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为什么—《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3000字[五篇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到底为什么—《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3000字[五篇模
版]
第一篇:教育到底为什么—《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3000字《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世俗功利。
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的人生目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
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知识分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把出仕佐助君主治国平天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不管怎样,这一切,有助于统一知识分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苟言残喘2000年,中国
文明2000年间能薪火不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传承2000多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没有分崩离析,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不过只是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是十分片面的。
立足过去,是教育天生的一大特点;
面向未来,教育却很难做到。
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特别是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开始,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烂熟的桃,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就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其消极意义就愈来愈突出。
教育应该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为社会政治服务,另一个是为人身的发展服务。
这两者之间,在现代社会,后者应该更重要,应该是通过教育培养出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
通过所培养的社会成员来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战国时期,士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
知识分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总是能找到买主的。
这时,人的发展和为政治服务是比较统一的。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
而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就变味了,变成了为皇帝一人服务,知识分往往放弃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会政治的需求。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
《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
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
这应该是中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零星技术发明,缺乏纯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
孔夫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政治上一有风吹草动,教育上就是波浪滔天,教育成了社会的风向标。
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教育都受到冲击,受到破坏。
这样,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中国人民关心政治,关心人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另一方面是中国知识分的个性普遍受到压抑,因循守旧多,标新立异少,唯上唯书多,这已经深入到国民思想的深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们现在读《学记》,不仅要肯定其积极意义,更要认识其局限性。
夸耀祖宗是中国人的嗜好,我们已经夸耀了2000年。
我们现在要提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
但是,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人以关心政治为务的是绝对不能提倡的。
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并不一定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政治舞台上的“生、末、净、丑、旦”,每一个削尖脑袋往政治上钻,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政治已经有问题了。
教育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21世纪,我们搞素质教育更要倡导教育要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第二篇:教育到底为什么—《学记》读后感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
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此文来源于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此文来源于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此文来源于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世俗功利。
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此文来源于的人生目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此文来源于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
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知识分此文来源于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此文来源于把出仕佐助君主治国平天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不管怎样,这一切,有助于统一知识分此文来源于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苟言残喘2000年,中国文明2000年间能薪火不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传承2000多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没有分崩离析,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不过只是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是十分片面的。
立足过去,是教育天生的一大特点;面向未来,教育却很难做到。
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特别是
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开始,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烂熟的桃此文来源于,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就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其消极意义就愈来愈突出。
教育应该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为社会政治服务,另一个是为人身的发展服务。
这两者之间,在现代社会,后者应该更重要,应该是通过教育培养出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
通过所培养的社会成员来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战国时期,士此文来源于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
知识分此文来源于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总是能找到买主的。
这时,人的发展和为政治服务是比较统一的。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
而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就变味了,变成了为皇帝一人服务,知识分此文来源于往往放弃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会政治的需求。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
《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
这应该是中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零星技术发明,缺乏纯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
孔夫此文来源于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
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政治上一有风吹草动,教育上就是波浪滔天,教育成了社会的风向标。
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教
育都受到冲击,受到破坏。
这样,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此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关心政治,关心人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是中国知识分此文来源于的个性普遍受到压抑,因循守旧多,标新立异少,唯上唯书多,这已经深入到国民思想的深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们现在读《学记》,不仅要肯定其积极意义,更要认识其
局限性。
夸耀祖宗是中国人的嗜好,我们已经夸耀了2000年。
我们现在要提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
但是,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人以关心政治为务的是绝对不能提倡的。
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并不一定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政治舞台上的“生、末、净、丑、旦”,每一个削尖脑袋往政治上钻,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政治已经有问题了。
教育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21世纪,我们搞素质教育更要倡导教育要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第三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教育学基础,由于我是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所以平时对关于教育的书籍都很感兴趣,刚开始上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学记》这篇文章,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也阻挡不了我对他学习的兴趣。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道理,对我们这些以后要成为老师的学生来说更有好处,它告诉我了以后当作老师需要做的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原则,和一个老师应该如何学习。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还告诉我们一些古代的教育方法和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品的情操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书中其实较多的文字还是介绍了“教”与“学”的
关系,教学要循环渐进,教与学要互相促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讲述的就是: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让自己不断学习,从而得出了书中提到的“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好方法,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些好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与众不同。
在学习《学记》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一个颇深的道理,要想教好别人教会别人,就要先自己懂自己会自己理解,只有在不断的学习的同时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教别人和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一心的想把别人教的更强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真正变的更强,这世间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只有我们每天不断的吸取,才能获得更大的积累。
我可不想哪天让学生问倒,答不出学生问的问题!现在社会进步的这么快,知识更新的也很快,我们如果不每天学习,每天不留心存在的变化,因为在当前的社会只有我自己更好的适应别人,适应我的学生,不能要求别人适应我。
我们迟早要在教师的队列里被淘汰。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
“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
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自己主动学习,只有真正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
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
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
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居于怎样一种角色?有着怎样一种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好老师。
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它、学习它,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是为了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为美好的现实。
第四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研究》读后感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
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研究》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研究》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学记研究》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研究》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研究》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原来《学记研究》的影响如此深远,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和研究的。
在网上看过翻译后,我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意思,毕竟是文言文,有些句子不怎么看得明白。
认真看完后,我觉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好多句子。
比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上的知识学问那么多,那么丰富,就算自己学一辈子但又能知道多少呢?在这个信息和知识极速膨胀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学习和汲取有用的知识,等到自己真正的当上了老师,会不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而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呢?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看完这些后,我想到了很多,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自己还是有点害怕当老师的,就像我们辅导员王辉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其实不是你不想当老师,而是你根本就不敢去当老师。
呵呵,说得真对,我还真的底气不足,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学习,知识储备得不够。
所以啊,不管我们在哪,都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改善,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然后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更要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否则真的会有那么一天,你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还有一句,那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提到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其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才会发展得如此强盛。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如果不学习,我们就很难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动态,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学习,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你的言行有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命运。
如何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这是至关重要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