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 项。

【答案】C
22、(2011·四川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 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23、(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24、(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

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C
25、(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 三项。

【答案】D
26、(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
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 符合题意,选A。

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排除B。

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

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

排除D。

【答案】A
27、(2011·上海单科·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解析】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
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 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

【答案】C
28、(2011·上海文综·3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
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解析】回顾所学知识,①中美建交是1979年,②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④香港回归是1997年,故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015·山东文综·39)(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
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4分)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80年6月18日”,可知是在改革开放初,依据材料中的摘牌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已经被打破,但是却“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可以看出人们对改革开放依然心存顾虑。

要想准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必须抓住题干中所给的时间1980年,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

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
解释。

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

2.(2015·广东文综·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考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

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答案】(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