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化资料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州文化
外界整体评价:
宿州-----“贤、孝、文、武”皆备的特色文化资源。
“宿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就在这里渔猎耕牧、繁衍生息。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正式建置宿州。
作为古城,宿州已经历了1200余年的风雨沧桑。
就一般史迹型而言,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重大事件;就特殊功能型而言,有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段遗址;就近现代史迹型而言,有独特的红色文化遗址与遗迹。
从上述分类来看,宿州历史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刚柔相济,一是通过兵文化表现出来的阳刚之气,二是通过水文化表现出来的阴柔之美。
阴阳和合,孕育着和发展着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宿州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可行性分析》。
称号:宿州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
奇石、书画、民俗三大文化产业。
一、历史沿革
春秋为宋国地,秦属泗水郡,西汉改为沛郡,东汉为沛国,唐元和四年,割徐州之符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治设埇桥,宿州之名始此。
据《史记》:“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
”1912年废州为宿县。
1949年4月设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
宿县专署驻宿县,辖宿城市及宿县、灵璧、泗县、泗洪(由泗县析置,驻青阳)、五河、怀远、砀山、萧县(驻龙城镇)、永城等9县。
1950年由宿县析置濉溪县,驻濉溪口。
宿县专区辖1市、10县。
1952年宿县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宿县专署驻宿城市,将砀山、萧县2县划归江苏省,永城县划归河南省。
1953年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
1955年萧县、砀山2县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将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
1956年撤销宿县专区,将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濉溪、萧县、砀山等8县划归蚌埠专区。
1961年复设宿县专区,专署驻宿县。
原蚌埠专区所属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濉溪、萧县、砀山等8县划入宿县专区。
1964年以宿县、灵璧、五河、怀远4县
各一部分地区设立固镇县(驻固镇)。
1970年宿县专区改称宿县地区,地区驻宿县。
辖宿县、砀山、萧县(驻龙城镇)、灵璧(驻灵城镇)、泗县、五河、固镇、怀远、濉溪等9县。
1977年将濉溪县划归淮北市领导。
1979年设立宿州市,属宿县地区领导。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宿县地区的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划归蚌埠市。
1997年,面积9795平方千米,人口532.8万,辖宿州市和砀山、萧县、灵璧、泗县4县。
行署驻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埇桥区。
(2)宿州市设立埇桥区,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埇桥区的行政区域(3)宿州市辖原宿县地区的砀山县、萧县、泗县、灵壁县和新设的埇桥区。
二、历史典故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
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
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
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这里揭竿而起。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在这里绝唱。
唐代中叶,宿人庞勋率戎云南的淮北卒起义,回师故里,兵困宿城,鏖战数旬,史卷上留下斑斑血迹。
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
清末张乐行的捻军起义,席卷宿州大地。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在这里拉据。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的抗日健儿又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这里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打胜了埋葬蒋家王朝的战略决战中关键的一役。
正因为如此,雄壮的历史又赋予了这块土地灿烂的胜迹。
这里曾是老(子)、庄(子)出入论道之地,也曾留下孔子游说的轮迹。
“鞭打芦花车牛返”作为道德文章的典范,使闵子骞成为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之端,闵墓闵祠为读书人膜拜了两千五百多年(见注1)。
当年陈涉(即陈胜)筑台誓盟的大泽乡涉故台(见注2),如今仍高台岿然游人纷至;缘刘邦藏身避祸而得名的皇藏峪(见注3),现已辟为国家森林公园,方园50里内山峦叠翠,霞蔚云蒸,千年古刹——瑞云
寺(见注4),掩映在群山林海之中,宛如镶嵌在千里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见注5);掩香埋玉的虞姬冢(见注6);李白饮酒放歌的宴嬉台(见注7);白居易留连寓居的东林草堂(见注8);苏轼留下墨宝扶疏亭(见注9)。
注1:鞭打芦花车牛返
鞭打芦花是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
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
”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
这个故事很感人,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另有豫剧、北京琴书、单弦、二人转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鞭打芦花》。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系全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位于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巁,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
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今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
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注2:涉故台,陈胜、吴广起义遗址--涉故台位于安徽宿州市墉桥区西寺坡镇涉故台村,东距津浦线7KM,西至206国道8KM,交通十分便利。
这里古代是一片沼泽地,故名“大泽乡”。
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即发端于此)。
涉故台为秦末陈胜、吴广大泽起义时所筑,筑台的用途有三说:一说筑台盟誓,诛伐暴秦;二说点将演武,击鼓之台;三说大泽乡系低洼沼泽,筑台屯兵,共72台,古称72连营,涉故台最大。
台为覆斗行,东西长67.6米,南北宽65.5米,总面积4427.8米,北高南低,平均高度4.2米,四周植树。
原台上有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陈胜、吴广集资兴建的楼、台、寺并铸钟一口,盖钟楼一座,还有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和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时的石碑四块。
1961年被命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重修,1986年落成陈胜、吴广雕像纪念碑。
碑高11米,宽6.5米,厚1.2米。
自重120吨,画面由14块黑色大理石组成,巍峨雄伟。
张爱萍将军为纪念碑题词:“义旗动天地,丰碑照日月。
”1991年建陈胜、吴广陈列馆“鸿鹄苑”。
注3:皇藏峪
原名黄桑峪,因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得名。
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因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故改名皇藏峪。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微时常隐芒、砀山间,即此山有皇藏峪,汉高祖避难处”。
注4:瑞云寺
瑞云寺依山而建,背负山崖,面临深谷,寺周围群山环抱。
据《江南通志》记载,寺院始建于晋;重建于唐;原名黄桑寺、“后随山改名为皇藏寺。
《史记·高祖中纪》载:“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气云,故从往常得季”。
”根据这一传说,宋端拱年间改寺名为瑞云寺。
有碑记曰:“众山环合,卫基如城,间有古寺,名曰瑞云。
”现高悬寺门之上的“瑞云寺”匾额,字迹苍劲古朴,为清代大书法家所题。
)
注5:垓下古战场遗址
是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被专家们称为"东方滑铁卢"、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的垓下古战场遗址位于今宿州市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俗称霸王城,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仆,历史沉淀深厚,秦砖汉瓦俯首皆是。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广为流传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优美动人的故事均出自此。
公元前二O二年,楚汉战争后期,项羽率十余万大军退至垓下,以河为屏障,堆土为营垒,深堑拒敌。
刘邦率数十万汉军四面包围,展开决战攻势。
汉军夜唱楚歌,羽闻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爱妃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遂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注6:虞姬冢位于宿州市灵璧县城东虞姬墓。
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
相传虞姬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
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
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
这即是虞姬墓的来源。
注7:宴嬉台
宴嬉台酒初始酿作于春秋的宋襄公时期,源名于当时的“燕喜台”。
春秋时期,砀山为宋地。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邀请各诸侯国会盟,欲自立为盟主,反被楚军囚禁。
是年冬,楚成王邀请鲁、陈、蔡、郑、许、曹等国在睢阳相会。
鲁僖公借机说服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为了表示对鲁僖公的谢意,在宋国国都东的下邑(今砀山)城东三里许筑台设宴,吟诵《閟宫》,为鲁僖公饯行。
《閟宫》本是鲁僖公为了夸耀自己的功业让鲁臣奚斯撰写的一首颂歌。
宋襄公投其所好,让人以歌舞的形式排练了这首颂歌,在饯行宴会上演出,其中第七段的有些歌词是:“天赐公纯嘏,眉寿保鲁。
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这首诗气势宏肆,极有生活气息,被收入《诗经·鲁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汉赋的先声。
因《閟宫》中有“鲁侯燕喜”词句,人们遂称两国国君宴饮之所为“燕喜台”,把饮用的美酒名之为“燕喜台酒”,距今已2600多年。
公元前211年,刘邦为泗水亭长,送徒咸阳,途经芒砀山,豪饮“燕喜台”酒,酩酊而醉,径往荒泽,遇蛇当道,挥剑斩之。
其部众遂拥刘邦揭竿而起,呼应陈吴,抗秦击楚,建立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154年,周亚夫率军在下邑(今砀山)评定了“吴楚七国之乱”,重修“燕喜台”,设宴摆酒,痛饮庆功(《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梁孝王刘武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东筑梁苑,方三百余里,绵延至芒砀山下。
枚乘、司马相如等文人雅士云集于斯,赏景驰猎,歌乐饮宴,吟诗作赋,意气风发!醇香浓郁的“燕喜台”美酒,浸润了汉风汉韵,见证了汉代风骚!(《史记·梁孝王世家》)
唐天宝三年秋,李白厌倦了唐王朝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离开长安,逶迤东来,赴任城(今山东省济宁)探视妻儿(李白年表记载,六七年前,李白从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一路访古探幽,途经砀山。
在芒砀山间,李白觅高祖踪迹,赏梁园风光;于砀山城外,凭吊亚夫战功,嗟叹张良谋略。
盘桓月余。
临行,砀山刘县令陪李白泛舟燕喜亭池,设宴于燕喜台。
宾主入座,侍者一字斟满三杯美酒。
刘县令道:“敝邑偏居一隅,幸得仙公光顾,谨以敝县所酿浊醪相敬!”李白道:“砀山乃汉高祖兴业之地,人神共知;燕喜台酒乃酒中珍品,昔高祖斩蛇奋
旌,提剑叱咤,乃借燕喜台酒壮胆,方能气贯长虹,何言浊醪!”刘县令大喜,三敬其酒。
李白遂道:“敬酒何必三杯?”刘县令道:“俗语:三杯美酒敬亲人。
贵客到此,必以美酒三杯相敬,谓之三杯美也!”李白颔首,一饮而尽。
是夜,皓月当空,夜风习习。
燕喜台上,丝竹悠扬,轻歌缭绕。
碧水池中,波光潋滟,月影袅娜。
李白举杯邀月,诗兴大发,即席赋《秋夜与刘砀山泛舟燕喜亭池》诗一首:
明宰拭舟楫,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诗因酒赋,酒随诗传。
从此,燕喜台酒、三杯美酒饮誉九州。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宋徽宗致力振兴道教,收录天下遗文古迹。
砀山知县徐勘为取悦皇上,便在李白来砀山这件故闻上大做文章,立即修葺了燕喜台,又请当时的书法大家——真州知府李釜来砀山品酒题字,李釜开怀畅饮之后,竟把燕喜台醉书为“宴嬉台”。
徐勘大窘,继而寻思:宴者,设宴待客也;嬉者,闲适戏游也。
游后必宴,宴中必饮,“宴嬉”和“燕喜”意近音同,只好将错就错,派人把李釜手书的“宴嬉台”三个丰腴遒劲的楷书大字,镌刻于六尺石碑之上,立于燕喜台侧。
随后将李白游历砀山,饮酒赋诗的故事,增加些道家的神秘色彩,编汇成图文,上呈宋廷。
从此,燕喜台讹为宴嬉台,燕喜台酒更名为宴嬉台酒。
注8:东林草堂遗址
即白居易故居,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城北20华里古苻离东菜园毓村。
前人曾在这里建白公祠,后毁之,东林草堂遗址犹存。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住苻离。
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年16岁在苻离写下了名扬四海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白居易青年时代是在苻离东林草堂度过的,同苻离的山水和朋友结了不解之缘,对女友婵娟子(即湘灵)怀有极深厚的恋情,为她写出了《潜离别》:“不及哭,潜离别;不及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后来白居易还写诗寄给婵娟子:“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
”
注9:扶疏亭
扶疏亭位于宿州市市区原古城北城墙上。
宋苏轼为徐州知州时曾画墨竹一本,赠与宿州知府,并附有画竹
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苏轼去世后,宿州知府将画与诗镌于石,构亭储之,名曰扶疏,取“竹影扶疏”之意。
元末毁于兵火。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宿州知府曾显重新筑亭,且将墨竹二段残碑嵌置亭壁。
明清两代屡加修葺。
亭内歌颂苏轼的碑刻甚多,为皖北名胜之一。
此后历经动乱,亭毁,题刻大多损坏,现亭已恢复,刻石墨竹重新嵌入亭壁,碑长约1米,宽约0.7米,亭侧种竹林,以待游人。
三、宿州书画艺术文化
近现代,宿州文化特别是宿州书画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可喜局面,路荫南、侯子安、欧阳南荪、刘梦笔、杨梦九、哈维元、倪宗鲁、陈亨祺、张启后、韩本贵等书画先贤,揭开了宿州书画繁荣时期的序幕;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宿州书画活动趋于频繁、书画社团林立、书画教育进一步普及,书画队伍庞大,诞生了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等饮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涌现出了萧龙士、梅雪峰、梅纯一、李百忍、陈云程等书画大家。
萧县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国画之乡”。
宿州市被誉为“书法之乡”。
宿州市位于安徽的北部,与江苏、山东等地接壤。
由于千百年来的文化熏陶,形成了不同凡响的地域文化特点,尤其是埇桥的书法、萧县的国画、灵璧的钟馗画最为有名。
埇桥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底蕴,孕育出书法艺术奇葩。
(一)埇桥书法文化
由于历史的陶冶,埇桥人历来热爱书法,崇尚书艺。
从汉代石刻到明清碑贴,墨迹名作历历可数:
蔡襄书札:蔡襄是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一,他曾七住埇桥,写下大量的墨宝佳作。
这封书札是蔡襄过宿州住埇桥,于宋皇佑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写的。
被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法贴”。
九百年后仍令人赞叹不已!今人书法家戴振军先生所撰《蔡襄在宿州信札墨迹考释》一文中介绍:“展读此札如春风扑面,清逸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其信手写来,自然流畅,章法错落,各具姿态。
整幅作品
如行云流水,意趣天成,从中可以看出蔡襄传统功力深厚,以及尚意善变的超人之处。
”
扶疏亭及苏东坡诗画碑:扶疏亭坐落在埇桥区人民政府后院的一段旧城墙上。
扶疏亭的命名来源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题画诗: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埇上四子”的书法:明末清初的“埇上四子”,其书法名扬大江南北。
这四子是周(廷栋)、贾(善价)、任(柔节)、牛(北瞻)。
以周廷栋的名气最大。
周廷栋有一幅八尺巨作,已有三百年历史。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乱山环古寺,一片白云封。
卓钖泉流水,洗觞瀑挂松。
夕阳悬老树,远岫出烟钟。
寂寂人踪境,樵僧偶一逢。
高其佩工书擅画,他是中国指画鼻祖,清代墨迹大观有他的遗作。
在埇上当知州的历朝官中,高其佩是留下墨迹的第一人。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高其佩任宿州知州,他在政务之暇,在当年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却能专程来中国孝文化故里——闵祠拜谒。
他在看了闵子骞墓之后写下一首五言诗:
内外言无间,诗歌谁足论。
独能传圣道,以德供乾坤。
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
匪徒瞻拜起,相与励子孙。
晚清民初以来的书法代表人物:李心锐(代表作品“修宿州志”)、杨梦九(作品“勤能补拙”)、哈维元(作品“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倪宗鲁(《兰草题诗》书法“室小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余松岭(书法楹联“闻鸡起舞,对酒当歌”)、李照临(六尺行书四条屏)、陈亨祺(作品“相赏有濠濮闻意,自谓是羲皇上人”)
民国以来,埇桥书法连绵不断,名家辈出。
梅雪峰书艺:梅雪峰先生生在清朝末年。
他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
他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生前是安徽文史馆馆员,省文联理事。
梅先生书法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他重境界、重气韵、重风神。
他一生临帖等身,在当今之书坛真是屈指可数。
正因为梅先生经历了艰苦磨难的惨淡岁月,才有了他后来的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妙境。
(二)萧县国画
萧县,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
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
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萧县春秋时称“萧国”,史料载:萧县隶彭城(即江苏徐州),“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
这里自秦汉起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
萧县文化积淀深厚。
春秋时为萧国,秦始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子柳)皆孔门高足:1992年被文化部第一个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3万余人,萧县曾出土过良渚文化的彩陶和汉画像石,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系萧人,以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明清时,龙城画派便名扬华夏,涌现出刘开渠、朱德群、王子云、王肇民、萧龙士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
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从萧县农村走出来了王子云、刘开渠、朱德群及萧龙士等美术大家;新中国建立后,又有吴燃、郭功达、卓然等50多位书画大家走出萧县,笔耕在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萧县民间,尤其是农民水墨写意和书法活动蓬勃展开,至90年代初,书画队伍以达万人之数,笔墨成趣者近三千人。
萧县书画对中国画·水墨写意的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
萧县书画艺术作为萧县文化的奇葩,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萧县农民画和民间文学“鞭打芦花”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县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
" 萧县的书画艺术从古至今,保持了发展的完整性。
从孕育发生发展到汉代出现第一个绘画高峰,大量的汉代画像刻石及至明清乾嘉时期以水墨写意(传统文人画)擅长的书画盛期,二十世纪发扬光大,形成了又一个高潮,从思想体系到表现技巧,一脉相承。
思想体系,追求中正平和、壮大雄强、刚劲勃发的生命之美、力量之美。
表现技巧,以简约凝炼的手法,钟情线性内在含蓄之美。
明清以降,注重水墨围绕着线的生发互化,更鲜明地诉说生命的奥秘。
萧县的地理位置适宜于人类生存。
尤其是远古时期,从东北西南贯穿其间的两道山脉,东部绵延数十里的群山之间,这里孕育了我们的先民,产生了原始艺术。
这里集中居住着人群,他们狩猎、刀耕火种、烧陶纺织,形成了人类走向文明的遥远记忆。
从文化层大量出土了石刀、石斧、打砸器、紫晶刀、玉刀形器、烧制的陶“缶”、“鬲”、“豆”、“瓮”,每当雨后,在这些遗址上仍能拣到兽骨、
骨饰物、鹿角等化石。
器形、线饰的多样,实用之外,明显地存在美的追求。
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集中出土的高古玉,良渚时期(4000—5000年)玉锥形器、玉碧、玉环、玉瑗、玉琮礼器、佩饰等,数量之多,全国罕见。
纹饰、器物形制趋于成熟。
汉代萧县形成第一个绘画高峰,出生在萧县梧桐的阳城延与萧何主领建筑长乐宫、未央宫及长安新都,被吕后和汉慧帝嘉奖,封为诸侯国——梧国的梧侯,建治梧桐。
近年在其北郊山坡出土大量画像刻石。
萧县境内数十处沿山坡地一批批画像刻石出土,看来当时与建筑艺术家阳城延不无关系。
周边距萧县数十公里的徐州、宿州、淮北、芒砀山,远些的嘉祥、临沂等地同样存在大量的汉代画像刻石,唯独萧县这么一个区域,量大且分布众多,题材广泛,涉及战争、渔猎、耕种诸多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等,而且风格更趋于简洁明朗,更抽象概括、浑厚朴茂。
唐宋时期倒流河西岸的白土镇是萧窑的所在地。
盛产优质的煤炭、陶土,陶瓷业发达。
史树青主编《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卷·萧窑:窑址在安徽萧县白土寨。
唐代已烧造,到金代萧窑成为金人在徐淮大地的十大瓷窑之一。
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代表,题材以折枝花、虫、鸟为多,几何纹样较少,显然是受当时画风的影响。
各类瓷碗、盘、瓮、枕及“八仙馆”高脚罐,可见当时绘画盛况。
明代以许辉祖、王之磷为代表的书画家群体,乾嘉时期书画兼擅的吴作樟、吴柳庵;山水画家袁汝霖、刘云巢;人物画家薛铎以及书法家张太平等,称誉当时。
这一批书画高手,多为出身诗礼书香世家,思想艺术倾向一致,技法趣味相同,而活动的中心又多在县治所在地龙城,故又以“龙城画派”蜚声画坛。
“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
《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塘的蝴蝶、宝池和尚的牡丹、孙云江的黄牛、王为翰的墨竹、路荫南、侯子安的山水等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
他们筑坛立说,水墨大写意画风日盛。
二十世纪以来,萧县的书画艺术风起云涌,迎来了又一个鼎盛时期。
先后从这里走出去首推久负盛名的王子云,王子云是我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和考古学家。
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美协名誉主席。
王子云先生是我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对中国新文化运动有重要贡献。
王子云。